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精選3篇)
初中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在《我的教學生涯》一書的扉頁上,詩人臧克家為斯霞題詩一首:“一個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靈永遠活潑像清泉。 一個熱情培育小苗的人,她會欣賞它生長風煙。一個忘我勞動的人,她的形象在別人的記憶中活鮮。一個用心溫暖別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溫暖。” 這是斯霞老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是她“童心母愛”的真實寫照。
斯霞老師從事教學72載,包括解放前20多年和建國后各個歷史時期,她所走過的是一條很不平坦的道路。在舊社會里被人嘲笑、瞧不起,受盡貧苦的折磨,在新中國成立后又曾被打壓和評判,但即使是在這樣的逆境中她都不悔做一名小學老師。有人說過:“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顆明珠,既能在陽光下熠熠發亮,也能在黑夜里閃閃發光。”那么,究竟是怎樣的信念在支撐著她的行為,又是什么讓她身處逆境卻對教育事業義無反顧?在書中我找到了這樣的答案:“關于信念,斯霞自己也是說過的。‘當我在黨的教育下,逐步樹立了一切為著孩子的成長,一切為著祖國的未來這樣的信念時,我感到我是幸福的。……有了對所從事的工作執著的熱愛,再平凡的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貢獻。’”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的:“信念只有在積極的行動之中才能夠生存,才能夠得到加強和磨煉。”斯霞老師正是如此,她沒有讓自己的信念成為“花瓶”,而是用她的實際行動豐富了她的信念,讓它看起來是有血有肉的。她用她的信念和行為詮釋了愛崗敬業的真正含義。
對于一名教師來說什么是愛崗敬業呢,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第二條是這樣說明的“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盡職盡責、教書育人,注意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不敷衍塞責,不傳播有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它是一個標準更像是一個方向標。這讓我想起了一則故事:有人問三個砌磚的工人:“你們在做什么呢?”第一個工人沒好氣地嘀咕:“你沒看見嗎,我正在砌墻啊。” 第二個工人有氣無力地說:“嗨,我正在做一項每小時9美元的工作呢。”第三個工人哼著小調,歡快地說:“你問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訴你,我正在建造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教堂!”這也許就是問題的癥結。有些人,不知道尊重自己的工作。他們把工作視作取得面包、衣服、房子的一種討厭的“需要”,一種無可避免的苦役。而在一個人將他的工作視為苦役與痛苦時,他是決不能在工作上竭盡所能的。愛眼下的工作吧,選擇了做教師,就努力做一名像斯霞一樣的人民教師。也許不能像她一樣成功,但只要我們努力了就不愧教師這個稱謂了。
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折射著人生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我們的工作,就是我們的生命的投影。它的美與丑、可愛與可憎,全操縱于我們的手中。人們常說:教師是紅燭,犧牲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教師是人梯,讓別人踩著自己的肩頭攀登輝煌;老師是艄公,把一批批的學生送達理想的彼岸。這些都是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贊許,但同時也強調了教師的平凡。教師這個崗位是平凡的,一個人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同時也就選擇了平凡和奉獻,在蕓蕓眾生中,他平凡得像銀河里的一顆星,大海里的一滴水。在他的一生中,也許不會干出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業,然而,只在真正做過教師的人,只有把自己熱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
初中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雖然是由被翻譯成中文的,在此過程中難免變得晦澀難懂了許多,或許從某種角度而言較低了可讀性,但是仍然震撼心靈,畢竟是一本優秀的書籍。關于教與學,一直以來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問題,而在這里,帕克.帕爾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使我受益匪淺。無論對于課堂教師和教育者還是其他崗位的人,這本書都代領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這本書帶領我進行了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們出于情感的原因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學生和課程。但是,教學上的種種要求卻常常使得許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無力教學。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為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
在本書中,帕爾默帶領著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于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于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盡管表現形式不一,但是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復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師的內心中。教師的內心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學勇氣》震撼我的還有它對恐懼文化的詮釋。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斗,終于,有了小小的收獲,然成功的喜悅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于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著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斗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著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于是忍不住感嘆:人是多么渺小,以人個體之柔弱真的根本無法和那些看不見的、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嘆過后,很多人會選擇再戰,當然也有人會選擇逃避,喪失斗志,從此消沉。
《教學勇氣》這本書就像陳年釀酒,是越讀越香醇。這也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書,能帶領教育者們,對教學生涯進行永無止境的探索。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初中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讀書心得
現在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上課不僅僅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而是有了很多其他的更先進、快捷的教育教學手段,教師要由傳統教師變為新型教師。新型教師的素質結構無疑包括扎實的教育理論素養、精深的學科教學知識和較強的教育技術能力。
