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真好課堂反思(精選3篇)
第一次真好課堂反思 篇1
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安排在七年級語文(上)的第二單元,這個單元安排的都是和人生有關的課程,單元側重于寫對人生的理解和選擇,內容都是比較嚴肅而深刻的,理性的成分相對比較多。
對于和生命、人生相關的內容,往往需要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生活體悟進行理性的思索,對于初一學生來說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在本單元中,周素珊的《第一次真 好》主要寫的是人生的體驗,內容比較貼近生活,所以相對《理想》和《行道樹》來說學生理解上還是比較方便的。教學中從學生生活的第一次入手來請學生談自己 的感受,再結合課文對文中的第一次進行分析整理,學生多能找到內容進行概括并能對作者的體驗和感受談自己的看法。對于文中的中心句“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 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學生都能結合文本內容和和自己的人生經歷發表自己的見解。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起到引導、點播的作用,學生反應較熱烈。
我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最花心思的是如何利用好這篇小短文進行寫作的指導。在人教版新課程的課文安排中,很注重培養學生知識的自我探索,對自然、社會、人生 的思索,但是知識的系統性相對原有的老教材有所欠缺,尤其是作文教學也缺乏完善的體系。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內容較貼近生活,內涵豐富但不是很深刻。文 章在材料的詳略安排很清晰,是訓練學生注意記敘文材料根據中心詳略安排的很好的例文。所以教學中我以此文為例文,抓住材料的詳略安排和文章中心的關系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和訓練。
第一次真好課堂反思 篇2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確,語文教學應該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的閱讀氛圍,讓課堂充滿童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基于以上觀點,本課教學開始我就向學生出示一面五環旗。這一做法立刻引起學生們的極大興致,加上學生課前已經搜集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他們有話可說,因此他們頓時爭先恐后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知道的有關情況。……天真的周戎居然心憤憤而口悱悱地說:"怎么不早些在中國舉辦奧運會呀為什么等到20__年"一個充滿稚氣的聲音道出了一個沉重的話題,在幾乎凝固了的氛圍中,我用深沉的語言向同學們娓娓講述在1993年中國僅以一票之差失去了20__年奧運會的主辦權。在20__年7月13日那個不平凡的夜晚,北京申辦20__年奧運會成功了,那是個怎樣的不眠之夜啊!為了讓學生再用心感受一下。隨即我播放了喜訊傳來時人們狂歡的錄像。
這個教學環節是我事先沒有預設的,但是課前我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因此這個既是精心設計又是意外出現的課堂讓我有了許多體會: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努力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但究竟如何操作呢實際上,課文本身就蘊涵著許多資源可供我們開發。這篇課文我們就可以以課文為載體,引導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課堂上自主探究,拓展視野,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關于五環旗,學生在不經意間通過不同的渠道或多或少地了解它,但那是無意識的,是零散的。在交流中,學生對五環旗的了解相對全面了,認識相對深刻了,這就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人文性的特點。在資源共享的同時,較好地突出了語文課程的開放性,進一步說明:"語文教育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第一次真好課堂反思 篇3
第11課《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非常優美,幾遍下來,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著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不過,雖然文章四溢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一樣的得從字里行間細品方見。所以一定要將自己全身心放入課文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一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指導學生讀出喜愛: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么?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除了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外,還喜歡桂花的“謙虛”,“不愛張揚”。開始學生回答不出,我就讓學生靜心默讀課文,一遍下來,學生舉手了,找到了課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艷”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導學生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雖說這節是重點段落,因為有了上次姚老師上課的經驗,所以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著母親要搖花的樣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學著姚老師的樣子,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簡單地讀,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我想這是我今天這兩節課最大的收獲。不過還是有遺憾的,就是課文學完后,我也和姚老師一樣,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也寫寫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后我在想,學生現在才四年級,他們能寫得出來嗎?如果要他們寫,我又該如何指導他們寫呢?如果也照作者這樣用散文的格式寫,肯定是不行的,我想還是用一般的記事方式教他們寫吧,畢竟他們才剛剛升入四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