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新生人際關系
你的孩子很快步入小學了,我們眼中的孩子就將是小學生了,一年級新生的人際關系是怎樣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搜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年級新生人際關系
首先表現在師生關系的變化上。在幼兒園,老師對孩子生活照顧比較多,比方說:穿衣、吃飯、喝水、上廁所等等,老師像父母一樣照顧孩子,并參加到孩子們的各項活動之中,幼兒園老師和孩子之間形成了一種親情關系,在孩子眼里,老師就像媽媽,孩子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甚至家里發生了什么事情,都樂意與老師分享。另外,幼兒園的學習活動對孩子的要求比較簡單,不需要作業書寫,孩子的學習活動非常輕松、愉快。而進入小學就不一樣了,小學老師由于要完成教學任務,她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對學生生活關心的機會較少,老師與學生的交往,也主要在課堂上,師生個別接觸的時間很少,新入學的孩子就可能會感到這種新的師生關系有些不能接受,甚至感到生疏和壓抑。另外,孩子進入小學后,與在幼兒園朝夕相處的同伴分離,來到一個新的環境,很多同學都不認識,這就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并為班級所認同。
一年級新生人際關系的處理
第一,調整認知結構。人際關系是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心理關系。人際關系的變化和發展取決于人與人及群體之間相互需要獲得滿足的程度,若相互得到滿足,則產生彼此接近、信任的心理關系;反之,則產生疏遠、回避甚至敵對的心理關系。班級中的人際關系可以從兩個維度去分析。一個維度是交往中的組織關系,可據此分為正式關系和非正式關系。正式關系由在組織形式上已明確的正式群體中的角色所決定,如教師、班干部是班級的領導者。非正式關系一般是在相互之間具有共同的情感或觀點基礎上形成的,如由于都愛好文學而經常進行交往所形成的關系。區分班級中人際關系的另一個維度是交往者之間的角色,可據此分為師生關系與同伴關系。這兩個維度相互交叉,即師生關系有正式與非正式之分,同伴關系也有正式與非正式之別。因此,使學生充分認識人際交往的重要意義,調整其認知結構,增強其交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乃是人際關系指導內容的第—要義。
第二,克服人際偏見。為了能與同學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當然首先要能正確地了解同學。而能否正確地了解同學,首先取決于能否有正確的人際知覺。人際知覺是人對人的知覺,是一種社會知覺,人際關系的建立均以人際知覺的結果為基礎。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受諸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往往不能全面地看問題,尤其是在看待別人時,往往受各種人際知覺偏見的影響,對別人的行為作出錯誤的歸因判斷。因此,讓學生了解人際知覺過程中的種種人際偏見,能正確地了解同學,與同學搞好人際關系,也是人際關系指導的重要內容。在學生人際交往中,刻板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認為班上的好學生都是循規蹈矩的;差學生都是調皮搗蛋的。甚至會以這種定勢去判斷學生的行為。例如,教室里一塊玻璃打碎了,總是首先想到調皮學生干的;兩個學生打架,總認為是調皮學生的錯。其實這些定勢是非常片面的。因此,應該指導學生全面地了解同學 ,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加強個性修養。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因為個性缺陷往往是導致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的背景因素,甚至是本質因素。一般說來,具有豁達大度、謙和熱情、正直誠實等優良個性的人,人際關系較為融洽;而心胸狹隘、猜忌多疑、虛偽滑頭的人,就不容易搞好人際關系。因此,加強人際關系的個性修養,對于搞好人際關系也至關重要。真誠地關心同學要熱情。當別的同學有求于自己時,只要是正當的,就要盡己所能滿足對方的要求;當看到別人有困難時,要主動去幫助、關系和體貼。真誠地關心同學要無私。生活中這類情況屢見不鮮:有些人,接觸伊始,給人印象不錯,但時間長了,人們卻漸漸對他“敬而遠之”,與之疏遠;有的人剛剛相處,似乎很難交往,但日久天長,人們卻越來越喜歡他了。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他們的“人品”不同。后一種人他幫助別人從不露聲色,并不要求得到什么回報;但別人對他的幫助,他卻時刻銘記在心,必欲報答而后安。
