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人際關系論文(通用3篇)
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篇1
摘要:隨著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深入發展,和諧人際關系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本文從學校和諧人際關系的涵義及重要性、學校人際關系的現狀以及如何建立學校和諧的人際關系等幾方面探討了學校和諧人際關系狀況。
關鍵詞:構建;和諧;人際關系
1 學校和諧人際關系的涵義及重要性
著名的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曾指出:“人際關系不良會導致多種身心疾病,如神經衰弱、高血壓、心臟病等。”可見人際關系對人的心理衛生與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人際關系健康是個體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樣,學校的良好發展也需要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校和諧人際關系是指學校中人與人之間在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得到協調實現的情況下的彼此尊重、互利共生、誠信友愛、融洽相處的狀態和關系,簡單地說就是學校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學校和諧人際關系包括人自身的和諧和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和諧。學校領導集體之間、教師員工之間、師生之間關系融洽,能夠激發教職工的工作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有效地保障教育教學成效的實現。反之,人際關系緊張、勾心斗角、互不協作,就會形成內耗,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影響學校管理目標的實現。
2 學校人際關系現狀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文明的金字塔。相對社會其他行業,學校與社會直接聯系不多,教師的素質比較高,學生多數都比較可愛,善良。因此學校人際關系總體比較融洽。然而學校教育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其人際關系也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當前學校學術氣氛不足,教師社交氣氛太濃,往往出現以“實現個人某個目的”為處理某種人際關系的準繩。現今一些教師為了評職稱大打出手、斯文掃地;領導在評優工作中“近親繁殖”等問題就是典型的例子。這樣就很容易引起教師之間,學生之間不和睦,師生之間,師生與校領導之間矛盾重重等。但無論如何,學校畢竟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育教學利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常規理念,構成人員平均素質較高、批判及校正能力較強等因素都決定了學校人際關系具有明顯的可塑性。也就是說,構建學校良好人際關系具備可行性和必然性。
3 如何建立學校和諧人際關系
3.1 促進生生和諧人際關系
教育中利用正式群體的巨大力量,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巧妙引導、用好非正式群體的“首領”,把非正式群體吸引到班級主道上來。還可充分利用非正式群體間產生的交叉,在各群體間架設橋梁,以促進生生和諧。在班內推行合作學習制度,可以有力地集中學生的凝聚力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后進生的轉化,有效促進同學間的友好關系。定期開展主題班會,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和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他人利益之間的關系,從而減少人際磨擦,增進人際和諧。經常組織活動,為學生人際交往提供廣闊的時間、空間和自由度。拉近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縮短彼此間的心理距離。還可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一個心胸寬廣、開朗樂觀、包容忍讓的人一定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3.2 建立師生和諧人際關系
教師在師生關系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應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對話關系。同時教師應掌握高超的教育藝術和教育機智。及時對學生采取靈活有效的應變策略。教師還應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保持良好教學心境,面對復雜問題,能夠保持理智,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教師要樹立教育法制觀念,使自己處理問題行為的方式控制在教育法律所規定的范圍之內。最后教師要實行民主管理, 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在和諧的氛圍中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如果教師能做到以上幾點,一定會與學生和諧相處。
3.3 建立師師和諧人際關系
教師之間長期共事,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這些矛盾有時為利益沖突,有時表現為意見分歧,有時表現為相互誤解。但是絕大多數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是非對抗性矛盾。因此,解決這類主要用道德調節手段。如果教師之間能夠真正做到少一點埋怨,多幾分理解,關系就會融洽得多,即使出現誤解,只要檢點自己,胸懷大度,誤會也會隨著事實的澄清而逐漸消除。教師之間開展有益的競爭,必須注意,一方面要敢于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敢于冒尖;另一方面要提倡科學、求實的作風,形成自己的新方法和新見解。這種競爭與團結協作不僅不矛盾,而且還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只有這樣,個人才能得到提高,教育才能得到發展,教師之間的關系才能夠和諧。
3.4 建立學校領導之間的和諧關系
毛澤東同志指出: 辦教育也要看干部。學校黨政領導班子是學校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有沒有一支心齊氣順、團結和諧的領導班子, 一個舒心融洽、合作團結的環境,直接關系到和諧校園建設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黨政班子應榮辱與共、同舟共濟,其成員都有職、責、權,在工作中既要依法辦學、照章辦事、各負其責,又要相互信任、顧全大局,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黨政領導班子的團結和諧、和而不同、事業為重,廣大教職工才會齊心協力、奮勇拼搏, 共同推動學校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3.5 建立學校領導與師生的和諧關系
