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反思回顧(精選3篇)
答謝中書書反思回顧 篇1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讀出情味兒,從而體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成效只有通過學生才能體現出來。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么。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概括現在文言文教學的極端。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于表面之嫌,語文課又變成了政治課。如何合理處理兩者關系?所以,對于初二年級的學生可以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己來質疑,其余學生來釋疑。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更高,積極性更強,重點文言詞也更落實。教師也可從繁瑣的解說中解脫出來,僅僅在學生無法釋疑之時指點迷津。
3、課堂時間有限,一節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不要貪多求全,要舍得舍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按照傳統的教法,《答謝中書書》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景佳句,體會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如本課教學設計抓住一個關鍵點:賞美景,悟雅情。
總的一點感覺,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我記憶很深刻的一句話是:作為教師,你上的每節課都是公開課!沒有哪節課是隱秘的!
答謝中書書反思回顧 篇2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于剛剛脫離童稚的七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識缺陷,他們在實際的課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動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這樣的膚淺層次,而很難達到課文的深層意蘊,更不要去奢望他們提出來一些視角新穎的、有價值的問題了.每當這時,語文老師們就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兩難選擇:講,還是不講?
若講,對一些正在思考且馬上就要接近勝利終點的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似乎有一點強行剝奪他們思考權利和成功喜悅的嫌疑,顯然有悖于新課程改革精神.而對另一部分不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正好滿足了他們的“不勞而獲”的懶惰心理,可謂害處多多;不講吧,眼睜睜的看著孩子們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園圍墻外亂撞而不得其入門要領,心中總是于心不忍,況且寶貴的時間也隨著孩子們的嘰嘰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學任務眼看無法完成,又不由得讓人心生焦慮.
答謝中書書反思回顧 篇3
本課是以詞匯為主的教學課,不少老師會認為詞匯課比會話課簡單。而通常的詞匯課也會流于各種游戲簡單的堆積。針對這些普遍現象,我在本課的設計中給自己定下了以下三個標準,即“趣、實、新”。
所謂“趣”是指整堂課的設計應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意識,使學生一直處于英語學習的興奮狀態,在本課中我根據五年級學生的特點,采用唱一唱,說一說,問一問,談一談等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體驗到英語學習的興趣。
所謂“實”是指整堂課的教學活動應緊緊圍繞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做到由淺入深,銜接自然。 本課中,對于新詞組的教學我基本做到先示范,再模仿操練,然后進行意義操練,最后達到實際運用。努力使全體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實實在在地說更多的英語,學到更多的英語知識。
所謂“新”,一是指教師的教學理念要新,本課我比較側重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對于新授詞組,我都盡量以不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思維中學習和運用語言,并真正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新”的另一方面指的是教學方法要新,本課我嘗試了讓學生來呈現新知識的方法,提高了他們的聽力和理解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