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感悟(精選3篇)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感悟 篇1
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教師,是很多教師的愿望,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于永正通過《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教師》一書,告訴了我們讓學生喜歡的訣竅。
訣竅之一:自己先變成孩子
有這樣一個經(jīng)典故事:一位母親牽著6歲的孩子去商場購物。她原以為孩子會很開心,沒想到在商場里孩子卻哭哭啼啼,毫無休止。當她蹲下去和孩子一樣高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孩子所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哪有什么快樂可言?
成人思考問題的方式、觀察事物的視角與孩子有很大的區(qū)別,這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的。成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成人之后忘記了自己曾經(jīng)是個孩子,忘記了孩子的天性,忘記了孩子的生活方式,總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幫他規(guī)劃好的道路前行。這是導致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愉快、甚至出現(xiàn)極端情況的主要原因。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只對本人有效,強迫他人接受是很難的。高明的教師,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設(shè)法讓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會用自己的知識、教養(yǎng)、智慧、德行來影響、陶冶、感染、感化孩子。于永正老師說:“教了47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句話的背后,反映了他對教育本質(zhì)的把握。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這方面,于永正先生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和示范。
于永正認為,作為一個孩子,不單要學習,還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的成長需要玩。我們當老師的,一定要為孩子留出玩的時間。于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歡玩,所以在帶著孩子玩的過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讓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課堂教學在人們的印象中應(yīng)該是比較嚴肅的,但于永正讓課堂變得既像課堂又不像課堂,一個個幽默的故事,一場場富有情趣的游戲,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之中獲得了新知,體悟到了成長。課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帶領(lǐng)孩子們?nèi)メ烎~、釣蝦、野炊,和他們一起去參觀蘋果園、考察皇藏峪、攀登嶧山,軍營一日、急行軍,到農(nóng)村去拔草、捉蟲,到農(nóng)民家中做客……于永正堅信:一個人親身經(jīng)歷一些有意義、有情趣的活動,會在記憶里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每一個精彩的活動留給孩子的都是一顆珍珠。當他長大后,歲月的絲線把這些珍珠串起來,就成為人生寶貴的項鏈。
于永正認為,作為一個老師,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師。如果太像教師,師生間必有距離。無論在任何地方行走,于永正都要求自己不將手倒背起來。他認為倒背著手站在學生面前,就有樹立自己權(quán)威、確定自己教師身份的意義在其中;班長在教室里給大家布置大掃除的任務(wù),于永正會非常頂真地詢問:“班長,我的任務(wù)是什么?”在領(lǐng)了任務(wù)之后,會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和同學一道去做,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課間,他總是盡可能呆在學生中間,和他們說說話,和一些學生扳扳手腕,和他們一起做游戲,經(jīng)常講一些故事、笑話給大家聽;在演課本劇的時候,于老師總是積極主動地扮演各種角色,和孩子們一起表演,體會文本的內(nèi)涵……
于永正認為,一個童心未泯的教師,是一個具有好奇心、孩子氣的老師,是理解和寬容學生的教師,是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所做的教師。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一個真正了解學生的老師,怎能不成為學生喜歡的好老師?學生的眼睛是攝像機,耳朵是錄音機,教師的一言一行將會定格在學生的人格磁帶上,并且自動終生播放。每個學生都是心理學家,他們會對教師的所作所為做出評判。只有教師做好了,學生認同教師了、信服教師了,才會仿效教師的做法,才會接納教師的建議。
訣竅之二:遵循教育的規(guī)律
