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教學心得(精選3篇)
中學教師教學心得 篇1
“當老師真累,當班主任更累。”所有當老師者都有此同感。記得當班主任時,那時的孩子可能“見識少”,班主任一嚇唬,家長一邊倒(全向著老師),全班就都乖乖的了。現在是網絡時代,什么都是開放的,家長與學生的見識也是與時俱進,簡單粗暴倒被小瞧了。于是,對于一些難管的學生,老師們變換了思維,要么放任——冷暴力;要么“哄”——應付一節課再說。可是,班主任能這樣應付嗎?顯然不行,既然不行,那么就拿出真心來吧。對此,有幾點感悟:
多贊美,少批評
由于性格的原因,也怕學生翹尾巴,我很少“夸張地”表揚學生,更不會不厭其煩地表揚,認為他們都這么大了,好多事是他們應該做的,沒表揚的必要。相反,對犯錯誤的同學,我“提醒”得很及時,我相信他們在小事上能做到“寵辱不驚”,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可是,我錯了。
一生在周記中寫到“老師開始表揚一部分同學了,我豎著耳朵聽,沒有我,但沒想到在批評的同學名單中竟然有我,我很難過。”
又一生在周記中寫到“老師說我好做面子活,我承認,我也決心改正。那次聽寫,我只是下意識地向同桌本子上看了一眼,結果老師發現了,當堂點名說我。其實我什么也沒看到。”
這是開學頭一個月一個優秀生和一個中等生的周記。雖然我批評的話不重,而且也是有根據的,但他們顯然不能接受。由此,我明白,再怎么著,孩子畢竟還是孩子,他們也只有十四五歲,認可和贊美他們非常在乎和渴望,教師的批評或多或少會讓他們受挫。
此后,我盡量改變以前的做法,再微不足道的事,只要學生做了,做好了,我就表揚。比如何輝,對學習其實沒有一點興趣,作業要么抄,要么應付,但他的作業總按時上交;
教師的贊美是一座橋,能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之河;教師的贊美是一種無形的催化劑,能增強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教師的贊美也是實現以人為本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的贊美越多,學生就越顯得活潑可愛,學習的勁頭就越足。作為教師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各班總有幾個學生既不勤奮上進,又不惹事生非,對班級一切活動既不反對抗議,又不踴躍參加;雖然學業平平,卻不名落孫山。一般情況下,既得不到老師的表揚,也得不到老師的批評,是一些容易被老師忽視“遺忘”的學生。我班的xx同學就是這樣一個似乎沒有什么特色的學生。在我教他的這近一年的時間里,我幾乎沒注意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變了我對他的看法,好象也改變了他自己。那是一次課間操,由于下課稍微晚了點,學生都及及忙忙的往外擠,我站在講臺上,維持著秩序正好門后面的拖把倒了,學生光顧著擠,好象沒有注意到橫在地上的掃把。這時,**同學擠了過來,告訴大家看著點,別拌倒。然后拿起來了。我被這一幕感動了,做完操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級表揚了**同學,并盡力贊美了他關心集體,為他人著想的好行為。此后,我又從幾件小事里發現他性格中閃光的地方,并及時給予表揚,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發和升華。漸漸地我發現他變了,上課特別認真,作業完成得很好,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件事給我啟示頗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開始注重以人為本,面向全體,細心觀察,捕捉他們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及時把贊美送給每一個學生,使之發揚光大。使每個學生都感到“我能行”,“我會成功”。實踐使我懂得,教師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贊美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手勢……往往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教師對學生小小的成功,點滴的優點給予贊美,可以強化其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滿足其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習動力,培養自信心,促進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奮發向上的班集體氛圍。請多給學生一點贊美吧,因為他明天的成功就蘊藏在你的贊美之中。
