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古詩反思(精選3篇)
次北固山下古詩反思 篇1
一、課前反思
在課前,我仔細研究作為初一學生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放棄了上屆學生教學過程中花大量時間討論頸聯內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讀中體會鄉愁。誠然,頸聯作為備受稱贊的名句,仔細研討無可厚非,但作為初一新生,要他們理解過于深刻的句子,似無必要,而應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事實證明,教學目標的這一改變,使得學生反響較上屆要好,學生都能從課堂中感受到濃濃的鄉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在備課時,我了解到初一學生應有一種對新鮮事物的強烈的好奇,所以在講《天凈沙 秋思》時,特地將以前寫的另一首《天凈沙 中秋》投影到屏幕,學生都呈驚訝狀,課堂氣氛出現高潮,而這都在我的預料之內。
二、課中反思
在講《天凈沙 秋思》時,本來按課前制定的教學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現的意象后,逐個分析體會鄉愁。但學生在列舉意象時漏了“瘦馬”,于是,我放棄了原先的教學設計,緊抓 “瘦馬”不放,由馬瘦講到人瘦,由物質講到感情,最后歸結為鄉愁,這樣只講了一個意象就把“曲”的主題講清了,學生聽起來也容易理解。
總得來說,這堂課基本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問題,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厲的。
次北固山下古詩反思 篇2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對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了在課堂上體現課標精神,我堅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巧設情境,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充分的自主學習,有效的合作學習和適當的探究學習。
課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開發學生學習資源,注重閱讀個性化感悟,設計自主、合作的閱讀過程。以朗讀為主線,以實踐為活動為輔助,引導學生聯系教材,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讀讀、想想、說說、議議、演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實踐,通過朗讀、想象、思考,力求對文本有所感悟。
一、朗讀個性化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用、最重要的手段,要把他用“活”,用“巧”,以達到促使學生理解、積累、發展語言、激發情感的作用。在這課中,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個別讀、齊讀、表演讀,把這些方式有機地融合起來,相互滲透。除此外,我還注重朗讀的評價,尊重學生意見,讀評結合,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所蘊含的內容。
二、注重體驗與感悟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且這篇文章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體驗”一詞前后共出現了15次,運用頻率之高,次數之多,確為罕見,由此足見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積極為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和時空,讓學生在自主參與閱讀實踐活動中,深入課文與閱讀材料形成“對話”,從而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議論紛紛”“叫苦連天”這兩個詞時,我并沒有讓學生以詞解詞,而是注重讓學生先想想:聽了貓頭鷹的命令后你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接著讓他們在小組里說一說,讓學生在想、說、議中感悟到這就是“議論紛紛”和“叫苦連天”。顯然,在我們的引導下,學生與文本進行了心靈對話,走入了課文情境,與動物同命運共呼吸,急動物之所急,想動物之所想。最后有感于心、化而言之,實現了自我超越。
三、創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情景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創設各種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如:角色扮演,通過活動讓學生去表達、感受、體悟,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運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讀一讀、演一演,自主匯報交流,使學生真正擁有嘗試、合作、享受成功的實踐和機會。在小組匯報展示中,其他學生做到了很好的評議、補充,形成了生生互動積極學習的氛圍。我作為一名參與者也啟發、評價,在與生互動中真正成為小學生的學習伙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導向
在閱讀目標方面,我們第一個要關注的問題是閱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使德育目標、智育目標和美育目標能夠得到綜合的體現。本課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通過讀一讀、演一演、想一想、說一說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讓被人按自己習慣的方式生活,這些都體現了閱讀教學中主體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確的價值導向。
當然本課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和遺憾的地方,如:時間允許的話,在教學袋鼠那段時,應增加多種讀的方式;在最后講評生字時,應讓學生自己挑選、推薦。
次北固山下古詩反思 篇3
課文《走遍天下書為侶》以環游世界帶何物引出“書”,之后作者暢談自己讀書的感受及做法,號召人們要認真讀書。全文表現了作者對精神世界的無限追求。初讀文章,覺得甚是淺顯:課文給我們講解了讀書的種.種好處及反復讀書的之法,真是一目了然。再一細讀,又覺得難以理解透徹,說得明白。書是朋友好理解,書是家挺抽象的,用角落暗喻書的內容,用光線暗指書中的知識道理是學生無法自己讀懂的。即使是優秀的學生,也很難有通過讀書去認識作者的觀念;能與作者交流的也應不多。所以要讓小學生真正領會到文章的意境,其實是很難達到的。為此,我在教學時,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放手讓孩子們去閱讀、勾畫、批注。在自己的認識、體驗上朗讀好課文便行。其間,老師以“因為……所以……”這一句式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以書為侶的原因,體會讀書的諸多好處;用“如果……就……”這一句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書感悟來說說書能給世界減少哪些麻煩。前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后者加深了學生對自己讀書的認識并拓展到課文之外,恰當的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
此外,我抓住2、4自然段對學生進行習作指導。先請學生默讀2自然段,說說作者為什么不帶別的東西去旅行?作者想表達什么意思?其目的是什么?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通過這樣的剖析,學生一下子明白了作者寫此段是通過對比的手法來突出書的好。在4自然段中,學生讀好了前兩個句子后,請學生思考句子的意思,并想想作者是如何表達的?引導學生通過對“是的”,“沒什么關系”,兩個“我愿意”體會到作者運用了正面說,反面說,反復強調這三種不同方式來表達自己愿以書為侶的堅定態度。在學生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學生對用多種方式來表達同一意思的寫作手法有了一定的感悟。
總而言之,一篇文章的教學切入點是很多的,只有把握好了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水平,才能真正讓課堂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