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體。一方面, 校領導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職工辦學的理念,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切實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努力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生活條件。另一方面,校領導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理念,把促進學生的成長和全面發展作為辦學的根本追求,努力為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提供優良環境,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思想貫穿于學校工作的全過程。學校師生也要關心和支持學校的發展, 理解學校領導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所作出的努力, 積極參與學校事務管理, 勇于建言獻策, 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 同心同德共建和諧校園。
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篇2
【摘要】:人是社會性動物,正如馬克思所言:“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比較復雜,可以從大學生的整體來研究他們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是相對于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而言,他們對人際關系有不同的觀念與看法,影響人際交往的主要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響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有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經濟因素,要解決這些障礙,就要從這幾個因素分析,另辟奚徑,,不僅有賴于教育觀念的轉變,更依賴于教育教學活動模式的變革。還要加強人際關系的理論學習,轉變觀念;注重人際交往的技能培養,重塑個性。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其今后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人際關系 心理
引言: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現今社會人才的競爭壓力的日益增強,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適應能力,產生了種種心理困擾。其主要群體是大學新生,剛剛進入新的學習生活環境,產生了各種心理不適應的感覺和問題。根據近四年的工作經驗,發現大約25%學生存在著心理問題,或者一直在困擾和痛苦之中煎熬,大約15%的學生需要心理咨詢,或者是老師長輩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種社會關系之中,如何理順好這些關系、如何提高生活質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問題。大學生進入學校的那一刻就已決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重任。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他們健康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他們順利走入社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奉獻力量。如果不善于處理好人際關系,不僅自己的全面發展實現不了,而且難以承擔祖國所賦予的歷史責任。因此,得重視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心理。
一、人際交往的定義及其心理因素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系。人際交往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反映著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從動態講,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溝通與物質交換的范圍;從靜態講,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系。據估計,大學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時間中有70%左右用于人際交往。有的人對成功人士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為85%的成功人士與良好的人際關系有關。因此,人際交往對大學生起著重要作用。
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認知、動機、情感、態度與行為等。認知是個體對人際關系的知覺狀態,是人際關系的前提。人與人的交往首先是感知、識別、理解開始的,彼此之間不相識、不相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際關系。認知包括個體對自己與他人、他人與自己關系的了解與把握,它使個體能夠在交往中更好地、有針對性的調節與他人的關系。動機在人際關系中有著引發、指向和強化功能。人與人的交往總是緣于某種需要,愿望與誘因。情感是人際關系的重要調節因素,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體驗,如滿意與不滿意、喜愛與厭惡等,人們正是根據自身情感體驗不斷調整人際關系。情感直接關涉著交往雙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滿足程度,即心理距離。可以說,情感是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當作判斷人際關系狀態的決定性指標。態度是人際交往的重要變量,每時每刻都在表現某種態度,態度直接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建立、形成與發展,例如態度與偏見、歧視的相關直接影響著人們的人際交往。
二、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因素
在大學生之間有某些因素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它們一般是個體自身難以選擇和避免的,稱為客觀因素;還有某些因素特異性地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即個體的心理感受起了決定性作用,稱為主觀因素。
(一)客觀因素。
