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
在學區教研活動中,我為學區的教師上了一節低年級的閱讀課《我是你的朋友》。在講課之前,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但是在上課時還是發現了很多不足之處。總體來說,就是自己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比較差,需要繼續加強。
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對語文的雙基教學抓的比較牢。在本課教學中,我兼顧到了對學生在語文的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在課前,首先進行了生字的復習,課中,在理解課文內容時對課文中出現的“珍貴”、“垂危”、“驚恐不安”等詞語進行理解,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在理解蛇被人喜歡和被人怕時的心理感受時,讓學生帶著感情帶著表情去讀,設身處地地理解蛇的內心感受;當為人類做出這么多貢獻的蛇被人謾罵和捕殺時你想對這些傷害蛇的人說什么?鍛煉學生說的能力;最后再讓學生寫一寫自己想說的話,既考查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鍛煉了學生的寫話能力。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2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基礎是能正確理解課文內容以及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本課是以第一人稱的語氣來敘述蛇的,那么,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蛇,被人夸獎時心里會怎樣,別人都怕它時它心里又是怎樣,它的內心的真正感受又是什么,學生在想象中理解,在想象中感悟。我又要求學生帶著表情去讀,人的表情是豐富多樣的,而孩子的內心會在表情上一覽無遺,在這里,我讓孩子們不僅要有感情的去朗讀,還要帶著表情去讀,這樣能使學生對蛇的內心感觸的更加深入。
除了以上兩點自己覺得稍滿意點的地方外,課堂上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值得深思,其中我感觸最深的地方是,在復習生字時,我是讓生字以較凌亂的隊形出來的,而且都是單個的字,在復習時,我只是讓學生按順序讀了讀,其實這里的字有很多能夠組成詞語的,但我并沒有讓學生去尋找這些能夠組成詞的字,當時也是想到了這一點,但是怕時間不夠,就沒有這樣安排。從這里可以看的出來我在課堂教學尤其是公開課上還是比較注重形式,忽略了教學的實質。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3
1、用普通話精確、流利、有情緒的朗讀課文,知道蛇對人類的貢獻。
2、精確認讀本課十八個生字,寫好田字格里的八個生字,了解文中涌現的詞語的意思。
3、培育學生關懷自然、關愛生命的情緒。
在教學中,我以輕松的談話導入課題;在初讀課文,自主識字這一環節,我通過自己讀文識字、同桌互讀、指名看拼音讀、去掉拼音讀、小組檢討、集體鞏固等方法從音、形、義三方面讓學生識字;整體感知環節,我通過多種情勢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學習課文第一、二段時,我相機領導了朗讀;最后小結。
課后,我認真反思了本課,并在第一時間聽取了聽課引導及教師的建議,我認為受益匪淺。
本課教學中,我特殊重視學生的識字和朗讀,雖然在一定意義上說是難能寶貴的,但其中“走馬觀花”的意味仍然很濃。比如,識字時,我在字的音形上下的工夫較足,而在字義上明顯器重不夠,這其中當然有這樣那樣客觀的原因,但也闡明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不夠深,至少沒有做到游刃有余,另外,教師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語文課重視讀書,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除了多讀書,教師還要在讀書評價上有所明確,這樣學生在評價別人讀書時就不會千篇一律,或是離題千里了。再有,教師在課上也要注意精確引導學生讀書。
總體說,這節課上遺憾較多,但頗為而慶幸的是,我在這節課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更為我以后的語文教學引出了一條明路。“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4
李雪瑩老師為我們撩開了第一課時的面紗,那么第二課時又該怎樣呈現在學生面前,怎樣上才能使第二課時更具有實效呢?為此,我想通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來探尋第二課時的佳徑。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國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中國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余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里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將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后。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后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了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臺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中國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線圖,體會他無私奉獻,急人之所急得醫德高尚醫德。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后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5
