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的心理游戲(精選3篇)
人際關系的心理游戲 篇1
都是你害的!
“你看啦!你把我害成什么樣子!要不是前幾天你給我出的什么鬼主意,我今天也不會把自己搞得這么慘?……”看到這種對話,你一定會發現這個“都是你害的”的心理游戲,比起之前那個“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戲來得更高級一點,因為在這段對話中的主角也是向別人求助,不同的是,他會欣然接受對方給他的意見,而且他回去之后也會照著對方給他的建議去做,但是,當他失敗時,他就會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那個好心給他意見的人身上。
所以,經常玩這種心理游戲的人必須一個人承擔責任時,他的內心會有巨大的擔心和恐懼,因此,在他的人生里,他會縱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玩這個心理游戲,而到最后卻又將所有的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只因為這樣子他可以不必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他所搜集的是白色點券,表示自己是無辜的。
人際關系的心理游戲 篇2
是的……可是
常玩的心理游戲是:“Yes...but”,就是“是的……可是”。這個玩法是有人會帶著無助的臉孔向人求助,于是一些熱心助人、喜歡給人建議的人就出現了。
就像有的學員經常對我說:“許老師,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我到底應該怎么辦呢?”我回答她:“那就離婚呀!”接著她又說:“可是我要是離婚了,那小孩子要怎么辦?如果真要離婚的話,我就沒有辦法照顧孩子了!”我回答她:“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小孩子的監護權,你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她說:“這樣不太好吧?如果走上法庭,這樣以后我要怎么去面對我的公婆和親戚?”
如果各位仔細看看以上的對話,你就會發現在這樣的對談里,其實早在玩這個“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戲。這位學員表面上好像很需要別人給她建議和幫助,但是當別人真正給她建議時,她卻又一直找理由回絕。事實上,她根本不是真正需要別人的意見,因為在她心里早就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總是有一些比較熱心幫助別人的人,會一再地掉入救援者這種心理游戲中,并一再地上鉤。但是,在這樣不斷重復的交談里,那個真正想要幫助別人的人會變得愈來愈沮喪、愈來愈挫折,而那個去尋求他人幫助的人,到了最后他又會再一次沉溺在自己童年時受創的經驗里,于是,被他深埋在心中那個“沒有人可以幫得了我”、“我總是求助無門”的聲音,又再次地被喚醒。
在日常生活中,被這個心理游戲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學會不斷用犧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幫助,這樣的人一直讓自己扮演犧牲者,以吸引喜歡拯救別人的人出現,但是那個企圖幫助你的人到了最后反倒成了一個被迫害的犧牲者,于是,在這游戲終止之前,兩個人都帶著很無奈、很沮喪的感覺,而且彼此所得到的回饋都是十分負面的。游戲后得到的都是褐色點券。
人際關系的心理游戲 篇3
NIGYSOB(Now I got you son of bitch)我將它翻譯為:“終于給我逮到了,你這狗娘養的!”
會玩這種心理游戲的人,一般來講他童年時期的憤怒受到壓抑、否定。在他的價值觀和心里深處,一直認為憤怒是不好的,因此在成長過程中,會很害怕自己對別人的攻擊性、侵略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有沖突。經常玩這種心理游戲的人,通常在童年時期,父母親之間常有爭執和沖突,而這樣長期不斷地爭吵使他十分恐懼、害怕,于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決定自己長大時一定不要像父母一樣,因為憤怒的情緒對他的生命而言,曾經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經驗。所以他通常會累積許多次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當內心積壓許多無法對人表達出來的憤怒或不滿的情緒,到了最后忍無可忍時終于一次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