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課后反思(通用3篇)
毛主席在花山課后反思 篇1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通過敘述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幾件事,表現了毛主席熱愛群眾、關心群眾、愿意和群眾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懷。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板塊:
一、揭題質疑,理清文路。
在學生讀通課文之后,再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后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地說說課文講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幾件事,再想一想從中你體會到主席是怎樣一個人。
二、研讀課文,走近主席
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通過理解這些句子,讓學生對毛主席作為偉人的高尚品質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且通過文字的比較,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在表現人物品質時所采用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豐滿人物的形象。
三、聚焦矛盾,升華主題
在探究文中最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后,讓學生思考一下哪些內容寫得比較詳細,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略,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知道從三件小事體現的偉人的普通人的情懷。最后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寫下我想對毛主席說的話,或者是對村民說的話,總結回顧全文內容。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發現設計上最大的問題,還是把時間和精力過多地放在了研討文本內容的感知和理解上,特別是作為一篇略讀課文,沒有過多的放手,給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間。這篇課文篇幅雖長,但內容的理解并不難,對于五年級的孩子來說,學生完全能自己讀懂,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在內容的感知理解方面,少花點功夫,盡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為他們提供思維交流碰撞的平臺。
毛主席在花山課后反思 篇2
《毛主席在花山》在花山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組的一篇自讀課文。整個單元的主題都是關于毛澤東。這篇課文選編的理由有兩個:其一、了解毛澤東平易近人、關心群眾的情懷。其二、學習人物細節描寫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考慮到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而且也非常想真正嘗試一次“將課堂還給學生”。于是,我采取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主要是想讓他們在學習前幾篇課文所學到的抓關鍵句子,細節描寫的方法,進行自我學習。
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我還是按照以前方法讓他們先快速閱讀課文(因為文章很長),自己提出文中需要提醒其他同學注意讀音、字形的字詞。而后,再進行第二次的快速閱讀,明白“這篇課文按什么順序去敘寫了幾件事?”。完成了對文章的把握后,我讓學生先自行找出你覺得文中最好的細節描寫的句子。并且在小組里邊交流一下。等到小組匯報的時候,我就讓每個小組推選出“最有分享價值”的幾句。結果,學生的回答都非常踴躍,找出來的句子也非常的有分享價值。可是這時候出現“中斷”:原因是我再問深一層次,談談認為所找到的這些句子的分享價值在哪里?突然間學生語塞了,他們無法說到自己喜歡的原因,也不能準確到位地把握妙處所在。這時候,我開始啟發,可是效果并不佳。頓時我覺得他們自主學習的效果還是不夠的。
為此,我再將問題拋給他們“你覺得要理解好這篇文章,理解好剛才的句子還應該弄明白什么問題?請你提幾個有質量的問題出來”。這一步我同樣是讓學生小組去討論的。結果有不少的同學提出了些不具什么研討價值的問題,我就讓學生幫助解答了。而最終根據他們所提出的問題,而選取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我即場打入屏幕上,而且問題與我預設的較接近)。然后,我再讓學生小組里邊去討論解決。從這個答疑的結果來看,學生領悟得雖達到一些層次,可是沒有到預設的程度。而這時,下課鈴響起了······
整節課來看,教師確實輕松了很多。學生也確實承擔了不少的學習任務,他們也確實在積極地充當了“主體”的角色。可是,從教學的時間來說,這短短四十分鐘不能負載如此多的容量;從學習的效果來說,也比預期的打了折扣。那么我的問題就來了:我是否還得再花半節課來完成一節自讀課沒有完成的任務?那么教學時間怎么安排?學生自主學習確實有可取的地方,然而我們教師的引導工作要怎樣確切到位?自主學習的效果要達到預期的什么程度才行?希望各位老師給我答疑,不勝受恩感激。
毛主席在花山課后反思 篇3
文章細細讀來,許許多多地方都能體現毛主席的品質,學生說到“皺眉、放下、任務、請”等詞語,說毛主席關注細節,在細節上關系群眾,我鼓勵學生:“你們也很注重閱讀,關注細節,找到很多細小的地方反映毛主席的品質。”在激勵下,他們的閱讀積極性更高,許多細小的地方都找出來,還提出了許多問題。大概是因為文章體現毛主席的關心體貼群眾,比較接近學生生活,學生更能體會,更有話說。
教授本課時,自認為做得好的方面有以下幾點: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實際教學中,我首先要求學生快速讀課文,概括出課文主要講了毛澤東在花山的幾件事。接著,要求學生細讀課文,圈點勾畫出關于毛澤東語言、動作、神態及心理描寫的句子,體會毛澤東的情懷。正暗合了選編課文意義所在。
二、注重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要求學生讀課文同時圈點勾畫相關內容,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三、師生雙邊交流較好,注重鼓勵性評價。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能夠及時運用鼓勵性言語進行反饋,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優勢及不足之處。
結合單元主題,以毛澤東跟大家說再見的結尾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