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隨感-天使的救贖
(2)剝奪學生的時間,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霸權”表現之二
教育的應試性的實質,已使教育陷入功利主義的泥沼,為了追求學生的“高分”,畢業年級的教師在升學率的壓力或自身私利的考慮下,不惜犧牲所有的節假日時間給學生補課,加班加點,迫使學生從早晨7點到晚上8點或10點十幾個小時的時間坐在教室中,讀書、聽講、思考、記憶、作業、回想、再現,以便能回答老師的問題,達到老師的要求。而畢業年級的老師們則傾其所有,拼命灌輸。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如此評說:“這真是一種無法勝任的,使人筋疲力盡的勞動,它歸根結底將會摧毀學生的體力和智力,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冷漠、畏懼和漠不關心的態度,使得一個人只有接受知識,卻沒有智力生活。”這樣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增加了課時總數,剝奪學生的休息、課外活動和參與實踐的機會,這種沒有自主和趣味的苦行僧似的日子使學生們覺得生活一片灰暗,學習興趣喪失殆盡。
(三)教師體罰學生以翻新的形式再現
隨著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一系列法規的制定,教師采用對學生體罰形式已較少出現,取而代之的是“精神懲罰”。畢業年級的教師在升學壓力下,在“恨鐵不成鋼”等心理驅使下,采用較隱蔽性的形式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懲罰,具體表現為:挖苦諷刺、嘲笑責罵、冷落排斥、孤立隔離、……傷害學生于無形,這是一種比體罰更殘酷的精神傷害。其結果使學生對前途悲觀失望,對生活毫無熱情,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嚴重的則會導致精神疾病,甚至出現自殺、殺人等惡性事件。
三、贖救措施的設想
魯迅曾在《狂人日記》中借狂人之口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他認為只有滅掉“人吃人的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贖救下一代。在這里,我想套用這一形式說,只有根本改變現行應試的教育制度,教師和學生的緊張關系才能徹底得到改觀。而想要“救救我們的學生”,首先必須“解放我們的教師”,不再讓他們遭受來自社會諸多方面的壓力而無法承受生命之重,政府部門須糾正不健康的輿論導向,切實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教師的經濟待遇,給我們的教師提供更舒適、寬松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讓他們的容顏不再日益蒼老,讓他們的愛心不再日益枯竭。讓教師們體會到:工作是美麗的,工作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享受愉悅情緒的場所,實現生命價值的平臺。
其次,作為畢業年級的教師也應該進行深刻反思:我們是否早用分數的金箍棒將學生打死,是否對差生冷眼旁觀,讓其自生自滅;對于成績好的學生,我們是否喋喋不休,用超出他們負荷的壓力去壓榨他們最后一分精力,使他們沒有喘息之機,我們有沒有做傷害他們的一件事,哪怕是一句話,一個冷漠的眼神,是否在他們的精神或學習上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因為自己的缺乏耐心和熱情而漠視了?作為教師,最根本的是應該注意自身的建構與發展,加強學習,吸納新的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得到豐富、升華。另外,我們也必須與時俱進,對教育改革持歡迎、包容的態度,使自己成為一個反思型的實踐者,努力改變舊的教育模式,使之靈活、多樣,具人性化,有個性化、創造性。讓師生交流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師生關系由對立走向合作互助,從而達到共同發展。
最后,我想引用特級教師胡明道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語:“職業屬于你,它需要執著;事業不一定屬于你,它拒絕功利。”讓我們這些畢業年級的教師能走出困境,勇敢對自己進行贖救!讓我們自己,我們的學生乃至我們的民族有一個光明的、不可估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