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課外訪萬家心得體會(3篇)
二、學生需要家長、老師、學校共同督促。
在家訪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要求老師對孩子進行嚴格教育管理。必須注重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有很多學生在班上學習成績每次只考了幾十分,屬于典型的學困生。而在家里,卻是家長的百分之百,家長對他們寄托了厚厚的期望。家訪過程中,很多家長對我說:“孩子回家后根本就不聽父母的話,只聽老師的話,老師一定要管得嚴一些。”他們把教育的責任與希望全部寄托到老師的身上。可憐天下父母心,讓家長放心是我們的職責所在。但是,學生的成長是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教育的結果,家長在這方面也應該多為孩子提出一些建議,更好的輔助學生的成長。比如我家訪中有的家長說到,學生學習任務太輕,學生平日不愿意做課外的學習,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向家長明確指出,我們所指的“家長的配合”并不是指要家長再一次充當老師的角色,檢查作業并不一定要檢查學生作業的對錯,只需觀察學生是否認真的完成了作業,以便及時的了解學生學習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如果學生字跡潦草那必定是學習上出現了問題。
三、提醒家長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
家長往往更關心學生的學習以及健康,很容易忽略學生心理健康。學生進入初中,逐漸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叛逆、早戀、學習壓力陡增等問題會越來越普遍。遇到問題,家長也會感到措手不及,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往往會粗暴對待,特別是在學生青春期叛逆和早戀這兩個問題上,如果家長早有準備,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正確是引導和教育,效果肯定也會更好。因此,給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議十分重要,可以及時地避免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可見,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也需要同時成長和學習。
四、重視家訪效果的反饋。
在家訪后更要留心觀察學生變化,檢驗家訪的效果。家訪后加強對學生的督導,以鞏固家訪效果。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尤其是后進生的進步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必然有一個反復的過程。家訪后,不能對學生不聞不問,不你呢個認為家訪完成就意味著完成了一項任務,這是不對的。可以說,這樣的家訪反映在學生身上的效果不會非常理想。家訪后,老師應及時對學生加以督導,這是家訪整個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因為家訪必定引起學生心理不同程度的影響,學生可能會因此而重振旗鼓決心改變缺點,也有可能再一段時間過后,被惰性影響,重復過往的錯誤,這樣就不能達到家訪的效果。
五、 構建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渠道。
通過家訪,我們與學生家長之間建立起溝通渠道,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家長的想法,解除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疑惑和不解。比如在家訪的過程中,有些家長擔心住讀學生在校期間的吃住問題,擔心學生日常花銷問題。為此,我們同這些家長說明學校各方面情況及對學生的要求,與家長達成共識,給學生定下合理的月生活費標準。通過與家長的溝通,遏制了部分學生大手大腳亂花錢的壞習慣。
通過這次家訪,不僅能夠廣泛聽取社會對我校教育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并及時反饋給學校,也讓我在走訪過程中,更加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在今后的教學中與學生溝通更加融洽。當然,家訪中也出現了各種值得反思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也激勵了我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改進,不斷成長,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