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反思總結(jié)(通用20篇)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1
新課標在識字教學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讓學生達到這樣的要求,濃厚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游戲,在教學中把識字融入豐富的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在新奇有趣的識字場景中體驗識字的快樂。
比如《在家里》一課,我讓學生通過家里的照片,展示、介紹自己家里的陳設(shè),創(chuàng)設(shè)一種學生到別人家做客的場景,此時,我說:“這些陳設(shè)還會變魔術(shù),看,它們變成了漢字娃娃,你們還認識它們嗎?只要你們能正確叫出它們的名字,它們就會出來和你們做游戲。”這樣一引導,使他們對相應的詞語產(chǎn)生興趣。學生情趣盎然,認真地讀、記詞語。再如《菜園里》一課,我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帶來的蔬菜:看顏色、聞味道、摸軟硬,再讀詞語,識漢字,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五官參與識字過程,學生在這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牢牢記住了漢字。
可是一年級學生識字,存在的問題是:學得快,忘得也快。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通過實踐,我發(fā)現(xiàn)鞏固識字的最佳辦法便是讓學生進入“游戲樂園”,在輕松、有趣的玩耍氛圍中記住漢字。
我從每天早晨讀書時間抽出5分鐘樂稱為“文化早餐”時間。早餐內(nèi)容分別為識字“游戲點心”、拼音“水果拼盤”、故事“多味醬”……學生興趣十足。其中,識字“游戲點心”的宗旨就是通過各種游戲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將所學漢字加以鞏固,加以運用。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2
由于學前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了學生在識字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一年級上冊要求認識的字學前差不多都會認了,但有的學生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學習能力的差異,如果要統(tǒng)一地從頭學起、從零開始,學生一定不喜歡,這樣就會影響教學效果。能不能將認識較多字的學生作為我們識字教學中的有利條件,讓他們成為我們最有利的教學資源呢?我進行了嘗試:
剛?cè)雽W的兒童大部分不會與他人合作,現(xiàn)在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與他人交往。但是通過我兩個半月的培養(yǎng),學生已初步形成合作習慣。在識字教學時,我通常先讓學生嘗試讀課文,不會讀的除了借助拼音認讀以外,還讓他們請教小組里的其他同學或老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小組成員就可以實現(xiàn)異質(zhì)互補,會的教不會的,達到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學了一篇課文后,可以讓小組里的同學互相聽讀課文,辨識生字,并告訴他們:如果你的同學讀得好,請你夸夸他;如果你的同學需要幫助,請你幫幫他。這樣做,既讓識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會讓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獲得幫助。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3
我今年擔任的一年級二班的語文教學,共有學生61個,面對這么大班額的學生,要檢查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生字情況存在一定的困難,我采用了聘任“小老師”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認為自己已經(jīng)掌握了剛學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讓他讀給老師聽。對于確實讀得好的,就聘任其為“小老師”,其他同學都可以到他那兒認讀生字。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每一位識字過關(guān)的同學都可以被聘為“小老師”。因此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后,就積極地到老師、“小老師”處認讀生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比如可讓學生把自己最愛看的電視節(jié)目名稱認下;把自己家的春聯(lián)認下;把常吃的方便面名稱記下;把自己家的街道認下等等,在班會時間舉行各種形式的課外識字大比武,以此激發(fā)學生課外識字的興趣。這樣,將課堂與課外相結(jié)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
以上幾點僅是我個人粗陋的觀點,希望同行能給我多提供點更寶貴的經(jīng)驗,讓我在識字教學中能得心應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4
針對本文敘事性強、含義深刻的特點,我從文本整體出發(fā),通過“我”的作畫態(tài)度,同學們的心理轉(zhuǎn)變,老師的言行動作這三大板塊整合實施。逐步挖掘“實事求是”的內(nèi)涵,學會老老實實,學會用事實求是的眼光去評價別人,學會實實在在做人做事。
本節(jié)課,我根據(jù)中年級閱讀要求,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查字典,結(jié)合情境體會詞句含義。如我抓住“嚴肅、審視、和顏悅色”等詞和父親、老師的話理解課文內(nèi)容。
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我深入研究了講解與朗讀的關(guān)系。講是死的,朗讀是活的;講解是推評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xiàn);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
