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保育心得筆記(精選3篇)
小班保育心得筆記 篇1
今年,我帶新入園小班。這些孩子最大的只有四歲,最小的也不足三歲。剛到幼兒園的時候,有的孩子還帶著奶瓶,每天他們在擺滿玩具的課室里尋找的不是玩具、同伴,而是媽媽、奶奶。于是,課室里哭聲彼伏,任我好話說盡,百般呵護都不管用。然而,設身處地地為孩子們想想,他們這么小,從溫柔的家庭來到陌生的幼兒園,看到的是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怎能叫他們不焦慮、不害怕呢?于是,我就盡量用抱一抱、摟一摟、親一親的方法與他們進行交流。有的孩子脾氣很倔,晚上不肯睡覺,常常我的左手抱一個,右手摟一個,眼睛和嘴還得照顧著另外幾個。
記得燊燊來幼兒園時,年齡也比較小。入園前一直由媽媽、奶奶帶,性格固執,一到晚上,就大吵大鬧“要媽媽,要奶奶”。小嘴不停地嘟囔著,小手還一個勁地拉著我要往外掙,我就抱著他,隨聲附和他的想法,趁機勸他:“是啊,媽媽怎么還不來接秉燊呢?要是燊燊跑到外面去,媽媽來了,就找不到燊燊啦,要不你先坐在小椅子上,媽媽來了一眼就看到你啦。”聽了我的話,他便使勁地將身子往下墜,我趁機把他放在小椅子上。
他被我勸到椅子上后,一坐就是半小時,其他小朋友都安然入睡了。燊燊終于熬不住了,坐在小椅子上,慢慢地打起瞌睡,我就輕輕地走到他身邊,讓他的頭靠在我的肩膀,他微微地動了動,沒有“反抗”,我就輕聲說:“燊燊坐在小椅子上睡覺多危險,你還是躺在床上等媽媽吧。”在我的勸說下,他終于睡到床上,但他也提出了條件,不脫鞋,不下蚊帳,要我坐在他的床邊,給他講故事,我都一一答應了,慢慢地,他睜大的眼睛開始不聽話了,只一會的工夫,就進入了夢鄉,我輕輕地幫他脫掉鞋子,下了蚊帳,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兩個月的時間過去了,慢慢地孩子們也適應了幼兒園的環境、生活,大部分孩子認同了我,接受了我。每當聽到這個孩子叫聲“何姨好”,那個孩子來親親我,依在我的身邊,這時候,帶小班幼兒的勞累感就一掃而空,我的心里甜甜的。
小班保育心得筆記 篇2
幼兒園里的保育員是園里的骨干,是校園中的一道風景。
看吧,早晨走進樓里,她們就已經把樓道各個角落的衛生打掃得干干凈凈的了。見你走來,她們還熱情地和你打著招呼,讓你心里暖暖的。
自從我新搬進這個樓來,我總見她們的身影忙碌著,更多的是見她們打掃衛生,一天都忙碌個不停。有時還要協助班主任保護孩子上廁所,吃飯時為孩子盛飯……
她們總是任勞任怨,臉上總掛著笑,仿佛她們天生沒有煩惱。她們熱情如注,見你提著衛生垃圾袋,她們會主動拿過去替你倒了,為了不使人難為情,她們總是笑著說:“這是順便的,多點兒小事兒,你忙你的吧。”當你晚上上完課,她們連黑板都不用你擦,總是讓我們先走,而她們做完一切衛生才走,哪管風雨兼程。學校地板跑水了,她們臨時上陣,鋪的無縫而齊比專業做得還好……有時她們還真是多面手呢!
我經常被這一群體感動著,感動著她們的勤勞和善良,感動著她們快樂的性格。
當我打聽她們所賺的工資只有每月400元時,我更佩服她們了。她們鍛造了性格的鋼筋鐵骨,任歲月磨礪與風雨侵襲,她們依然快樂地勞動著,熱情地工作著,她們的人生依然豪邁!
感謝這些默默奉獻的保育員,感謝這些勤奮的勞動者。套用趙本山的一句臺詞:“勞動者是最美的人”!
小班保育心得筆記 篇3
有的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百依百順,以為這是對兒童的尊重;有的家長放任自流、不管不顧,也以為這是對孩子的尊重;還有的家長見孩子有錯也不指出,深怕傷了孩子,還以為是對兒童的尊重;……其實,這種種做法,都誤解了尊重兒童的內涵。
按照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基本精神,尊重兒童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兒童的權利。這一核心的前提當然是承認兒童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像成人一樣,是一個權利主體,享有他應有的權利。對我們大多數家長來說,尊重兒童如下這些權利是比較重要的:
兒童游戲的權利。游戲,是兒童的主要生活方式;就像從事不同的職業是我們成人的工作一樣,兒童的工作就是游戲。兒童是在游戲中學會各種知識,習得生活能力,鍛造健康身心,模擬社會生活的。不少家長不懂得這一點,以為只有在課堂上才是學習,游戲就只是玩。于是總是剝奪孩子游戲的機會,卻不知道由于它違背了兒童的天性,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
兒童參與和表達意見的權利。一些家長總以為孩子小,不懂事,讓他參與,不是添亂么?孩子能有什么好意見?做爸媽的不都是為孩子好,爸媽的意見就是孩子的意見。確實,三五歲、七八歲的孩子是不大,他們的參與有時反會造成一些麻煩,他們所表達的往往也不那么理想。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了與人相處,學習了溝通,培養了主人翁意識,增強了自我價值感。這些品質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價值怎么估計都不會過分。(《美國:孩子與大人平等》)
兒童選擇的權利。生活中有很多現象我們已司空見慣:孩子的吃、穿、玩、行,大人決定;孩子的興趣學習,爸媽拍板。他們從沒想過孩子愿不愿意,孩子是否喜歡,只知道我是為他好,他懂什么,現在不愿意、不喜歡,長大就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了。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輕則滋長了孩子的依賴思想,培養了一個生活能力弱的“低能兒”;重則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造就了一個膽小怕事、毫無主見的庸才。其實,孩子的能力并不是我們想像得那么低,要相信孩子的本事,給他提供充分的選擇機會,讓他逐步學會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從而給孩子創造個性發展和自我發展的空間。(《那只灰灰的小鴨,它是天鵝》、《不要和孩子“較勁”》)
尊重兒童的話題很大,內容很多,小小篇幅,只能略說一二。歸結是一句話:真要為孩子好,就給他足夠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