什么是好的教育?其實很簡單,就是遵循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的教育。孩子的成長有階段性的特征,每一個階段身心發(fā)育的重點都不相同,我們需要依據(jù)這些特點,有的放矢的施加影響,幫助孩子健康發(fā)展。教育也有內(nèi)在的規(guī)律,依據(jù)這些規(guī)律去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于永正老師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事例:一個孩子在默寫時候?qū)?ldquo;訴”字寫錯了,把最后一個點給丟了,老師布置他抄寫八遍。在抄寫的過程中,該生前面4個字是有點的,可后面的四個,點又沒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從孩子身心發(fā)育的角度看,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讓他反復(fù)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導致注意力的分散,結(jié)果勞而無功,還容易留下錯誤的記憶;從教育的規(guī)律看,短時記憶的信息通道容量是5個左右,一個字在書寫不超過5遍的情況下,記憶的效果較好,超過了反而起副作用。
于老師對學生寫字要求很高,但他的要求不是在一個字寫多少遍上,而是書寫的正確與否。孩子在學習每一個漢字時,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果初學時筆順和字的結(jié)構(gòu)出了問題,后面在要改正就非常困難。于老師認為,楷體是學生寫字時最需要借鑒的字體,教師應(yīng)該認真研究每一個的結(jié)構(gòu)特點,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寫正確。比如“左右”二字,起筆的一橫和一撇,看上去似乎沒有什么區(qū)別,但從楷體的角度看,兩者有明顯的不同;比如“帽”字,我是在看了這本書之后才明白一直將右上角的“冃”寫成了“曰”。我很慚愧,寫了幾十年的字,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其實很多字寫的并不正確。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漢語的音樂性強,漢字是形、音、義的統(tǒng)一體,這就決定了朗讀的作用和價值。人們語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時候不是靠掌握語言規(guī)則,而是靠語感能力,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渠道。朗讀是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作為一門藝術(shù),更能給人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甚至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光明日報》高級記者樊云芳就是聽了齊越廣播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后感動不已,而立志當新聞工作者的。于永正老師對此有深刻的認識,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花費了大量時間來訓練自己,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孩子們就是在于老師的朗讀之中,學會了語言,培養(yǎng)了語感,產(chǎn)生了情感,掌握了表達的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于永正老師提醒大家要關(guān)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不越位。不能把小學生當成中學生、甚至大學生來教,人為拔高要求,特別是在人文性方面挖掘過深。小學生的主要任務(wù)就是把字認好、寫好,把詞語掌握好,把課文讀好,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一味深挖,甚至離開文本大量拓展,就越位了。二是要到位。對于小學生而言,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閱讀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詞語的品味能力。教孩子學語文,深的東西要“淺出”,淺出才能變成孩子自己的東西。歌德有句話:會讀書的人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紙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這種力透紙背的能力就是品味能力。
訣竅之三:要時刻以身示范
教育的第一個名字叫“影響”。大德無形,大教無痕。影響,在小學階段尤為顯著。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漢代的班固也曾說:“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都強調(diào)了教師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實踐反復(fù)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當教師(包括家長)的言行一致時,教育的效果最大。所以有教育家說,只有人格可以影響人格的發(fā)展與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鑄造性格。
于永正老師在教育過程中,處處以身示范,充分發(fā)揮著榜樣的影響力。他無論何時何地,在面對學生的時候,總是將自己裝扮的整整齊齊,在穿戴上一點也不隨意;他無論是在黑板上板書還是給學生批改作業(yè),字跡都工整認真,不敢有絲毫的潦草;他要求學生寫作文,自己一定也跟著寫下水作文,再“下水”中體悟?qū)懽髦锌赡艹霈F(xiàn)的問題,以給學生及時的指導和幫助;他犯了錯誤一定會當著學生的面承認,不掩飾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動,相關(guān)的工作一視同仁,大家一起來做,行動上不敢落后,而不僅僅是做一個指揮者;他備課認真仔細,一個字的書寫,一段話的朗讀,都反復(fù)推敲;他每天認真閱讀報刊雜志,以便了解最新的社會動態(tài),可以和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當師生融為一體時,教育真的是一種幸福,教育真的會變得簡單、輕松而有效。
