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反思(精選6篇)
中國龍反思 篇1
五年級美術課程標準提倡開放式課堂教學理念配合本課教學內容,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我采用觀察探究、欣賞感悟、小組合作等方法,讓學生大膽發言,敢于動手、快樂體驗,感受到美術課堂真正的樂趣所在。
本課在實踐過程中,各環節時間的把握有點前松后緊;問題的提出需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要把握好尺度,不要過高要求;學生自主分工合作時協調能力也有待提高。另外,評述需要老師長期不懈的培養和訓練,教師應不斷更新觀念,多重視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興趣的培養,情感的交流,多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多留給他們創新的空間。
中國龍反思 篇2
本課屬于“欣賞·評述”為主,融“設計·應用”于一體的中段美術課。在中國上下八千年文化中,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
本課還介紹龍各部分的分界圖,要求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龍各部分的象征。龍是觀念意識物化的神靈造型,是人們千百年來虛擬的形象,自然界中并沒有這樣神奇的動物,但在人們的幻想中它騰云駕霧、翻江倒海、千姿百態。龍的圖形虛擬、組合,集飛禽、走獸、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華于一身。其組合物相在各個朝代有所變化,但總體來說,流傳比較廣泛的說法是駱駝頭、鹿角、虎眼、馬齒、牛耳、蛇身、鯉魚鱗、鷹爪、泥鰍尾。龍身如蛇,靈敏矯健,龍鱗如魚鱗,條理有序,龍爪如鷹爪,扎實氣魄,龍角如鹿角,風華穩重。從以上動物的不同部位我們可以看出,人為龍選用完美的部位,集如此多的優勢于一身的造型自然是萬物之靈,同時也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對我國民族精神的情感教育,帶領學生領略民族精神的感受和想象。本課屬于一節不太好講的大課,教師徐欣欣把握好在欣賞的同時換要有對學生情感的表達,使之與但前的細化解讀課程相聯系。
中國龍反思 篇3
《中國龍》本課是20xx人美版小學五年級下冊教材中的內容。它是融欣賞·評述、設計·應用、造型·表現于一體的一節美術課。如何讓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激勵創造表現是這節課中的重中之重。
在這節課中,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部分。即了解龍、表現龍、表演展示與評價、生活中的龍。首先,學生知道龍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想象創造出來的吉祥物,它是一種神獸。讓學生知道龍本來不存在,是人們把許多動物身上的特點集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龍的形象;其次我設計了找一找環節,提出問題:龍的哪些地方與這些動物相似?課件出示鹿、鱷魚、蛇、鷹、魚這些動物的圖片,學生利用這些動物的局部特寫圖片,找出龍的各個部位的象征。學生一邊介紹,教師一邊出示龍的各部位,最后組成龍的形象。
這樣帶給學生視覺的沖擊,激發了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而且加深學生對龍各部位象征的理解;再次是表現龍環節,在這一環節中,為了增強學生的感受與記憶,我不急于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受和認識,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感受、體驗等方法自己發現問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通過觀察龍的結構,讓學生分組研究龍頭、龍身、龍尾的特點,解決教學的重難點,為學生表現龍奠定基礎;在表演展示評價環節中,我通過學生舞龍、繪畫作品的展示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興奮極了,他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去表現,使每位學生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將這節課推向了高潮。
中國龍反思 篇4
《中國龍》是人美版三年級美術下冊第10課,是以“欣賞與評述”為主,融“設計與應用”、“造型與表現”于一體的美術課。本課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激勵學生創造、表現的良好契機。在本課的設計上,我將本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初步了解中國龍的文化、歷史,以及在中華民族傳統中龍的特殊地位、知道龍的各部位的動物原型與象征意義,第二課時(即為本堂研討課)觀察、比較龍與蛇的差異,進一步明確中國龍的外形特點和認識龍的“升龍、降龍、行龍、盤龍”等幾種經典造型,并能夠抓住龍頭、身、尾三部分的特點,并以合作的形式改造出一條龍。此次同伴合作課我上課的內容是本課的第二課時。
三年級學生相對來說活潑好動,但動手能力則比較弱,課前我將他們之前美術課上制作的紙工蛇分給他們,并布置他們思考討論把它變成龍的做法,既節省課堂操作的時間,同時也讓他們提前進入本課時的學習內容,提高積極性。
中國龍反思 篇5
在制作龍鱗的過程中,我讓幼兒先觀察彩紙,讓他們發現紙上的圓。接著,我拋出“怎樣才能剪得又快又多”這樣一個球,讓他們自主探索。有一個小女孩就提出用對折的方式剪圓。然后,我們就集體驗證了這樣的剪圓方式并在活動中得以運用。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我們通常會看到:教師采用兩種不同的形式策略來進行教學,一種是:教師起主導作用、充當知識權威的角色,圍繞主題進行分析和評價。另一種是:讓幼兒為領導者,引起興趣,讓幼兒自由大膽地展開想象探索,大膽的講述自己想法、感受,教師則適當的的給予引導。在前者的引導方式下,幼兒很明顯受到了教師的影響,與教師所講述的基本差不多,沒有超出教師分析的范圍。而后者,充分的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由于幼兒有自由欣賞和體驗,無論是從表達方式還是表達的內容上,相比前者都有很大的突破。
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對幼兒美術活動的順利開展至關重要。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將會自覺自愿地去鉆研學習,并能激發出驚人的毅力和勤奮。教師只有在日常的教學中,尋找到教學的興趣點,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形式,才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提高幼兒從事美術活的興趣,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從而陶冶幼兒初步的感受美的情趣,發展幼兒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中國龍反思 篇6
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自己課前的范作進行展示及現場演示,給學生更直觀的認識和感受,將復雜的任務進行拆解,把蛇化龍的制作要點簡化為“加”、“減”、“換”三字訣,減少學生對操作任務的畏懼感。但由于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不強,在給定的15分鐘時間里完成的內容相對較少,導致展示評價時底氣不足,看來在今后的教學中對于手工制作方面還需要有意識地增加鍛煉的機會。
通過本次研討課,我感受頗深。例如,課前的預想還應更寬泛些,給學生的范例參考應更多樣性些,應更不吝于對學生的語言鼓勵,板書的設計應更用心些,與教學要點緊扣。一次研討收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