中學教師教學心得 篇2
記憶的沙灘,已布滿無數腳印,那一排排深淺鐫刻著點滴的碎片,那么夢幻、那么閃光。而周圍那些五彩的貝殼,更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為這片沙灘渲染華彩。
初臨教壇,似乎總是帶著一絲不安,但堅持攜著一份期待、揣著一片激情。在三個多月的教學生活中,在深入體會教學的不易與充滿挑戰時,更多的是與學生相處時的一些感受與體會。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孩子們縱然有時會任性、不懂事,甚至是無理取鬧,但他們有時也會用他們的那份童真、那份活力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而其中貌似微乎其微的幾件小事,讓我為之動容。
一、溫馨的“紫色貝殼”
記得開學初,由于當時感冒盛行,加之剛步入工作,忙碌得有些不適應,幾年沒有感冒的我咳嗽得很厲害,去醫院掛了三天的鹽水。課堂上,有時講著講著,就忍不住咳嗽起來,當時還在心里有些小埋怨:這幫小猴子,沒一個讓人省心的,說過多少次還是一點都沒改善。
其實,這些孩子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只是我茫然不知。不經意間,我發現,孩子們上課變乖了,開始懂得何為“張弛有度”,討論的時候依舊十分積極,而且入情入理;更重要的是,當我在講課的時候,孩子們真正成為了認真的傾聽者,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因而無形間減輕了我的負擔,輕松了很多。
那天早讀課后,回到辦公室,驚訝地發現,辦公桌的側面貼了一張小便簽:“周老師,辛苦了!”頓時一股暖流涌上心頭,那份甜甜的溫暖,一直充斥著心頭。隨后的幾天,每天都會有這樣的“慰問語”,甚至還有“友情提醒”——“周老師:多喝水,保嗓子,多喝茶,可提神。祝老師,身體棒棒滴,同學們就會開心滴!”……天真活潑的言語,如同一個個歡快的音符每天跳躍在我的心間,讓我在身體不適之時依舊像平日一樣充滿熱情地演繹我的課堂;同時那些美麗的“貝殼”似乎也成為了很好的藥劑,不久我就恢復了健康……
二、熱情的“紅色貝殼”
20xx年10月28日,這一天是媽媽的五十大壽(陰歷),也是我的陽歷生日。本該十分興奮的我,卻因為要參加學校組織的排舞訓練,無法去為媽媽祈福、為自己慶祝,因而感覺有些遺憾與沉悶,甚至失去了往常那般的快樂。
中午時分,因有點疲勞,趴在辦公桌上小憩了一會兒,醒來時發現,桌上多了一支紅色水筆和幾支筆芯,辦公桌上還放著一朵嬌美的紫色郁金香,心里頓時泛起了一陣漣漪。“可能是某位老師送的,知道我今天生日。”我心里暗自嘀咕,但經過詢問,似乎是我的猜測失誤,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此時,七(5)班的幾個孩子正準備回教室,見到我迷惑的表情,似乎“狡猾”地笑了下……我也沒多想,繼續批作業。
過了沒多久,我的語文課代表急匆匆地趕來,“焦急”地對我說:“周老師,你快去看看,班級里好亂,班主任惲老師不在,幾個男生很吵!”她是一個很負責的小女生,也很有班級榮譽感,因為這個原因來找我,我絲毫沒有懷疑。于是,我立馬怒沖沖地朝教室奔去,走到樓梯轉彎口就聽見了嘈雜聲,怒火涌起,準備來場“思想教育”。當我剛“殺”進教室,七(5)班的孩子們霎時全體起立,整齊劃一地開始唱《生日快樂》歌,“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他們的聲音那么響,如沖天的禮炮劃過蒼穹;他們的笑容那么燦爛,如朵朵玫瑰開放在心田;他們的眼眸那么熾烈,如濃烈的香氣彌散……頓時,我驚呆了,愣愣地站在哪里,不知所措。歌唱完后,幾個孩子上前送上了他們的鮮花和賀卡,然后靜靜地站回了原位。而我,身為語文老師的我,居然此時不知道用怎樣地話語去詮釋我的心情,很久才回過神來,似乎不流利地說了句:“謝謝同學們,請坐下。”我感覺臉上火辣辣的,就如同一位剛受到表揚的孩子般羞赧……望著他們期待的眼神,我竭力用較為平靜的卻顯得顫抖的聲音說道:“謝謝同學們,謝謝謝謝,此時此刻,我真的感覺,做一名老師真好!”這是我心里最響亮的聲音,同學們聽到后,立刻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余音繞梁,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三、晶瑩的“水晶貝殼”
“為什么試卷回家沒有簽字?”怒氣沖沖的我正在與一位學生談話。因其考試成績明顯退步,甚至作文都沒有完成,考試完后我就很不滿意。如今這樣的學習狀態也不肯誠實地讓家長知曉,失望與憤怒的復雜心情交織在我的內心。
他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看著我。