因而在朗讀方面,我側(cè)重了多種方式的讀,自讀、練讀、指讀、分角色讀、齊讀等方式進行,讓學生浸染在語言中,逐步進入一種言語情境,撩起他們的悟性與靈性。再通過有滋有味的說,讀體現(xiàn)以讀代講理解課文的目的,從而達到了與文本的交互達意,達到了“與我為文”的境界。
在隨文理解的過程中,我適時引導學生抓住“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老師在思考什么?”和“如果你是嘲笑同學中的人,你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適當拓展文本,讓學生換位思考,讓學生真切感悟,如身臨其境。通過表情表演對比,異中求同,同中求異,讓學生對文本的領(lǐng)悟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通過讀、想、練、評等教學手段,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情感體驗,并引導學生用不同別人的觀察和思考方式感悟文本的精神內(nèi)涵,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zhì)。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5
《日記兩則》是一片以“夢”為主線,以“助人為樂”為教育思想的課文。通過自己在對這篇課文的備課,以及教學活動過后的反思。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需要繼續(xù)發(fā)揚,并要做得更好的方面。我會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繼續(xù)認真對待每一節(jié)課,抓住每節(jié)課的知識點,把握每節(jié)課的思想,并讓學生們在讀中感悟課文,在感悟中升華。此外,繼續(xù)在平時要求學生們的坐姿,拿書等學習習慣。從學習習慣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認真態(tài)度。
我還有一些不足,需要制定相應的措施進行改正:
首先,對語文課堂教學常規(guī)尚有盲區(qū),頭腦里不清楚一節(jié)語文課應該是怎樣進行的。通過自己的備課,發(fā)現(xiàn)自己對語文教學活動的流程有些模糊,流暢地設(shè)計一節(jié)語文課有些困難,這樣會在教學活動淡忘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影響自己的教學思緒,同時我的語文教學語言不夠成熟,經(jīng)常發(fā)生有些話不知道該怎么說,不知道這句話在語文課上該怎樣說出來才像是在上語文課。
其次,對特定年齡段的學生能力和適應他們的學習方式方法了解不到位。在今天的教學活動中,由于一些原因,其中也包括由于對語文課堂常規(guī)的模糊,導致對下一步教學活動的含糊,自己竟畫蛇添足地讓二年級的學生在課文中準確畫出問題答案的句子,我發(fā)現(xiàn)在這個特別的年齡段的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是不能信手拈來,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能力水平。在這里不僅表現(xiàn)出自己對語文課堂教學常規(guī)的空白,同時也透露出新教師沒有教學經(jīng)驗。
再次,讀書。學生們在讀書上的問題不是在這節(jié)課才發(fā)現(xiàn)的,原本在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但尚未成功解決。通過這篇課文,我明白了二年級的學生應該以讀為主,在這之前,我一直擔心度把大量的時間給學生讀書,就勢必會減少識字和理解課文的時間。但在上了這節(jié)課之后,我明白了他們應該通過反復地朗讀來找到問題的答案,來理解課文。我想,今天過后,我會將適當?shù)臅r間還給學生來讀書。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6
此篇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重點段落,我決定在學生自學的基礎(chǔ)上再進行指導。“同學們讀課文的方式有很多,相信你們一定還有許多不同的理解課文的方法比如說:劃重點詞句,畫畫等!接下來就請你們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自已學習第二自然段!”“老師,我是用劃重點詞語的方法來學習的。我找到了‘趙州橋橋長50多米,有9米多寬;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這些句子來說明趙州橋的結(jié)構(gòu)。”“嗯,你找得真不錯!還有同學用了別的方法嗎?”“老師,我用了畫圖的方法。”“那就請你上來給我們展示一下吧!”“嗯,你畫的趙州橋真是惟妙惟肖,那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么你不把這四個小橋洞畫在一起呢?”“那樣看起來就不舒服了!”“哦,原來趙州橋在設(shè)計時還體現(xiàn)了一種對稱的美!那同學們,你們還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對稱的物品呢?”“蝴蝶!”“不錯!”“天平秤!”“你真聰明!”“人!”“對!我們生邊其實還有許許多多對稱的物品,希望我們同學以后能夠多留心地來觀察它們!”(至于這樣的設(shè)計有什么樣的作用,這些內(nèi)容書上都寫得較為清楚,所以我沒有花大力氣去講,只作了簡單的分析)。接下來,我請學生對趙州橋的設(shè)計作一個評價。學生的評價是:“很了不起”;“哦!了不起你是僅僅指橋嗎?”“我覺得設(shè)計者和建造者也很了不起!”“為什么呢?”“因為以前沒有卡車、挖土機這些機器幫助,全都是靠當時的勞動人民自己的雙手來建造的!”“嗯,聽了你的介紹之后老師也十分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老師,我覺得古代的人很偉大也很聰明!”“嗯,老師也跟你有同感!”這時全班都有了共鳴,師生共同來探討工程的不易和出色,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讓學生從中體會我國悠久的文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這種學習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學習方法,從課本當中去感悟更多,這才是最重要,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應該教給學生的。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7
