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家的檢討書
文藝批評的另一傾向是喪失民族性和原創性。考察當下文藝批評,似乎都在尋找精神資源、支援意識。而批評家們開出的藥方無一例外來自西方,取自異域。存在主義過時了,后殖民主義開始流行;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泛濫成災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卷土重來;英美文學病了,俄羅斯文學雄風再起。所謂中國傳統文化、美學理論,在批評家筆下只剩下了只言片語的尋章摘句甚至斷章取義,似乎只是一種裝飾性的點綴,用來炫耀自己的國學功底。今天的批評家,很多頂著博士、博士后、博導的頭銜,其文章也就更多體現出學院派特色:不引用就無法顯示淵博的學識。于是離開引言就不會說話,評論變成了一件滿是補丁的百衲衣。對照新時期以來的文藝批評和五四時期的文藝批評,不得不承認一個可悲的現實:將近百年的現代化進程,并沒有形成中國特色的文藝思想理論體系,我們的批評標準仍然是西化的,我們的批評話語仍然是洋涇浜式的。中國文化精神的衰落由此可見。如此批評,如何承擔十七大提出的“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歷史重任?
以上思考,基于一個文學工作者、一個評論者的切身體會。也就是說,我自己也是一個怯懦的人。我的批評也同樣從邯鄲學步、掉書袋開始,經歷過純文學派、玄學派、學院派的話語轉化,最終發現:這種凌空蹈虛的努力使批評喪失了銳利的鋒芒,不能切入社會現實的核心,從而也使終極性的意義追索失去支撐。因此,我真誠呼喚一種直面現實,表現出充沛的政治良知、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覺,從社會生活的核心問題入手,切實推進社會進步,促進民族文化繁榮興盛的批評立場。這種積極介入的批評才是時代需要的批評,才是真正勇敢的、革命的、有力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