《大自然的啟示》課后反思(通用3篇)
《大自然的啟示》課后反思 篇1
《大自然的啟示》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該課文不光告訴了我們許多科學的知識,使我們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們人類的老師,在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生物為我們人類帶來了智慧,從鳥兒飛行得到啟示,發明了飛機;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從車前草身上得到啟示,設計建造了螺旋型的樓房……這一個個鮮活的事例,震撼著學生的心靈,也啟迪著孩子們的智慧。
如果學習就此打住了,那么這課堂溫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于是,我補充了一則課外的“大自然的啟示”,要讓孩子說說人們從“誰”的身上得到什么啟示。一聽完,學生就爭相回答:“人們從響尾蛇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仿生紅外線和空對空響尾蛇導彈。”
我又稍稍添了把火,盡量讓水沸騰起來:“用我們的眼睛去觀察,用我們的大腦去思考,我們一定會發現更多。請同學們自己去發現吧,‘大自然的啟示’可說是無處不在啊!”此時,學生踴躍舉手發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的學生還突發奇想,如由荷葉想到了傘,由冰想到了玻璃,由蜻蜓想到了小型直升機,由壁虎想到了粉刷個人使用的“吸力鞋”……
我認為這不僅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熱愛自然,了解自然的興趣,讓學生學會了留心觀察自然,學會了從自然界的生物身上獲得發明、創造的啟示。
《大自然的啟示》課后反思 篇2
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但由于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在本課設計中,我課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如中非友好往來、中國援助非洲等相關歷史資料,在上課時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援助非洲修建坦贊鐵路的資料:20世紀70年代,中國無利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給非洲國家。
中國幫助非洲的坦桑尼亞和贊比亞兩個國家建造長達1860公里的鐵路。其施工間,中國派遣了5萬人左右的工程技術人員去。其中有64人為之獻出寶貴生命這是中國幫助非洲國家的一件真實且重大的事。這項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這樣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大自然的啟示》課后反思 篇3
伴著音樂創設情境,帶著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品讀“搭石”,尋找美的畫面。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的朗讀,如在學習“協調有序”一詞時,我運用想像,讓學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領讀課文,開火車讓學生讀“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讓學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寫的畫面。又如:把課文其中一段內容變成一首小詩,讓一個學生配樂示范讀,再讓全班讀。讓學生在濃濃的“美”中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句子。
但是,在教學中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促使著自己以后在教學中要多學習、多思考:
1、教師的教學語言節奏較快,讓學生聽不清楚或跟不上老師的思路。
2、教學機智還需培養。在課堂上,我注重重點詞句品味,但是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讓學生通過對重點詞語(如“人影綽綽、理所當然”)不理解的基礎上,充分發動學生評議、補充再總結的方式,因此錯失讓學生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的機會
3、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沒有進行個別的反饋,而是通過整體地檢查、整體地過關。
4、在過渡語上還不夠連貫。
5、最后一個環節“讓學生寫寫生活中的美”,花費的時間較多,導致最后學生反饋的時間不夠。如果能在這個環節換成“說一說在生活中發現的美”,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作業再布置“寫一寫”效果會更好一些,做到課堂說一說,課后寫一寫。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揚長避短,不斷努力,不斷反思,爭取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