我記得我從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所以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本節(jié)課我努力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雖然《燈祭》一文從題目來看它的感情基調(diào)就是悲傷的,而我在教學設(shè)計時反道而行之,把課堂情感主基調(diào)定在幸福快樂上上,因為我覺得只有學生們感覺到有父親的快樂和幸福,才能感同身受失去父親的痛苦。
因此在教學時我過于重視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目標的達成——語文的“人文性”,而忽視了它的“工具性”。對于作者的寫作技巧,語言表達等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知識引導的少。比如“因為有了年……年則妖嬈迷人了。”這段排比句式的寫法對表達作者情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是我引導沒有引導孩子去領(lǐng)會這種句式表達上的作用,忽略了語文知識的積累,因為我們學語文就是為了用語文,文本是例子,是學生用語文的例子,所以我們的課堂不能光顧著情感體現(xiàn)而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8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親”。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的,情境因素對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學生因生活經(jīng)驗缺乏, 知識水平有限,教學中如果僅靠文字的敘述,很難向?qū)W生呈現(xiàn)直觀形象。因此,要善于創(chuàng)設(shè)各種直觀情境。這節(jié)課我創(chuàng)設(shè)多種情境,如在教學第一、二小節(jié)時,通過 創(chuàng)設(shè)“小樹在寒風和大雪中受凍”、“小鳥在鳥窩里孤零零地大哭”兩個情境,讓學生仔細看,仔細聽,通過多種感官的感受,引發(fā)學生內(nèi)心體驗,感受到小樹的寒 冷,小鳥的孤單,西西的痛苦。這樣,讓學生達到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深刻體驗文中蘊含的情感。
在課的結(jié)尾,我又回歸到“神”字上來。變相的總結(jié)課文:馬良的筆“神”在哪里?不僅要引導學生答出“畫什么有什么”,還要結(jié)合實際說出馬良是通過對畫畫的執(zhí)著、刻苦的鍛煉才得到的能力。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還要抓住這個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假如你也有一支神筆”,你想做些什么?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表達自己美好的心愿。
當然,在教學中個別學生對討論的問題積極性不夠高;對馬良的這些做法是體現(xiàn)馬良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滲透的還不夠完善;在板書的設(shè)計上還需精煉!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9
在不斷提高學生讀的水平時,我想語文課僅僅靠讀不行,還應引導學生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相輔相成,我常常鼓勵提問的孩子,有問才有思。在《小小的船》一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到詩歌中去尋求問題,提出問題。通過朗讀、思考、查找資料,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
在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祖國語言文字,用"心去咀嚼語言文字的美,去體驗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這種體驗,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而應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自己去感悟體驗。如引導學生比較讀句子1“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2“彎的月兒小的船,小的船兒兩頭尖。”(讀一讀,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學生在比較讀中感悟了語言的美,月兒的可愛。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我鼓勵學生發(fā)表議論,用個性化的語言發(fā)表見解。有的同學說:藍藍的天空像大海。有的同學說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多美啊!有的同學說:閃閃的星星就像一雙雙眼睛"……孩子們不知不覺陶醉在天真,爛漫的世界中。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10
學生在第一輪的自學過程中能根據(jù)注釋和工具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從字面上似懂非懂的理解一下詩歌大意,在這一輪自學的過程中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自學中存在的主要困惑和問題,作為交流、質(zhì)疑的重點。保證充分的自學為交流研討和質(zhì)疑答疑張本。
通過學生的展示,我們發(fā)現(xiàn)了學生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自學指導后緊接著的就是交流研討與質(zhì)疑答疑。第一輪自學主要關(guān)注的是生本交流和生生交流,然后進行生生和師生的交流。交流研討是對話,是生本之間、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是自主學習基礎(chǔ)上的合作學習。通過思維的碰撞從而使學生的認識更豐富更深化,從而形成能力。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11