一、精讀感悟
學生自由的讀課文第三段。用幾個什么詞來形容你聽到的,讀到的,看到的九寨溝的水呢?可以用書上的詞。
學生很快說出了"清澈見地、五彩繽紛、高低錯落、謂為壯觀……"我們在看看這些詞語,總結出,湖泊是從色彩上吸引人的,而瀑布是氣勢上吸引人的。請學生自由讀出湖泊色彩的美,怎么美就怎么讀。請學生讀,其余學生聽,共同評議,比賽讀。瀑布的句子請男生讀,要求讀出瀑布的氣勢。評議后全班讀。
接著整體讀第三段,讀前提醒:將你體會的美的不同讀出來。
二、弱化一二段,疑問帶過。
九寨溝這樣迷人,你們想去嗎?可是它在什么地方?我們怎樣才能去呢?請你們做個小導游,介紹給我聽聽吧。
三、觀看《神奇的九寨》音樂碟,整體感知全文。教師在一旁提點文中用的詞語。
思索:
本文很美,但是我們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內容的理解和感受上,我們不要只是想交給學生課文寫的是什么?而是交給學生課文是怎么將這樣美的景觀寫出來的。這才是我們教學的目的。在本文的教學中,我緊緊把握這一點展開教學。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6
《顫抖的羽毛》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寫“我”為了制作一個漂亮的毽子和同學一起捉雞拔翎,拔大公雞逼進了水池,幾經折騰,大公雞快要死了,后自悟到了錯誤,于是加倍呵護大公雞。
課文讓我們體會到: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自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真誠地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會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課文通過“我”為了制作一只漂亮的毽子,使大公雞遭受不幸、面臨信任危機,然后偏愛,單獨喂養大公雞恢復信任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尊重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自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真誠地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會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整體感知,鍛煉學生總攬大意、獲得直覺、捕捉感受點的能力。
聯系課文內容,以點帶面,通過語言文字感受“我”給大公雞帶來的傷害及事后愧疚的心情。
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并根據中心話題把發言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創設各抒己見的氛圍。讓學生從讀中體味真情。
拓展環節的設計在于深化文章的主旨“自悟、自省”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7
要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要使網絡課能夠在各學科教學中普及開來,建立系統的豐富的資料庫極為重要。雖說現代網絡幾乎為人們提供了應有盡有的信息,但真正要在短時間內從網上收集到與課文相關的資料還是十分困難的。
我為制作《太陽》一課的網頁、課件,光花在收集資料上的時間就近一個月。有時,從網上下載的資料說明過于成人化,那就還得經過加工和整理,使其成為淺顯易懂、富有童趣、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內容。我想,如果每上一節網絡課都得花上這么多時間和精力,那么,大多數的教學者都將會對此望而卻步。
我們學校領導也正是從這一點上受到觸動,從本學期開始,除要求教師做好傳統的業務摘抄外,還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寬帶網設備,每月從網上下載一定數量的與本學科有關的素材,以逐步建立起學校的小型資料庫。如果上至領導、下至教師都能齊心協力,致力于教學資料庫的創建,那么,網絡課將不再是那么的高不可攀。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8
《變色龍》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8單元的一篇課文。《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在這篇經典小說里,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看風使舵的典型形象,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性。小說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變色龍本是一種蜥蜴類的四腳爬蟲,能夠根據四周物體的顏色改變自己的膚色,以防其它動物的侵害。作者在這里是只取其 “變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會上的一種人。
作品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質。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和心理描寫惟妙惟肖,人物語言精彩生動,故事結尾耐人尋味。正如魯迅所說:“無論從形式、結構,以及表現手法來看,都達到了短篇小說的要求具備的高度。”作為初中生接觸不多的外國小說教材,可以從多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意義,但教學課時和知識的容納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和范圍內做到抓重點、理順難點,最大限度的有所收獲是最佳效果。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9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包詩,課文根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還原了1200多年前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深情話別的場景,讓學生能在具體場景中感受李、孟二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課,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理解“一串詞”