學生喜歡多才多藝的老師,老師的愛好越多,贏得學生的尊重也多。于永正老師對此有深刻的認識。除了自己的語文本行之外,他還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如音樂、美術(shù)、書法、戲劇,等等,并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在于老師的課堂上,時不時就會有一段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京劇,讓孩子們大飽耳福。于老師的書法、朗讀等,更是孩子們模仿的對象,通過一天天的積累,不知不覺的就厚實了孩子們的精神底色。
我很喜歡于永正老師的這句話:“教室有沒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師的職稱、職位,而在于教師有沒有生動的個性、感人的故事在學校里流傳。”當你的學生將你的感人故事在校園里、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傳誦的時候,你已經(jīng)成為一名受學生喜歡的老師啦!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感悟 篇2
曾經(jīng)熱銷全球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倡導:“要隨著奶酪的變化而變化,并學會享受變化。”今天的社會是個變化的世界。在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及教師體制改革風起云涌的今天,只有轉(zhuǎn)變思想,從傳統(tǒng)的角色中走出來,時時刻刻以發(fā)展的角度思考和面對眼前所發(fā)生的一切,做個思想現(xiàn)代的教師,才能以不變應(yīng)萬變,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首先,我們應(yīng)該:讓學生喜歡你、信任你,走進學生的心里,和學生平等對話并保持“零距離”。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要學生喜歡你、信任你,就會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就會在你的課堂上學得主動并神采飛揚,必然會成績優(yōu)異,家長也會尊敬你、信任你。若能得到家長們的擁戴,無論教師體制怎樣改革,你永遠都會是受歡迎的教師。
一
怎樣做才能讓學生信任你,喜歡你呢?我認為,教師必須做到“五個學會”,即學會鼓勵、學會尊重、學會寬容、學會賞識、學會呵護。
(一)學會鼓勵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教育研究專家孫云曉在一次報告中指出:“在學校教育環(huán)境中,對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來說,教師的權(quán)威性是獨一無二的。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如何,常常可以決定學生的命運。”的確,教師的態(tài)度與學生的人格需要密切相關(guān):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越多,學生的成就需要就越強烈,越自信;反之,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越少,學生就越自卑。
有一位高考狀元在其高中生活回憶錄中寫道:“到高二上學期我還是學習成績平平的學生,可下學期林老師的到來改變了我的命運。記得有一次他在我的數(shù)學65分的試卷紙上寫下這樣一句話:‘你能行,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你最近的進步令我驕傲!’這句話給了我無窮的力量。”可見老師的鼓勵可以點燃學生自信的火把,照亮他的成長之路。然而一句不恰當?shù)脑捯苍S會傷害學生的自尊,打擊他的上進心,甚至影響他的一生。
(二)學會尊重
學生們雖然是孩子,但我認為他們的人格尊嚴與成人是平等的。甚至我們應(yīng)該比尊敬成人更尊敬學生。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常常在我腦海里回放,并化為感動:老師向?qū)W生借紅筆,學生踴躍而積極地真誠呈獻上來。細節(jié)的背后是尊重乃至敬重。尊重應(yīng)當是相互的,如果尊重換來的不是尊重,而是對尊重的侵犯,那誰還會相信我們的教育呢?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教育的秘訣是尊重學生。”學生渴望尊重,渴望平等,渴望在和諧的氛圍中享受教師愛的陽光雨露。
(三)學會寬容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碰到學生犯錯誤。寬容是愛的甘露。如果教師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的地引導,就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愛因斯坦小時侯,把一個指南針拆壞了,卻未受到父親任何指責。拿破侖?希爾小時侯被父親稱為是“希爾兄弟中最壞的一個”,而他的繼母恰恰認為他是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個,對他倍加關(guān)愛,在他犯錯時寬容,這樣拿破侖后來才有了巨大的成就。
(四)學會賞識
賞識,是一種教育藝術(shù),其本質(zhì)是愛。學會賞識,就是學會愛。“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這是一個偉大的父親用自己十多年的教育經(jīng)歷總結(jié)出來的教育心得。這位父親名叫周弘,他的女兒周婷婷幼時又聾又啞。但是,在周弘的“賞識”教育下,周婷婷發(fā)展到能聽會說,享受了很多人生幸福和成就感,最終成了一名殘疾少年大學生。