在教學第一件事情徐虎掛起三只“特約服務箱”時,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徐虎的熱情服務,說說自己的體會。接著讓學生觀察插圖,展開想象,徐虎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盛夏酷暑,風雨無阻,每天為人們排憂解難。通過反復朗讀,徐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已經(jīng)在學生心里留下了一些烙印。在教學第二件事情徐虎深夜為居民疏通管道時,我試著讓學生默讀課文,圈圈畫畫,寫寫感受。
讀到“夜晚10點多鐘”時,有學生都寫道:“徐虎,天這么晚,你太累了,快休息休息吧!”當讀到“抽水馬桶里的污水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時,有學生寫道說:“抽水馬桶里的污水又臟又臭,你卻不怕臟、不怕臭,你真了不起啊!”最后我讓學生扮演這家人感謝徐虎,孩子們都說得不錯,徐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形象已經(jīng)深深印在孩子們的心里了。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12
在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質(zhì)疑,我們班一向走神的療國欣站起來就問:“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讓學生分解字來解釋,“柳暗”柳是指什么?學生回答:“柳樹”,“暗”呢?“就是柳樹很多,很蔭深。”“花明”,學生對這個沒有能理解,我引導說春天的鮮花開得怎樣,“鮮花一叢叢,顏色很鮮艷”。誰能把這句話連起來說?梁樂儒拿起書:“這句詩是說陸游騎著驢走在山間,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條又一條,陸游懷疑前面沒有路了,忽然他發(fā)現(xiàn)柳樹蔭深,鮮花鮮艷,不遠處看到了一個村莊。”
我一聽,騎驢,就知道他是從看插圖知道的,我立即傳遞給學生另一種學習詩歌的辦法,看插圖。借助機會,我順勢讓學生找找,“這句詩中寫了哪些景?”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山、水、柳樹、花。”我指著詩句輕聲地問:“只寫了景物嗎?有寫心情的嗎?”學生受到了挑戰(zhàn),悄悄地誦讀了詩句,“有,疑字,詩人看到重重山,懷疑沒有路了。”我激動地說:“好,讀得真認真,再看看,還有嗎?”另一個學生說:“老師還有,又字,我體會到了陸游當時看到村莊他很高興。”“能把高興換一個詞嗎?”“驚奇”接近了,又高興又驚奇,可以說“驚喜”,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體會到了詩人心情的轉(zhuǎn)變過程,我告訴學生這種寫法就是“情景交融”。學生聽得特別的認真。
平時問題最多的蒙哲平站起來問:“張老師,這句話說詩人去山西村的路上,為什么放在后面寫?是不是弄錯了。”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說;“是啊,是詩人弄錯了吧?同意嗎?”學生若有所思地進入了思考,有個同學說:“我不同意,詩人沒有寫錯,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憶說給山西村的村民聽。”說得對啊,其實這是一種倒敘的寫法,這樣更加的突出了最后兩句,我這樣一說學生,就聯(lián)系到上個學期學習的《燕子專列》也是采用了這種寫法。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13
一提到勤奮、刻苦這些詞,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等故事,而本課《彈琴姑娘》通過對琴聲的描寫,贊揚了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姑娘勤學苦練的好學精神。文章語言清新、流暢,構(gòu)思巧妙。
課文先總述“我”不論清早、夜晚,總能聽到好聽的琴聲;接著按春、夏、秋、冬四季具體描寫從不間斷的、美妙的琴聲,彈琴人鍥而不舍的精神讓“我”由衷地欽佩,因此期望認識這位彈琴的人;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那位素未謀面,卻似曾相識的彈琴人—一個系紅領(lǐng)巾的小姑娘,“我”倍感意外;最后, “我”虔誠地、默默地祝福這個勤學苦練的彈琴姑娘。
課文按春、夏、秋、冬的順序描寫小姑娘彈奏的琴聲,琴聲與景色融為一體,很有表現(xiàn)力。每次的琴聲都能讓“我”心動,“我”從好奇、欽佩、贊美到祝福小姑娘,一系列情感的變化是那么自然、真切。小姑娘勤奮刻苦的品質(zhì),是通過“我”聽到的琴聲及感受的間接描寫來表現(xiàn)的。
學習本課,重點是讓學生在朗讀課文中體會彈琴姑娘鍥而不舍的精神。同時,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通過間接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表達方法。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14
上周,我舉行了一節(jié)公開課,講的是《山市》,講完之后,自己反思了一下教學過程。感覺不甚滿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把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人,以學生為主體,但學生的基礎(chǔ)太差,自己于是就不敢放手,學生也就成為被動的接受知識的人。自己的課堂就成為死氣沉沉的比較傳統(tǒng)的一節(jié)課,因此,自己一定在課堂教學中去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讓學生真正喜歡語文,學會終身學習的方法與技巧。