通過對《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李藝)的解讀,我深深感到作為一線教師的我缺少的是理論的支撐與引領,理論基礎是地基,打好了才會有更多的后勁支撐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教育技術水平,適應信息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該書系統的梳理了當代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流派,體現諸多理論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應用與實踐,為教育者的教育教學提供理論和方法的支撐,更好的促進教師教育與教育技術的改革和發展。 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事實已經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方法,乃至最總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如何利用好多媒體技術來提高課堂教學成效,還需我們廣大一線教師做出不斷的摸索與探究。通過本書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加強學科與課程整合的研究
多媒體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把多媒體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的結合,以現實課程教育目標,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它包括: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環境中實施、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讓學生進行知識重構。
二、注重教學環節的研究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和實踐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優化教學的內容,學生的學習和師生的互動,讓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過程。
1.呈現教學內容:使用了多媒體課件后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教學內容具有了生動性、立體感,使教學內容多次重復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使呈現方式得到了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變化。
2.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中不僅利用好教材上所選內容和背景材料,而且注意再選用其它的教學內容和背景材料,擴大教學的容量,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的。
3.轉變學習方式:現代教育的技術的應用倡導學生的學習方式由他主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轉變學習方式就是突出學習過程中發現、探究和研究等認知過程,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為目的,要建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效率的現代學習方式。
4.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觀念、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過程,其中包含教師、學生、教學書和媒體等四個因素,這四個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穩定的結構形式便稱為教學模式。在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個性化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與組織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再僅僅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三、解決幾個難題
新課程標準出臺后,社會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應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多媒體技術幫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
1.創設情境 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可以展示給學生很多生動的畫面,可以創設有利的情境設計;可以對課文進行形象的描述,還能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把真切的畫面,歷史性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象或聯想,它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加美感體驗,又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獲得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從而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無形中提高了教學效率。
2.突破難重點 掃清學習障礙
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以靈活生動的動感畫面清晰地展現出來,利用各種多媒體模擬演示實驗,在視覺形象作用下,學生的思路豁然開朗,原先的障礙一掃而光了。這對于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的大有益處,能夠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四、幾點反思
1.要適時適地選擇多媒體技術
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多或不適宜地應用多媒體技術,也用的教師僅僅是在公開課、競賽課的課堂教學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所說的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要看相應的課堂環節是否適合應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能否有助于“減負提質”,能否有效地發揮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的應用,從而提高教學成效。
2.避免“機器式的灌輸法”
由于受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等因素的束縛,一些教師“穿新鞋走老路”。多媒體技術演變成加強灌輸的新手段,學生依然圍著課本知識和教師的思維在轉,學生仍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自主性和主體性仍然難以發揮。
除此以外,課堂教學中還應經常思考的一些問題,如:各學科的教學資源該怎樣建設?在課堂教學中制作怎樣的CAI課件?多媒體與科學的整合,何種程度適宜?教學技術在課堂中應用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因此,我們在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學科科學時,還應把握以下幾個問題:輔助教學與優化教學的統一、方法與內容的統一、教學目的與媒體的特點相統一、現代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