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對公司建議書(精選3篇)
個人對公司建議書 篇1
尊敬的領導:
為了讓公司快速發展,充分發揮廣大職工的聰明才智,根據公司的要求先提合理化建議如下:
一:建議公司倉庫發貨時一人或一個地區用一個專用出庫單或賬本
二:建議公司出資給三義物流定做物流發貨單(四聯,無碳復寫),公司專門定做出庫單或銷售(三聯,無碳復寫),范本已發郵件。
三:與監督評審相關的儀器儀表準備檢修入廠、送檢,車間電路加裝漏電保護器四:公司崗位施行定認定崗定責,并以圖文形式張榜公示,每月由總經理檢查督促,
具體見附表1
五:公司涉及生產技術的重要資料要備份、加密,員工要有技術保密的思想
六:每年安排時間培訓員工,培訓以車間實訓為主
七:建議購買十二個文件盒,將每年每個月的重要事情統計歸納放好,每月要做的重要事情需在上月前5天準備,比如儀器儀表的檢定在11月做,10月底要通知到人,每年的6、7、8月份要做好防火防雨防漏電工作。包裝箱倉庫要做好此項工作!!!
八:公司產品涉及到產品安全、性能可靠性的試驗要充分做好,比如絕緣值、開路電壓、過流保護值,產品的絕緣值耐壓值檢查我建議剛開始多做一些,而后通過科學分析和統計發現規律,就可以很輕松的完成工作,執行標準見《關于淮南潤金公司申請辦理產品的生產技術要求2__X-10-13》
九:辦公樓的扶手刷漆,為監督評審做充分準備,監督評審前要做到窗戶無蜘蛛網、門窗臺無浮灰,儀器儀表要干凈,不能有灰覆蓋,第一次接受監督評審,印象分對以后的檢查很重要。
以上陋見,請審定!
建議人:__X
____年__月__日
個人對公司建議書 篇2
一、通過基層辦事處實現服務細化,增強民企發展的軟實力
通過考察學習先進城市民營企業的先進經驗,我們發現當地政府均能夠有效地利用街道辦事處建立與企業有效溝通的渠道。收到了較好的反饋效果。因此,建議政府能夠有效調動基層街道辦事處的積極性為企業更好地服務,做為企業與各政府職能部門的溝通交流橋梁之一,把政府基層服務落到實處。具體方式可以根據工商注冊企業類型對應到新注冊企業各自行業對口管理上級單位,這樣實現真正的對口直通。第一可以有效的讓上級管理單位能夠了解到具體的企業情況。第二可以讓新注冊企業能夠找到自己的“婆家”,以后申請相關扶持政策及獲取本地行業指導都會有相當大的便利。這樣能夠有效增強民營企業的積極性及競爭力。
二、抓好企業自主創新,提升民企發展的競爭力
一是建議政府繼續打造好特色園區、特色街的建設,以人氣較高的商業氛圍,促進招商引資。二是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每年邀請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者、專家進行與科技創新活動相關的講座與宣傳,為企業牽線搭橋,進行科研成果與資本的對接;三是建議政府不定期組織企業到各高校開展項目對接,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搭建平臺;四是建議政府加強科技獎勵機制和科技人才引進機制方面,提高獎勵額度,鼓勵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企業的積極性;五是建議政府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和使用激勵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加速科學技術事業及經濟、社會發展,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六是建議政府鼓勵“抱團”突破技術壁壘。針對中小企業技術、人才、資金等制約因素,采取由一家龍頭企業挑頭,其它企業輔助、政府獎勵的“抱團創新”模式,突破技術壁壘,減輕創新風險品牌效益逐步放大。七是建議政府鼓勵民營企業創造企業、產品品牌,與南方的先進城市的差距還比較大,要進一步加大企業品牌的培育,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
三、抓好服務體系建設,增強民企發展的推動力
面對危機影響,積極制定扶持企業發展政策和具體實施意見,進一步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融資環境、創業環境和政策環境。一是充分發揮企業協作區的作用,多渠道傳達和宣傳國家、省市區的政策,幫助企業做大做強。二是建立中小企業誠信評價服務體系。抓好百強企業、過億元企業、成長型企業、創意企業等骨干企業的信用建設,增強金融意識,提高企業信用等級,使中小企業達到金融機構貸款要求。三是建議相關部門繼續推進企業聯絡員制度,協調解決對中小企業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提升中小企業的整體素質。四是建議政府能夠抓好骨干企業的培育,每年從民營及中小企業中,積極推薦、篩選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成長潛力大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扶持,有重點的引導企業轉變增長方式,提高附加值,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增強經濟拉動作用。