講完之后,自己反思了一下教學過程。覺得每走一步,思考一下,并善于總結(jié)歸納,是取得成績的一條捷徑。第一課時理解文意時,我本打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為輔助,讓他們自主學習,但學生的基礎(chǔ)太差,于是我就不敢放手,學生也就成為被動的接受知識的人。導致我的課堂就死氣沉沉的,變成比較傳統(tǒng)的一節(jié)課。因此,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將相信自己,相信學生,逐步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方法與技巧(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動起來),讓他們真正喜歡語文。第二課時吸取前一節(jié)課的教訓,提前布置預習任務,并設(shè)置了大量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 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15
作為一名新教師,青年教師優(yōu)質(zhì)課大賽使我有了一次學習提高的機會。課后各位領(lǐng)導以及各位老教師的評課就更使我受益匪淺。
本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是在學生認識了100以內(nèi)的數(shù)以及會讀寫100以內(nèi)的數(shù)之后進行教學的。在教學開始前,通過對上節(jié)課內(nèi)容的簡單復習讓孩子對于新的知識不是那么的陌生。在聽了各位老師對我的課程點評之后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課中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首先是課前的準備還是不是很充分,在課堂進行當中對于自己課件的熟悉程度不夠深。
其次在課堂中對于學生的引導不是很到位,對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xiàn)的不完整沒有進行及時的糾正。
最后就是對于課程中出現(xiàn)的“百數(shù)圖”中規(guī)律的研只是浮于表面,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同時,這次講課的過程當中我還意識到自己的板書很不到位。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16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當過多年醫(yī)生的母親不但不給兒子找藥治病,還讓兒子獨自上醫(yī)院看病。母親用獨特的方式,鍛煉了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教學本文,我讓學生仔細讀課前提示,按要求去自學,然后在課堂上小組學習,再全班交流,接著我設(shè)計了一組辯論,讓學生在爭辯中深入理解課文,理解母親看似“狠心”實則“盡責”的愛。
本課的教學,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角色轉(zhuǎn)換,入情入境。
在讓學生解第一段后,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你,你正在生病,可是你的媽媽讓你一個去醫(yī)院看病,你心里會怎么想?”有的說:“媽媽,你真狠心,我生病了還讓我一個人去醫(yī)院!”有的說:“媽媽一定是不愛我了,我生病了都不管我。”等等,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并能與文本進行對話。
二、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
《教學課程標準》強調(diào):“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為此,我設(shè)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
1、小組活動,體現(xiàn)自主性。
小組活動時,我出示學習目標:以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出描寫母親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學生學習時,教師巡視、傾聽,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
任務布置后,小組學習情緒高漲,學生們以本組學生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有的小組學生快速默讀,有的小組一人一自然段,分工合作學習,有的小組根據(jù)文中對話多的特點分角色朗讀……,有的小組邊讀邊想,邊讀邊議,有的邊讀邊作記號,方法各異。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17
比的化簡這一內(nèi)容,教材里是跟比的基本性質(zhì)一起教學的,但學生知道了比的基本性質(zhì),卻不知道如何運用它來化簡,還和求比值混淆在一起,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把比的化簡單作一塊內(nèi)容來進行教學。因為比的化簡是在學生已經(jīng)學習分數(shù)的意義以及分數(shù)與除法關(guān)系,比的基本性質(zhì)的基礎(chǔ)上進行學習的,所以我先通過復習這部分知識有利于新課的認知。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簡的方法基礎(chǔ)上讓學生練習三種不同情況的化簡比,加深學生對比的化簡方法的理解和運用。根據(jù)思考題中的3個問題展開,讓學生逐一說一說,任務明確、思路清晰,學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
經(jīng)過這節(jié)課的專項訓練,從學生作業(yè)來看,學生對比的基本性質(zhì)的運用和化成最簡整數(shù)比,掌握得比較好。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18
一、課件媒體創(chuàng)設(shè)情境
1、導入:讓學生在中國地圖上找到中國臺灣,再引出其風景名勝──日月潭,帶領(lǐng)學生去游覽日月潭的美麗風光。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利用中國地圖讓學生們感知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風景優(yōu)美。接著喚起孩子們想要去日月潭看看的感情,回憶“潭”字和齊讀課題。
2、復習生字,四字詞語的鞏固,指導書寫。
【在導入和復習的環(huán)節(jié)上,我做了比較周全的準備,上的時候也比較輕松自如,孩子們當時的積極性被調(diào)動了起來。】
二、運用抓重點詞品讀課文,感受日月潭的美進行課文講解:
1、結(jié)合圖片、日月潭俯瞰地圖和神話故事理解日月潭名字的由來。