“你是個多么有靈性的孩子,期中考試以前,不管是課堂表現還是作業,進步都那么大,老師不止一次表揚你,可如今呢?這還是你嗎?作業草草了事,上課吊兒郎當,考試寥寥數筆,判若兩人啊!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依舊沒有說一句話,但那眼神依舊那么堅定、執著,只是多了晶瑩的閃光。
心里似乎有點些小觸動。我緩和了下語氣,靜靜地說:“我一直相信你是個好孩子,學習上也很有潛力,為什么現在會這樣?……如果真的有什么原因,可以和老師說,和家長談,我們可以幫助你,千萬不可以再這樣繼續下去……”
聽到這里,他眼眶里那晶瑩的淚花已噙不住了,直直地落了下來。擦完了眼淚,他依舊用那執著的眼神看著我,只是似乎加了些什么,變得不一樣了……
下午第一節語文課,課堂上,我有意觀察了下,他變了,臉上出現了久違的笑容,而且還象以前一樣,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課后,他偷偷地,似乎還帶了份害羞,塞給了我一個疊得皺巴巴的紙包——“給老師的一封信”,旁邊還用紅筆框出了一列字“在最里面的一層”……
我懷揣著一份好奇的心情,回到了辦公室,迫不及待地打開——他居然厚厚實實地包了三層!在最里面的那層,在疊得只有一拇指大的紙上,我看到了一顆夢幻般的水晶:“有一次,我犯了一個錯,某某老師十分生氣,還使出藐視的眼神,我認為老師不理我了,就自甘墮落,作業亂寫或不寫,覺得無所謂,所以才表現不好。”
看著這簡簡單單的幾行字,突然覺得手里很重,我拿的不是一張紙,而是一個孩子純真的心,一份珍貴的信任。突然間,我非常慶幸自己今天的這次談話,因為短短的一次談話打開了纏繞孩子內心許久的一個結,讓他放下了沉重的心里包袱。
突然間,感覺,做一位老師真好!
突然間,我也明白了,他晶瑩的淚光、那害羞的眼神、那釋然的笑容里到底有什么……
在沙灘上行走,總有磕磕碰碰,甚至會跌倒,還往往伴隨著挫敗與嘆息。但在那一排排深深的腳印旁,總是會留下一些五彩的貝殼,讓人留戀、讓人回味……
中學教師教學心得 篇3
在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我深刻認識到;要想讓學生解決“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個問題,不僅在于指導他們觀察和積累,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他們對生活深入的理解,思考和感受。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和所在。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要有意強化學生獨立認知活動的作用,并效力擴大這種活動的興趣,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并幫助他們掌握進行認知活動的方法。
于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力爭做到多思考如何指導學生學習這種方法,力爭搞好“教”與今后“不用教”的關系,我注意仿學,錢夢龍先生教學生的“六步自讀法”。認讀,品讀,審題,發問,質疑,評析的閱讀方法,使之從閱讀方法上,提高作文水平。
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感到;文章是客觀事物在頭腦中的反映,如果學生頭腦中缺乏這種“反映”機制,不具備“反映”機制,不具備“反映”能力,那再多的客觀景物也只能是過眼煙云。平常,學生們春游,勞動,集體活動,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但是在寫作時結果卻難盡人意,寫進文章的春化秋實只是一堆僵尸的景觀,缺乏內在的神韻,索然無味,如我曾以“春”“夏”“秋”“冬”為題,讓學生作文,結果篇篇似曾相識,翻不出新意。因而,我下了決心,要解決好學生習作“無米下鍋”的問題。我注意引導他們把“米”拿來,為我所有,引導他們自覺主動地分析探索事物本質,并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和體會,觸類旁通,使之升華為寫作的動機和表現的內容。