《黃鶴樓送別》的“文”雖是白話文,卻有幾分古典韻致。文中不少詞語組成詞串讀一讀、品一品,都頗有味道。“暮春三月、煙霧迷蒙、繁花似錦”既交待了送別的時間,又渲染出煙花三月的盎然春意;“依依惜別、楊柳依依、沙鷗點點”營造出臨別時依依不舍的氛圍;“永世不絕、譽滿天下、膾炙人口”則表達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敬仰之情以及李、孟之間深厚的友誼。這三組詞語,請學生先認一認,說說它們的意思,再有滋有味地讀一讀,既為朗讀課文掃清障礙,又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情感奠定基礎。
二、了解“ 一件事”
五年級的學生讀《黃鶴樓送別》一文,已經能夠初步理解,所以理解課文內容并不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文包詩類課文,除理解課文內容以外,還需要詩文對照,嘗試以文解詩。因此,“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可作為本課教學重點。讀完課文后,可請學生試著說一說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在概括課文的過程中,將文與詩對照起來。“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孟浩然)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對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對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理解古詩,如果把詩句拆開來,逐一注解,固然可以準確理解詞義,但同時也就消解了詩歌的韻味。教學文包詩類課文,通過閱讀易懂的現代文,將文中相關語句梳理出來,與古詩對照,可不著痕跡地完成理解詩意的教學任務。
三、品味“一段情”
從文中讀出“一件事”,是閱讀《黃鶴樓送別》的第一個層次。由字里行間品出依依惜別的深情,是理解這篇課文的關鍵。細讀一番,課文按照送別的過程,寫了“看景藏情”“舉杯話情”“吟詩寄情”三個部分。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這句描寫頗有畫面感,將兩位詩人正在觀賞江景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然而,不難發現,其間“看景”是表象,“藏情”才是根本,“一會兒……一會兒……”便透露出李白與孟浩然心有所掛、心緒不寧的心理狀態。
如果說,上一段“看景”的動作描寫只是鋪墊,那么,接下來李白與孟浩然“話別”的語言描寫則是送別的高潮部分。在李、孟二人的對話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這里,李白稱孟浩然為“孟夫子”,第2自然段中先后出現了六個“您”字。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深懷敬仰之情。“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 和老師。”這句話又表現出他們之間的師生之情、兄弟之情,由這句話,我們甚至可以想到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年長12歲的孟浩然無論是在詩歌創作,還是在生活上,都對年輕的李白格外關照。“今天您就要順江而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還沒分別,李白就已經在期盼著再次見面,這份牽掛,這份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作為兄長,孟浩然借用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勸慰友人,并進一步表達:“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品讀“舉杯話別”這段文字,從兩位詩人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濃濃情誼。而正因為友誼深厚,離別時才如此依依不舍。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李白在長江邊一站,站出了一幅動人的畫,站成了一尊感人的像。“佇立”意指長時間地站立。由此,我們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幅畫面——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站在岸邊;解開纜繩,船緩緩離開岸邊,李白站在岸邊;船漸漸駛向江心,李白站在岸邊;船在水天交接處變成一個黑點,李白站在岸邊;船消失在天邊,李白站在岸邊……當我們將這組鏡頭在腦海中呈現出來時,我們既能理解什么是“佇立”,更能感受什么是依依惜別。再聯想起長江上的白帆片片、旅人往來,在李白眼里卻是“孤帆”,這一深情“凝視”,正是依依惜別之情的流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蘊含的依依惜別之情比較含蓄,而《黃鶴樓送別》一文將其渲染得淋漓盡致。所以,學習文包詩類課文,把“文”用好了,可以為理解“詩”提供很好的鋪墊。
四、欣賞“一組詩”
通過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對于解讀這篇文本,應該可以畫上句號了。但語文教學,貴在“用教材教”,貴在“以課文為例子”,能讓學生通過閱讀一篇而帶動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詩,是我國古代眾多送別詩中的優秀代表。以此詩為引子,我們自然會想起《別董大》,想起《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請學生再讀一讀這些詩,結合相關資料介紹,我們也可以嘗試再現高適與董大、王維與元二分別的場景,甚至還能細細體會同是送別詩,但因為前往的地點不同、離別的環境不同、分別的境況不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哀而不傷,《別董大》強作勉勵,《送元二使安西》充滿感傷。這些差異,可以在閱讀中通過對比,逐一品味。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0