四、抓好運行預測分析,增強民企發展的調控力
一是加強與統計、發改、工商、稅務等各部門間的聯系溝通,廣泛交流信息,及時準確把握國家調控政策取向,應對市場變化。二是對部分企業進行定期走訪和跟蹤服務,及時掌握主要行業的運行動態和重點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密切關注主要工業產品的價格變動和市場需求情況,分析研究投資、消費、金融等宏觀形勢的變化對工業企業經濟的影響,并在重要節點完成較高質量的經濟運行分析報告,研究分析經濟運行中的特點和問題,增強經濟運行工作的預見性和指導性。
五、抓好創業載體建設,增強民企發展的保障力
緊緊圍繞“環灣保護、擁灣發展”大格局中取得突破,為民營經濟提供發展載體和發展保障。青島市高新區、藍色硅谷經濟區、黃島開發區等重點項目的建設和招商,形成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總量、規模,促進民營經濟進一步繁榮。
六、抓好優勢產業引導,增強民企發展的帶動力
一是以優勢產業為經濟增長點,提升經濟發展創新力。充分發揮山東省“服務外包示范基地”作用,完善服務外包有關配套政策,健全服務外包工作機制,完善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政策支撐體系,制定扶持政策,加快推進服務外包示范基地建設,盡快形成服務外包產業集聚。二是以擴大投資為著力點,加強項目建設推動力。以項目工作為“生命線”、“中軸線”,充分依托七大載體資源和新建重點項目,加大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等產業招商力度,加快優勢產業的發展。
七、結合民企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各自優勢項目發力。
民營企業各自都有自身發展的優勢項目,如何能夠聯合同行業相關企業,發揮各自的優勢核心競爭力,合力促進行業發展。有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建議制定扶持政策的部門,除了以國家、省、市級為單位來制定相關政策之外,區級單位也能夠有自主制定政策的權利,這樣能夠發揮區級主管部門的積極性,也能夠有的放矢的對癥下藥,制定出真正符合民企發展的相關扶持政策。避免走彎路,發揮政策的實際扶持效力。第二、發揮行業領軍民企的作用,在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及行業行為準則的政策上積極聽取民企的意見建議,緊密聯系,步調一致,真正實現來自于民用之于民,讓政策實實在在為民企服務,建立行業內有效的管理協會,進而提升整個行業的民族競爭力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第三、為了提升民企的核心競爭力,制定有效的政策扶植,從硬件軟件上為民企提供便利。對于有合理發展目標、發展方向的民企單位,在企業辦公場所等硬件上合力扶持;軟件上配套的相關工商、稅務等部門也步調一致,合力協調,為民企的發展保駕護航。第四、建議相關部門在制定相應企業扶持政策上,分類分級,讓同一類別同一級別的企業都能申請到合適的扶持政策。避免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同場競爭,降低中小企業的申請難度。合理分配政策資源,提升中小企業的積極性與競爭力。
個人對公司建議書 篇3
作為一名新員工,有人跟我說,按照慣例,一般是不便于講公司的一些情況的,尤其是一個新員工。在國有公司,有些事情,是可知而不可說的,——這些叫中國的“特色國情”。
我們華興公司無疑是將這“特色國情”發揮的淋漓盡致,游刃有余的特色企業。
虛的我就不多講了,直奔主題吧。
看過網上對華興的評價,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一個公司,大型的國有公司,外界的評論那么差,人才流失那么嚴重,管理層面一團污七八糟,公司內幕不得見人?
這樣的公司,它的運營理念是什么?不錯是盈利。
我們還要問,是盈少數人的利,還是盈整個公司大眾的利?盈這種利能不能被人所接受,這種方式能不能走的長遠?