第四,學習交往技能。處理人際關系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技術。一個人的交際能力和技術是相輔相成的,它們都是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不可或缺的因素,并且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來培養和提高的。當然,這里所說的交際能力和技術不是指阿諛獻媚、投機取巧,而是指高超的語言技巧、善于體察人意、及時抓住契機、注意隨機應變等。為此,可指導學生做到真誠關心同學,學會寬容待人。在我們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彼此、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其次,要正確地消除自己的怨恨情緒。當自己被人誤解、被人不公平評價時,滋生怨恨情緒再所難免。怨恨情緒如果長期郁積胸中,當然無助于身心健康。消除自己怨恨情緒的第一步是正視自己的怨恨。此外,還可以進行“角色互換”,設身處地地分析別人的行為,想想如果自己處在對方的地位上將會怎樣辦。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余,不妨主動地找同學談談心,討論某些問題,交換一些意見,互相傳遞信息,這些都可以加深對對方的了解和信任。學會做一個會聽話的人,會說話的人,使人人都愿意和你說話,也愿意聽你說話。這樣,人人都會成為你的朋友。
父母如何培養一年級新生人際關系
(一)激發孩子對新校園的向往之情。
一般說來,孩子到了六、七歲的年齡,心理和身體各個方面都基本上具備了接受小學教育的條件。這一階段,由于環境、家庭、學校的影響,孩子開始羨慕小學生的生活,羨慕新書本、新書包、新鉛筆盒,羨慕紅領巾等,時時刻刻流露出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美好情懷。孩子要上小學了,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個重大事件和轉折點。我們作為家長,除了在物質上做好一切準備外,還要特別注意為孩子營造一個積極良好的情緒氛圍。平時您可以在與孩子交流中傳遞出這樣的信息“你長大了,上小學了,爸爸媽媽真高興”、“看我們家的小學生,做起事情來就是不一樣了”,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為自己的成長而高興,為自己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感到自豪。您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準備上學用的各種物品,可以帶孩子走走去上學的路,您也可以經常抽空帶著孩子到小學校園轉一轉,乘機誘導孩子:“這所學校多美麗,多干凈呀!這里的老師可有學問啦,他們教小朋友認字、數數、唱歌、跳舞、學知識。在這里讀書,你也會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樣變得更加聰明、能干。”再比如,當孩子拿著書,纏著您講故事時,您乘機告訴他:“等你上學了,自己就能讀故事了。到那時,你就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可以講故事給爸爸、媽媽聽了。”以此來培養孩子對學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獲得知識的熱情。我們有的家長喜歡嘮叨,望子成龍,“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考第一名。”家長將這種渴望過多過早地轉嫁給孩子,這樣做會令孩子感到壓力驟增,與幼兒園的“玩”反差太大了,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情緒。另外,干萬不要隨便嚇唬孩子:“你再調皮,等上了學,讓老師好好批評你!”“你玩不了幾天了,上學了你就沒時間玩了”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使孩子未入學校就產生恐懼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礙,家長們應該避免這樣的不當言行。
(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我常常聽到,孩子上學了,還要爸爸媽媽給他喂飯;讓爸爸媽媽替他整理書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像這樣,我們做父母的的確很辛苦,而孩子也越養越懶了。如果孩子在進入小學以前具有一定的生活技能與自理能力,那么對其入學后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將有很大幫助。我們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里,整天都有老師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難,如穿衣服、系鞋帶等,會及時得到老師的幫助。進入小學后,孩子過的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活,像系鞋帶,上廁所,準備學習用品等問題,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動作慢,能力差,肯定會影響他的學習。
可見,為了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朋友們應該明白:孩子能做和應該做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去做。在孩子入學以后,要讓孩子自己準備學習用品,每天做完家庭作業,自己收拾好書包,并根據課程表自己準備第二天上學用的書本、削好的鉛筆等學習用品,一樣不少地準備齊全,這樣做既可避免第二天早上的忙亂,又可保證第二天能夠帶齊學習用具,不形成“丟三落四”的壞毛病。剛開始的時候,您要在一旁耐心指導孩子怎樣收拾學習用品,應該怎么樣擺放整齊。這樣讓孩子自己堅持一段時間后,您就可以慢慢放手了。再比如自己將衣物穿戴整齊,學會系鞋帶,保管好自己的東西,幫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這些基本的自理能力都需要現在就開始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