在游戲環節,我設置了喂dog、cat吃東西時叫喊他們的名字,喂小動物這一環節又體現了英語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英語課堂不再是簡單的純粹的學習英語,更是與其他學科、領域的結合,在情境中完成,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
問題:其實幼兒也會存在一個群體差異性,我在游戲過程中卻忽略了這一點,只是單純的示范了一次就進行游戲,其實我可以選擇一到兩個表現比較突出的幼兒上前示范,讓其他幼兒進行同齡階的比較學習。
另外,別出心裁的教具為課堂教學做了一個非常好的鋪墊。我在dog、cat卡片的后面牽了兩根線,先把dog、cat藏在小屋子的后面,引導幼兒通過叫喊dog、cat的情緒,慢慢的呈現出dog、cat圖片,這樣使課堂充滿神秘感。
可以說整節課是在一個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進行的,幼兒學習的也很輕松愉快,當然也有一些需要進步的地方:在單詞操練的方法還可以多創設幾個小游戲,讓幼兒能夠將新授的單詞鞏固記牢;在整節課的速度把握上,我還需要稍稍放慢一些速度。我也會繼續努力,上好每一堂課,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1
一、巧讓學生發現問題
在完成了復習,認讀,書寫字母jq x后,板書下面內容:
板書完畢之后指名讓學生說出它們的意思。(j與i相拼組成ji……j與ü相拼組成jü……),這時有些細心的學生就發現問題了:
“老師,你右邊的寫錯了。”我故作吃驚狀:“是嗎?”然后作短暫沉默。見老師不言語,部分學生就議論開了。此時,學生大概會有這樣幾種心理狀況。1.我都看出來錯了,老師還不知道。(得意)2.你是老師,還寫錯。看你怎么辦?(看笑話)3.也許老師沒錯,但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我認為,不論是哪一種心理,對吸引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激發學生討論判斷
待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這個問題上時,我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提出問題:你們說這是錯的,理由是什么呢?不等我提出討論的要求,大家就自覺主動地討論起來。有的說:“n、l與ü相拼時就沒去掉上的兩點。”有的說:“jqx與i在一起時,i上的那一點就沒去掉。”有的說:“如果去掉ü上的兩點,就不是ü而是u了。”還有的說:“老師沒寫錯。”(可說不出理由)……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爭論十分激烈,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全班絕大部分學生都參加了這個問題的思考與爭論。在爭論中既鞏固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又激發了學生對新問題的思考。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2
學生在初步感知課文后,對文中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對課文所表達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時,我就用很簡單的導語過渡到學習小興安嶺的春天這一段。教學這一段,我首先讓學生從讀中找出寫了小興安嶺春天的哪些景物交流之后,又讓學生再讀這一段,找找你感興趣的句子,想想為什么喜歡接著讓學生欣賞品讀。
在賞讀過程中,學生能學習作者抓景色的特點進行觀察,如春天里的"抽出""淙淙""俯下身子""側著腦袋"等詞語,學生抓得十分到位,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創造性的進行朗讀,在讀中悟,在讀中品,反復感受小興安嶺的美麗。同時,我也滲透學習方法,為下節課做好充分地鋪墊。但也有不盡意的地方,如: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說:"有位作家給小興安嶺整體畫了一張像——"這時,有位學生就問:"這位作家是誰呀"這突如其來的問題,讓我沒了隨機的應變能力。又如:為了我的課堂,讓學生時時跟著我的預設進行,感覺課堂不夠放開。最后的寫字教學也留一點小缺陷:沒有時間給學生寫字和交流反饋。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3
沈從文在《云南的歌會》里寫出了云南淳樸的民風民俗,流露出了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贊賞,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贊歌。文中作者將感情滲透在人物、景物、場面描寫中在娓娓而談里自然透出平淡遼遠。
在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無論是寫人還是寫歌都凸顯民風民情,讓人感受到的是云南這個詩歌的家鄉別樣的風情。比如在寫山野對歌情節里,我們看到:那個年輕婦女,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手啞口無言,并沒拘泥賽歌過程,重在表現勝利姿態。她 “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負已定,然后“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這種一點也毫不矯情,不張揚,樸樸實實的歌手也只有在這里才看的到了。所以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三個場合展示出來的人物美,環境美,場面美。由此體會作者對民間民俗文化的贊美, 領略民族風情,激發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熱情。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4