既然是盈利,為什么不能盈雙贏的利呢?那如何去盈雙贏的利呢?
為什么現在的公司體制不去選擇這種盈雙贏的利?
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弄懂的問題。
我們先看一下,一位員工跳槽時對主管人員說的話:“你可知道,這三年來我一直隱忍不發的原因是什么?家里培養我上大學,花了多少心力財力?他們寄予了我多少多少希望?
你可知道我工作都將近四年了,一個月還不到四千塊錢,一年出去花費,在城市里兩個平方都買不起?我這幾年,看了多少技術規程,買了多少規范,光這些書花了我多少錢?我肚子里裝了哪些貨,積累了多少經驗,適合做那些活,你可曾想過?你現在問我為什么要跳槽?為什么?(范文網)我還要問你呢。”
我們華興公司無疑是免費為中廣核之類的公司,培養人才的訓練基地。問題出在什么身上?
再看一下華興公司一年的利潤率,1.6%,什么概念?就是我出一萬塊錢,一年只掙160塊錢。我感覺,銀行存儲的利率好像都比這高。
這反映了什么問題?技術的落后,管理層面的有不如無,人才的高度缺少和流失,公司制度的僵化;僅僅比原始社會好那么一點。現在是21世紀,又稱高科技數據化信息時代,這不是諷刺嗎?
有人想問,這些問題,上面的領導不知道嗎?怎么可能不知道。沒辦法改變嗎?其實有的,但這些人本身就是一個利益既得體。你想一想,一個人,會拿自己開刀嗎?
而某些不錯的領導,就算想到了,也因為害怕改革的阻力太大,觸動到掌握實權的集團的利益,而引起的強有力的反彈,或許把這種病根歸結在“中國特色國情”上去,然后連這個想法也打消了。
所以我們只能,跟以前一樣官僚制度盛行,轉個正時請人幫忙,進入總部托人走關系,基層員工年終獎金一拖再拖,大家一窩蜂的想管理層次瘋追,不管他是不適合自己。
所以我們有怨沒處訴,情緒高漲,該跳槽的跳槽,該干嘛干嘛;公司不會理你的,反正中國人多,“不怕招不到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有人說,既然是這是民族的特色,“劣根性”,那我們不妨看看新加坡的公司情況。“中國特色”,內地特色,我們分別再將眼光轉向香港和中廣核。
不是的,這些都是一些淺見者,逃避責任的托詞。中廣核,中建八局,不都是我們效仿的典范嗎?西方國家,為什么公司運營的那么良好,大家不但不搶著走管理路線,人家愿意走經濟技術路線。經濟技術永遠是推動公司發展的動力啊。
我感覺我講到現在,講的都是廢話,人家不愿意聽。其實按目前的形勢的話,我最多在這公司干兩年,但畢竟這是我第一家簽約單位,我還是提點意見吧。如果有人聽得進的話。
到底我們的路該怎么走?