1.時空接近。大學生人際關系形成和存在的根本條件就是大學生個體的時空接近。只要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時空充分接近,他們之間就必然產生人際關系,那些時空接近而素無往來的大學生之間并非沒有人際關系,只是人際關系較為疏遠;少有交往卻相安無事,說明他們之間的人際相處很好。時空接近,是大學生彼此了解和認識的前提,也是人際吸引或人際互斥的基礎。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時空接近可能成為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必要條件,也可能成為產生人際關系障礙的客觀原因。
2.態度相似。雖然態度是個體內部心理方面的,但個體之間的態度相似與否則是客觀的。態度相似,個體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觀念和意趣,容易相處和交流;態度迥異,個體之間難以找到共同的話題,相處、交往多有沖撞,如不注意調整自己的行為,往往使人際關系失諧。
(二)主觀因素。
1.人際安全。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能否適應,關鍵在于個體感受到的人際安全的程度。所謂人際安全是指個體在人際相處和交往中對自身狀況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體驗。訴說人際關系不好的大學生往往人際安全得不到保證,感到自己被別人欺負、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擔心自己的弱點或劣勢會暴露出來,因此,在特定的環境及人際關系中條件性地局促不安,擔心別人詢問自己,也不敢主動與別人交往。大學生在感受不到人際安全的情境中,將會自我防御性地退縮或回避。
2.人際期望。人際期望就是個體對人際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心理、行為的預期和愿望。這些預期純粹是個體的主觀意愿,實際上是一種投射心理。人際情境制約人際期望的內容,個體對老師的期望和對同學的期望是不一樣的;人際距離決定人際期望的價值,人際距離越近,個體的人際期望價值越高。大學生在不同的人際關系中有不同內容、不同價值的期望,雖然人際期望常常是自發的、內在的和無意識的。人際期望與個體的人際關系狀況密切相關,幾乎所有人際關系不良都是個體人際期望造成的。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障礙
人際交往障礙是指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與別人進行必要的交流與溝通,個體為此感到苦惱,明顯影響個體正常生活的一類現象。這種障礙不但影響個體的人際狀況,而且使個體的整個精神方面都受到消極影響,產生自卑、孤獨、自負等情感。交往障礙的不利后果是使個體形成條件性的交往不能。由于大學生個人心理健康不同,人際關系所受到的影響因素不同,從而表現出不同的障礙。
(一)、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表現突出而常見,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點所決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識迅速增強,開始了主動交往,但其社會閱歷有限,客觀環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夠全面接觸社會,了解人的整體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際交往中常又帶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據此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知己,一旦理想與現實不符,則交往產生障礙,心理出現創傷。另一個是以自我為中心。人際交往的目的在于滿足交往雙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諒互讓,以誠相見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而有的大學生卻常常忽視平等、互助這樣的基本交往原則,常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自吹自擂、裝腔作勢、盛氣凌人、自私自利,從不考慮對方的需要,這樣的交往必定以失敗而告終。
[參考文獻]:
[1]趙德華.當代中國人際關系的文化嫂變[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xx(5).
[2]吳婭丹、賴素瑩.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中國人際關系研究[J].蘭州學刊,20xx(3).
[3]黃希庭.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4]張治庫《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障礙及對策》,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1期
[5]羅建華、梁斌《試析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羅建華梁斌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xx年第3期
[6]姚曉燕 《當前大學生人際關系障礙問題研究》,甘肅高師學報 第8卷第1期(20xx)
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篇3
【摘 要】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集體,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手段和展示自身才華的舞臺。班集體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和諧的班集體人際關系是建設優秀班集體的重要內容。本文筆者從班集體人際關系的各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班集體 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指人們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的一種關系。班集體人際關系是指班集體中師生、生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建立起的關系。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班集體人際關系的教育功能及建立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系的障礙和調整措施。
一 班集體人際關系的教育功能
1.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班集體的紐帶,沒有協調的人際關系就不可能有真正團結的班集體
班集體并不等于幾十位學生簡單相加的算術和,學生只有在共同活動中通過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際關系后,才能形成群體。如果班里的幾十位學生只是坐在一起聽課,從不一起交流,一起活動,可想而知,那班級將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個集體。
2.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個性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源