語文姓語,語文課應該充滿語文的味道。教學《日月潭的傳說》一文,我就是本著這種教學思想,力圖體現自己對語文的認識。讓學生充分地讀起來。語文 課的語文味首先體現在讓學生充分地讀起來。我們首先要需要思考的是讀哪些。讀哪些?是不是每篇課文都要進行全文性的朗讀訓練?是不是每篇課文的每個段落都 值得花大力氣進行朗讀訓練。我以為不是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就在于準備把握和挖掘值得進行朗讀訓練的段落,引導學生深度感悟、朗讀,培養其語感。譬如《日月 潭的傳說》,真正值得去品讀的段落是課文的三四小節,這樣,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刪繁就簡,訓練就得到了有效保證和落實。
那么,教師就要在 教學中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中理解,在想象中創造。《日月潭的傳說》是一篇描寫日月潭名字來歷的傳說故事。這篇 傳說故事很生動,學生也很感興趣,所以課文中幾個地方只用輕輕幾筆帶過了的許多情節,學生讀了以后往往會有文雖盡而意未窮的感覺,這就給學生充分聯想、想 象、思維的余地。例如第八自然段:當大興與水社跑到潭邊,看見兩條惡龍正在潭邊游來游去,把太陽和月亮吐出吞進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聯想:當大興與水社看到 兩條惡龍這樣放肆在玩太陽和月亮時,他們心理會怎么想?學生開始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生A:你們這倆個畜生,只顧自己快樂,不顧黎民百姓的痛苦, 我要殺了你們。生B:該死的惡龍,看我怎么收拾你們。生C:很會找樂子嘛,讓我的金斧頭和金剪刀陪你們樂吧。生D:大興和水社看到兩條惡龍會有點害怕,但 當他們想到百姓和萬物都在受苦,就又勇敢起來,就掄起金斧頭和金剪刀。
在全面推進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我們不僅要注重向學生傳授文化基礎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進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是一節一年級的“設計·應用”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將運用身邊也容易找到的小物品,比如彩珠,橡皮泥小球,小紐扣,植物肘子等,在考慮材質、形狀、大小、顏色的基礎上進行穿鏈創作,體驗設計應用于生活的聯系,感受串鏈的美感,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嘗試用身邊合適的物品有規律的拼擺方法和穿法。
教學活動中,我一共設計了穿串鏈的材料,分析材料的形、色、大小,研究有規律的排列三個環節。前兩個環節比較簡單,學會們只要通過觀察比較就可以解決,有規律的排列是難點。對于最簡單間隔重復排列學生們比較容易掌握,在稍微復雜以點的規律就不會擺了。在學生穿串鏈實踐時,只要學生們能用最簡單的規律就可以了。可是學生在第一次嘗試的時候,只是把小珠子等簡單隨機的穿成一串,顏色大小亂七八糟的,沒有規律和美感。于是我又再一次的引導學生來欣賞比較,當學生再來穿串鏈是,有了明顯的進步。顏色、大小、形狀都有規律,而且有的學生穿的串鏈顏色搭配的很漂亮。
學生總是在一點一點的認識世界,一點一點進步,看著學生們在慢慢的進步,我真的很開心,再次為學生們喊加油。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6
《失去的一天》是一篇閱讀課文,主要講佩佳明白自己失去了一天。
上課了,我說:"這節課我們來學習20課《失去的一天》。”齊讀課題,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同學們紛紛舉手:“我想知道誰失去了一天。”“我想知道什么是失去的一天。”我想知道作者怎樣來寫這篇文章。”那么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在文中找找這些答案,找到答案后與學習伙伴交流交流。還要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感情地多朗讀幾遍,并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在旁邊。只見有的同學默讀;有的同學小聲讀;有的同學大聲讀;有的同學做著動作在讀。10分鐘左右,只見部分同學已找到了答案,樂滋滋地跑去與學習伙伴交流。有的有分歧的還在講著各自的理由,看到課堂氣氛這么活躍,我走到他們身旁問:“有收獲嗎?”他們大聲地說:“有。”那么你們可要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讀好。只見他們又開心地跑到自己的座位上讀著自己喜歡的段落……
離下課只有15分鐘了,我說:”同學們,現在請你把自己的學習收獲跟大家分享一下。”只見舉手的同學很多,我點名來說哦。“老師,我知道課文是講佩佳失去了一天。”“我知道佩佳沒有完成媽媽布置的任務,他失去了一天。”“我知道一天中沒有做該做的事,就是失去的一天。”“我還知道了佩佳的媽媽是要教育佩佳珍惜時間。”“我知道了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重點寫了媽媽讓佩佳知道什么是失去的一天。”……同學們體會真深刻、到位。這些知識是他們自己學習得來的,個個樂滋滋的。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哪些珍惜時間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生待明日,歲月成蹉跎。””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最后,我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失去過一天?珍惜時間吧同學們,時間一去不復返。讓我們的每一天都過得精彩、充實。
這節課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收獲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