(五)學會呵護
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fù)存在。不論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是極其脆弱的,他們渴望教師的真愛,需要教師的呵護。任何形式的粗暴、冷漠、體罰,都是對孩子美好而脆弱生命的任意踐踏,是不道德的教育行為。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在學生們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影。教師要學會用心去呵護每個孩子的心靈。
二
教師必須在自身的修養(yǎng)上做到以下兩點:
(一)要善學
積極參與學習,愛學、好學。學習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方針;學習新時期教師道德規(guī)范和要求;學習優(yōu)秀教學工作者的先進事跡和經(jīng)驗;學習教科研理論和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及時轉(zhuǎn)變錯誤觀念,真正做到以生為本,教學相長。
(二)要嚴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人的教育是長期的、復(fù)雜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嚴于解剖自己,通過不斷的反思來促進自身的成長;在工作中要強化精品意識,以“精”來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責任感,要么不做要做就要盡最大的努力,真正做到防微杜漸。
我非常喜歡臧克家的一首詩,現(xiàn)摘錄如下,與教師朋友們共勉:
一個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靈永遠活潑像清泉。
一個熱情培育小苗的人,她會欣賞它生長風煙。
一個忘我勞動的人,她的形象永遠在孩子們的記憶中鮮活。
一個用心去溫暖別人的人,她自己的心必然感到溫暖。
做一個學生歡迎的老師心得感悟 篇3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這里的“我”就是受萬人敬仰的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這本書就是他的教育文集,這本書從構(gòu)思到定稿歷時四年,正如于老師在這本書的“引子”部分講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對自己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有個交代,為自己的教育人生畫上一個較圓滿的句號。為了這句號更圓一些,于老師真的用心思。書里除了“引子”還有“后記”,主體部分共有十章,看看每章的題目就讓我腦洞大開,每一個點清晰而有力,這十章分別是“做甘草”、“讓每個學生都感到我喜歡他”、“是師非師,是課非課”、“童心不泯”、“行無言之教”、“激勵”、“把課上得有意思(上)”、“把課上得有意思(下)”、“明天的風景”、“還有話說”。我先翻開第四章“童心未泯”,因為我親眼見證了于老師創(chuàng)設(shè)的課堂奇跡:一位男老師,一位男的老老師,在上小學古詩文《草》的時候,演了一棵破土而出的茁壯成長的小草,是那么童趣,那么投入,那么有感染力。正如于永正老師說:“教了47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句話的背后,反映了他對教育本質(zhì)的把握。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這方面,于永正先生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和示范。高明的教師,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設(shè)法讓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會用自己的知識、教養(yǎng)、智慧、德行來影響、陶冶、感染、感化孩子。
于永正認為,作為一個孩子,不單要學習,還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的成長需要玩。我們當老師的,一定要為孩子留出玩的時間。于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歡玩,所以在帶著孩子玩的過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讓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課堂教學在人們的印象中應(yīng)該是比較嚴肅的,但于永正讓課堂變得既像課堂又不像課堂,一個個幽默的故事,一場場富有情趣的游戲,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之中獲得了新知,體悟到了成長。課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帶領(lǐng)孩子們?nèi)メ烎~、釣蝦、野炊,和他們一起去參觀蘋果園、考察皇藏峪、攀登嶧山,軍營一日、急行軍,到農(nóng)村去拔草、捉蟲,到農(nóng)民家中做客……于永正堅信:一個人親身經(jīng)歷一些有意義、有情趣的活動,會在記憶里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每一個精彩的活動留給孩子的都是一顆珍珠。當他長大后,歲月的絲線把這些珍珠串起來,就成為人生寶貴的項鏈。
想到前幾天,畢業(yè)了五年的學生回到學校看我,聊起來的時候,他們印象最深刻的竟是我和他們一起品嘗杭州帶來的特長“酥餅”,以及我在乒乓桌上和他們的pk球技。
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應(yīng)該是確切的,不妨我老師下課的時候一起喝孩子跳跳繩,打打球,課中一起演一演,這樣老師會更快樂,學生會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