但是,如何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我充分地認識到讓學生充分認識感受生活的重要性。文章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寫好文章首先要解決的是由物到意色 認識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達矛盾。”縱觀古今,古人揮斥風月也好,與花鳥共憂樂也好,不全在風月花鳥有情緣,首因個人感受不同而為之。“花間蝴蝶成雙時”盡是梁祝的忠貞之情;“城春草木深”則是杜甫的國破之悲同是“蕭瑟秋風今不是,換了人間 ”。時代不同,感受不同,詩的內涵也就不同。同在天地間,人們對生活的理解感受以及對這種感受的把握,也不相同,這正是藝術家獨具慧眼之處。而我們的高中學生,是國家、民族未來的希望,又是“一代天之驕子。”應具有超時代的感受才行。而實際上他們能做到嗎我為了讓學生真正領會這一點,本著“課外走路,課內搭橋”的原則,我充分利用高中語文教材內容,進行引導;魯迅為什么會如此深刻地刻畫出祥林嫂,阿Q這樣說我悲劇形象?夏衍創作《包身工》前為何要反復到紗廠去調查?朱自清《荷塘夜色》為何會如此令人陶醉?是因為他們對國家、民族命運注入了深切關注。是因為他們對社會生活有著切身的感受和深刻體會,有個人情感和客觀情景的和諧交融,這就是所謂:“深入生活眼入微,體驗生活身 入境。”這正是一切藝術創作的生命,可以這樣說,沒有作者對生活的深切感受,就沒有寫作的成功。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會獲得生活的真諦。作家蕭殷在談寫作時說:“應該的成功之作,不是由某些進步的社會學概念所決定,它是由深埋在作者心靈深處的思想感情決定的。”它告訴我們,并不是你理性上知道什么,就感受到什么,只有當某種事物觸動了你,成為你的靈魂和意識,當你敏銳地感受和概括這方面的人和事,你才會有升華。因此,我們的學生,不只是做生活的“記者”,而應做生活的真正的主人。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師以激勵教育方式,從外部給學生以適當正刺激,誘導他們產生內驅力,從而把教師的教育教學要求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便會獲得自覺的發展。這正如法國的教育家斯弟多惠所歸納的那樣:教學藝術主要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不是“傳授本領”。對于一位語文教師來說,這種“教學的藝術”除了滲透在課堂上外,我認為:在作文批改中也行之有效。如:我們的學生在作文里錯字連篇,別字成堆常常是我們教師頭疼的事,而在批改時如何處置這一問題,也有一定認識的問題和方法問題。我遇到這類現象時,總是不忍心讓學生的卷面上打滿紅“x”,認為那樣做實在是件煞風景的事,對學生的自尊心、積極性無疑是一種無情的傷害;而總是從鼓勵出發,網開一面,“筆”下留情,即,只是在錯別字下面劃一橫杠,以示有誤,并在旁邊畫出待糾正的框子,啟發學生自覺改正,最后在批語里寫上:“這么多常用字寫錯了,一定是粗心所致,完全相信你在下次作文時會用心在意起來”。不是嗎?做文章可得有點林黛玉進賈府的謹慎勁兒:“步步留心,時時在意!”這樣的做法證明,下批語本著啟發誘導的精神,“心慈手軟”些,總比那“恨鐵不成鋼”式的硬辦法好
我認為,培養差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差生寫作水平非一日之功,要注意措施的連續性,對差生的平時訓練,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⑴命題訓練。根據教學進度,教材要求和教師作文設計,每學年度發五篇以上優秀作文,這五篇作文在主題、結構、表現手法有不同特點,所印作文空下標題,要求差生認真閱讀后給它們加上題目,每篇文章能加幾個,只要恰當即可。⑵找材料訓練。與命題訓練同時進行,根據作文教學計劃,每次有針對性地出作文題3-5個,老師提供多個可用與不能用的材料,讓學生分析模仿,由淺入深,由易而難逐步增加可交叉使用,模棱兩可的材料,并及時組織他們討論,做好輔導。⑶修改訓練。對作文有較大進步的差生,進行修改訓練,可以促進他們再提高,批改這部分學生的作文,我基本上只批不改,在文章的毛病處劃線,有時注明原因,讓學生自己修改訂正。有時相隔數篇作文,教學一次作文練習,把作文發到學生手中,讓他們相互進行初改,并做出卡片,先修正字、詞、句,再篇章結構,再提煉主題,循序漸進,不斷進行,教師再進一步批閱,打分,采取了這些措施,教師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我還是感到,只要持之以恒,成績也是可喜的。
總之,教師在整個作文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講授,評析等活動都著眼于學生的寫作活動。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寫、練,都是進行讀寫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都是教學智力的訓練和開發,以達到“不需要教之目的,“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應當是作文教學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