第一,“加大自己做大蛋糕的能力”。
華興這幾年,做大“蛋糕”的能力,無疑一年不如一年。科技的落后不講,人才的稀缺,管理,造價,施工,技術,法規,……無一不缺。
尤其是技術、人才領域,如何能吸引人才?豐厚平等的待遇,寬松的環境,對人才的重視,都是吸引人才保住人才的條件。而人才正是做大“蛋糕”的必要條件。
如何能讓技術領域頗有創新,我們開通管理技術雙向平等的通道,讓技術領域和管理領域有同樣平等的待遇,如高工享受副總級待遇,讓更多的人去搞技術(尤其那些適合搞技術的人),這樣技術才會有創新,自己的施工操作才有更高的效率,進而獲得更高的利潤。這樣,來擴大資本,來增加員工工資,提高員工投入技術的積極性。
我們還可以采取企業與高等學校聯姻的制度。現在的大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不強,我們可以在暑假期間培養一部分學生,通過公司內部優良的環境(假如話有),吸引他們畢業以后進公司來。這樣為公司的將來輸入技術骨干,增加公司的新鮮血液和創新力。當然,這需要公司高層高瞻的眼光了。
我們也可以對公司員工,進行實際有用的培訓,“有用的”培訓,“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要把眼光糾結在培訓那幾百塊幾千塊錢上,我們要考慮培訓后的技術經濟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公司想發展,沒有技術,沒有人才,“不做大蛋糕”,簡直就是癡心妄想。
第二,加強自己如何公平分蛋糕的能力。
這一點比第一點更重要,(第一點已經有所論述了——只有公平分蛋糕,才能更好的做大蛋糕),這要求管理層次比較開明,自身公平。
馬克思主義哲學絕對真理,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想要管理層次比較開明,在中國,比較難。但中國管理層次比較開明的,也不是沒有。我們不能老是向落后靠齊。
蛋糕的分配問題,就涉及到利益沖突,各方矛盾。這不光是人的自私的原因,其實主要問題還出現在公司利益分配的體制上。
為什么是個人就想做公司主管,就要當項目經理?原因太過簡單,錢多。那假如話,搞技術的人(尤其是高工)工資不比他們差呢?項目經理,高層主管,畢竟就那么幾個,如果工資不比他們好,那擠破頭去當這些頭頭有什么意思呢?
我們華興待遇方面,總部是事業部的三倍,事業部是項目部的三倍,這是一種完善的“分蛋糕”制度嗎?
我們不妨再想想,“分好蛋糕”,大家各盡其才,吸引人才,將公司利益最大化,再“做大蛋糕”,再“分好蛋糕”這樣無限循環下去。
這才是正常公司所想要的。
能分好蛋糕,就算暫時待遇不豐厚(當時蛋糕還沒做大),大家也能感覺到公司在待人平等,尊重人才方面的努力,進而竭盡全力為公司做事。人雖在自私的同時,但是遇到別人對他真心相待的話,他也會真心對你。暫時要求不高的應屆畢業生,民工,才會滾滾而來,而且不會走,甚至他還會介紹別人來。
網上就不會有那些罵華興的話了,其實也不能叫罵,是一種現實的描述吧。
三,一個比較民主有人氣的氛圍。
人是所有技術管理各方面的具體操作者。人的心情,多少會影響干事的好壞。
一個人老是帶著情緒干活,活恐怕不會做得太好。那如果,一群人都帶著情緒干活,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公司又怎是員工的久戀之地?
一個專制腐敗的公司,里面必定是死氣沉沉,貌合神離。
都21世紀了,搞得還像清政府一樣,有意思嗎?一個個官腔十足,對下騎在他們頭上,瞎指揮就像惡狗,對上恭維的就像一條哈巴狗一樣,反正不離一條色厲內荏的狗形象,有意思嗎?
難怪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難怪一些東部高等院校不讓華興進去招聘。你一生充其量就活了個狗形象出來,有意思嗎?
干活本身就已經很累了(尤其是項目部),完事之后還要看頭頭們臉色行事,說話加倍小心,飯桌上加倍向領導敬酒,把所有的怨深埋在心里,堆笑在臉上。干了好幾年,工資就那么三千塊,沒有節假日,更不用說什么雙休,這樣的窩囊的日子,不跳槽反而不不正常了嗎?
領導跟你講的話,就是圣旨,你跟領導講的話,那是放屁。
還有大家之間的關系,如果僅限于,你能不能給我帶來利益,帶來好處的層面上;那活著,還不如死了算了。
這提倡民主,孫中山時期就有了,可100年了,公司內部搞得比滿清還專制,還腐敗,什么連走個技術通道,還要找七大姑八大姨幫忙,有意思嗎?
你這樣的公司能干好,外人口碑好,那才是怪事呢。
我們能不能天真的想象,既希望于有志改善國有企業,華興公司的上層,能不能將“管理”的理念改為“服務”,“帶薪服務”,能不能稍微轉移點權利給基層員工,民工,讓他們有話能說,有話能有人聽。
這樣的話,公司賺大利,員工賺小利,一團和諧,大家雙贏,豈不是更好?
如果,華興,所謂的大型國有企業希望能繼續,而不是寄生蟲一樣的生存下去,是不是該考慮該變一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