2、多媒體課件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湖面上飄蕩著薄薄的霧是什么樣子?看到“蒙蒙細雨中的日月潭”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倘若語文教學舍棄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語文教學的靈魂,沒有靈魂的教學,必然走進繁瑣、機械、無效的死胡同。這句話給我極大觸動。在這節(jié)課中,我努力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同時努力讓學生自己感受課文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日月潭之美的贊賞之情。要體會這種贊賞之情,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日月潭之美。于是,我試著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找出自己覺得最美的地方。只要學生真正體會到了美,那么這種“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同時我采用了“品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品。但由于讓學生的品讀的句子較多,顯得有點蜻蜓點水,不夠深入,有些學生只能淺顯地感覺到句子的美,可是究竟是哪里美?卻說不出所以然。是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讓學生在內(nèi)心深處留下這美的烙印。我想課文美的地方較多,如果重點抓住一兩處美景深入體會,更能讓學生形象的感悟美景,體會語言文字的精美,從而得到一定的語言積累。
(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文本語言還原為生動可感的意想,讓學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對日月潭的風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儲備,有效渲染了氣氛。)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1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采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的確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在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運行之下,本課教學目標需三教時達成,但本課希望憑借設(shè)計科學的教案和課件,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diào)動學生朗讀、想象、領(lǐng)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預計用兩課時就可以達成教學目標。
教案經(jīng)過數(shù)次修改,課堂教學順利達成預設(shè)目標,其間不乏可取之處,如: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chǔ)上,找出了能體現(xiàn)兩人依依惜別的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生交流讀的感受后,進行引讀:兩個“一會兒”看似隨便,不禮貌,其中恰恰蘊含著深深的惜別之情。學生能結(jié)合生活實際經(jīng)驗進行體會,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沒有停留在表面。課堂上我抓住生成,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拓展想象,運用課件進行演繹,使得他們的感悟更深刻。
識字反思總結(jié) 篇20
完成了《小石潭記》的教學,表面上看,所有教學目標均已實現(xiàn)。同學們對于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的理解比之前的用兩個課時掌握好得多,通過能通過相互幫助的方式來解決文言大意,因為文言文是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難的一個點,所以在教學時都特別注意,故此次教學過程就顯得非常注意,同學們對于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達到目標,對于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寫景物的寫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寫景物的順序,同時通過對課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變化的基本過程,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于祖國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從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中,由于文言文是同學們非常難的一個點,同時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fā),文言文也是畢業(yè)升學考試中必考的一個項目,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引導大家關(guān)注,因此,根據(jù)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特點,盡量讓大家在課堂上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改變了計劃,讀書的時間多于了分析的時間,教師講的時間少于了同學自己分析理解體會的時間。這可能是在此次教學中特別的地方吧,當然由于自己對學情的掌握還不全面,對于極少部分同學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極少部分同學可能會對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別像班級中的一個姓陳的同學,因為不動手,不動口,課余時間幫扶又不到位,可能會造成學習滯后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