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第26個教師節暨表彰先進大會上的講話
今天是我國第26個教師節,非常高興參加今天的慶祝大會。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向全市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向曾經為三亞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的離退休老教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今天受表彰的優秀校長、優秀教師表示熱烈的祝賀,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我市教育事業發展的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表示衷心的感謝!
教育是塑造未來,孕育希望的事業,教育是天底下最陽光、最崇高的事業,教師肩負著傳播人類文明、開發人類智慧、塑造人類靈魂的神圣使命。無論是領袖、將軍、工程師、科學家,還是千千萬萬的普通勞動者,在他們的成長歷程中,都要受到老師的教誨和啟迪,都凝結著老師的心血和汗水。教師歷來倍受人們的尊重和愛戴,每一位受到教育經歷的人對教師都有特殊的感情。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22年來,三亞歷屆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本著對事業長遠發展的高度責任感,把教育事業擺在發展的突出位置,教育事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取得了長足進步。特別是近年提出教育強市戰略以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把發展教育作為自覺行動,認真貫徹省里的決策和部署,制定規劃,完善制度,加大投入,深化改革,積極創建教育強市,教育質量和水平逐年穩步提高。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上級教育部門的悉心指導,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離不開全市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無私奉獻。在此,我再次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長期以來重視、關心和支持我市教育發展的各級領導、社會各界人士,向全市廣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市教育的整體實力和水平,與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和建設國際性濱海旅游城市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還有待加強。我們必須堅持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必須堅持教育適度超前發展,必須以提高全民素質和創新能力為重點,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大力調整教育結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提升辦學水平。要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努力把三亞打造成名校輩出、名師輩出、名人輩出的教育強市,使教育的發展在提高市民素質、優化投資環境、服務經濟社會等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為三亞的改革和建設事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經過大規模的調查研究,提出了六大任務。這六大任務中包含了發展教育事業的任務。我們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和造就農村的一代新人,這些新人應當具備良好的教育,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沒有這個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成效。教育要發展,沒有一系列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不行的。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就包含著我們的教育工程,如市一中就是市里的重大建設工程。三亞作為一個旅游城市,市民素質的提高,從長遠來看,要靠我市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要完成六大任務,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干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創新的能力,等等,也離不開教育。教育是廣義的,多方面的。下面,我再強調三點意見:
第一,各級黨委、政府要一如既往地重視和支持教育工作,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
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在繼續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的同時,要更加關注教育、重視教育、支持教育,把加快教育事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對教育工作高看一眼,厚愛一層,真正做到領導到位,認識到位,投入到位,事業發展到位,為教育發展創造條件,切實解決教育發展中的問題。要帶頭做尊師重教的模范,主動關心廣大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動真情,辦實事,不斷改善教師待遇,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為廣大教師營造一個干事創業的好環境,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尊師重教的風氣,使教師真正成為受人尊重令人羨慕的崇高職業。
要千方百計解決教師的實際困難,特別是教師最關心的是住房問題,目前全市還有600多名教師沒有住房。我認為教師關心的主要問題,就是市委、市政府關心的主要問題。執政為民的理念不是抽象的,要與具體的事情相聯系,體現在我們各項工作中。黨委政府的公信度要通過各個方面體現出來,打造誠信社會首先從黨委和政府開始。住房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說教師這個崇高的職業,就是從以人為本這個基本理念出發,社會任何層面的住房問題沒有解決,就是黨委和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要下決心,力爭用三年時間,盡快、全面解決教師的住房問題。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而且對以后招進來教師的住房都要有統籌的考慮。
第二,要加大力度,不斷推進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要以改革的精神發展教育事業,大力推進教育創新,積極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辦學新路子,牢牢把握教育發展的主動權,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
要大力推進教育觀念創新,推進教育管理創新,推進教育體制創新,推進教育結構創新,認真研究解決基礎教育中的一些突出問題,立足現實,切實推進我市基礎教育均衡化和優質化,努力使每孩子都有公平享受優質教育的權利。要按照“規范、調整、提高”的方針,全面提高中小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水平。要進一步深化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一套適應教育現代化要求的新型教育體制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