對學生來說,一天之中,他們與同學的接觸最多,受其影響也最深。優秀的品格――正義、愛心、慷慨等從來不是某個孤立學生的品質,它們必然是在人際交流過程中受別人影響而形成,進而也對他人施以影響。協調的人際關系是孕育學生完美個性的肥沃土壤。
3.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提高教育活動效果的重要手段
當學生在班集體內具有有利地位時,他在豐富的人際關系體系中也能表現其特長和施展才能,當他的這種能力被班級其他成員所珍視時,他就會在相應的教育活動中表現出高漲的積極性,并努力與其他同學協作,創造性地完成任務。良好的人際關系所創設的條件,能顯示出強大的教育和管理功能。
二 建立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系的障礙
綜上所述,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系對于班集體建設的教育功能是相當大的,然而由于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著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我們在建立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系的過程中定會遇到許多障礙。如班內學生有關是非、善惡、美丑的一般觀念,在對人的品格和事物性質的基本評價及態度方面,通常有較大的認知距離,從而在交往過程中會出現種種矛盾。但最主要的障礙是學生對于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定位,也就是學生在班集體的人際關系體系中確定或取得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有利的地位通常會很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班干部的定位
有些學生在沒有當班干部時與同學相處和諧,深得人心。但當了班干部以后,在班級中居于有利地位,以前很親密的朋友反而疏遠了,由于沒有情誼性關系作調節,有時很難開展工作,以致威信下跌,使班集體建設難以順利展開。
2.“頭領”的定位
有的學生有很多朋友,也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但由于其他方面能力的缺憾,集體并不委任他辦理重大事情,由于他在公共關系中找不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就常常會由集體的積極分子變成消極的成員。于是,他千方百計地在小群體中爭取有利地位,甚至使小群體偏離集體,或不惜以任何代價達到引起同學們注意的目的,這種代價會導致各種惡作劇和偶發事件的產生,因而阻礙班集體的良好建設。
3.“沉默者”的定位
平時常聽同事談到某同學時說“這個同學有他沒他一個樣”之類的話。確實在每個班級里,都可能有幾個默默無聞的學生,他們不引人注目,似乎在班級里不起任何作用。他們大多在班內受到排斥、歧視,甚至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或“替罪羊”。這種現象很不正常,容忍它,就會使其他成員變得麻木不仁,對班集體的人際關系產生銷蝕作用,有礙班集體的建設。
可見,建立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系面臨著較大的障礙,那么,作為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應如何去排除這些障礙,調整班集體的人際關系呢?
三 調整人際關系的措施
1.優化集體背景,豐富人際關系
第一,運用組織手段,建構關系網絡。教師可運用組織手段,為學生提供日益擴展的交往范圍,建立豐富多彩的生活聯系,從而使每個同學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集體建設中去,使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充實。如變單人活動為多人合作活動,進行小隊與小隊之間的各種競賽,讓每個學生都能與其他同學和諧交往,增進彼此的了解,感受到同學之間的情誼,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會覺得自己是集體的一分子,享受到集體的溫暖,也同時把溫暖送給班里的每一位學生,從而使集體變得生機勃勃,健康成長。
第二,采取接納態度,引導非正式群體。所謂非正式群體,就是沒有正式規定的自發形成的群體,如班級中的伙伴群體,其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帶有明顯的情感色彩,以個人之間的好感、喜愛為基礎。這種非正式群體的共同活動比較協調,結構也比較穩定,有較高的凝聚力、功效性,所以對于學生的非正式群體,既要承認他們的存在,又要積極引導。而對于那種反集體的非正式群體,可采取情感疏通,積極引導的方法,逐步使它們與班集體的關系趨于正常化。
2.創設教育情境,克服定位困難
為了使學生在班集體中克服由于定位困難而帶來的情緒波動,班主任應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教育情境,并發揮其教育功能,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減少消極的人際影響。如班主任可利用班會這一陣地,通過演小品、啞劇、小辯論等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一些具體的情境,如信賴情境、成功情境、挫折情境、道德選擇情境等,使學生在與同學的合作中受到教育,從而使班集體的生活具有強大的情緒吸引力。班主任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克服自私、冷漠的情感,從而逐步養成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的良好習慣。
3.改變控制方式,優化師生關系
為了成功地調整班集體的人際關系,班主任首先要對自身的言行進行調整,調整自身的思想和行為,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設前提條件。師生關系對班集體人際關系的結構有著一種舉足輕重的影響。班主任必須把每個學生放在心上,并使他們居于有利地位,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在實踐中會發現,如果某位學生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冷落,那其他同學也會避開、冷落甚至鄙視他。可見班主任應認真、慎重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班主任必須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在師生交往中把自己擺在恰當的位置,實行符合教育要求的適度控制,真正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
所以,班主任和全體教師應把良好的人際關系看做教育的真正對象,并積極開展工作,使班集體建設能較好地發展,學生也能在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條件下正常交往,共同愉快地完成學習和其他任務,并形成各種積極而高尚的品質,從而大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章志光.學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曾仕強、劉君政.人際關系與溝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3]黃正平.班集體問題診斷與建設方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