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與教育》個人讀書心得(精選4篇)
《愛心與教育》個人讀書心得 篇1
再次捧起《愛心與教育》一書,帶給我的依舊是感動,是欽佩。還記得剛拿到書的時候,被書中樸素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深深吸引。沒有夸夸其談,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言語之間,是一種幸福的味道,和諧的師生關系,快樂的校園生活。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處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于形成階段,有著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
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對學生的愛,他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余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中學生輪流家訪等等,讓我由衷地佩服。
書中寧瑋的經歷讓人有一絲遺憾,卻又佩服她的善良與勇敢;萬同的反反復復讓人揪心,最后的結果又讓人舒心;程樺、楊嵩、黃金濤、王銅勇于挑戰自我,克服了自己的弱勢,不僅學業有成,更是鍛造出了卓越人格。這些都和李老師的培養是分不開的。李老師是那么富有愛心、童心、真心,也正是因為是這樣的人,李老師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無限真情,也正是因為這樣,李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成功!
從李老師的手記里,我們還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啟示,首先是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的目標,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要在學校里讀書,通過讀書獲得一定的扎實的知識,更需要終生有讀書的興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學習,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有能力吸取這些知識。這樣的人才還要能夠正確地處理社會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經歷順利和艱難、成功和挫折的考驗。他們需要有知識,更需要有理想,有堅強的意志,有優良的品質。”
李老師的教育手段是特別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用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贊嘆,熱情的鼓勵,對待孩子。讓我們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仁愛之心,愛孩子們。
《愛心與教育》個人讀書心得 篇2
讀完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手記一:愛心和童心,我感受頗多。最令人感動的是李老師那一腔投身教育的滿腔熱情,以及學生們純潔美好的心靈,著實讓我佩服和羨慕。誠然,在李老師的世界里也有不愉快,也有不完美。但是,他甘愿竭盡所能,來做那一個追求完美的人。特別是他常說的那一句”我這是在還債啊“,可謂真的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我知道,我可能不會像李老師那么的優秀,但是,我愿意以李老師為榜樣,不斷鞭策自己,為之而奮進。
看了李老師在教育中的點滴小故事,真是讓人為之震撼,為之動容。例如將汪斌父親送他的雞蛋每天煮給汪斌吃;送錢給家境困難的寧瑋,讓她改善伙食,增加營養。特別是讀到李老師給學生過生日,送上生日的祝福時,我內心由衷地佩服、由衷地震撼。李老師居然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送出不同的禮物。例如書籍、生日蛋糕、精美的書簽等等。特別是生日禮物上的祝辭,更是讓人讀來倍感親切。那些收到禮物的學生內心又怎會不開心呢?李老師真是做到了和學生亦師亦友,真正的”把心靈獻給了孩子“,能夠做李老師的學生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李老師正是用他的真誠和愛心為我們闡述了何為崇高的教育,也教給我們為人、為師的道理。給學生們多一點鼓勵、多一點幫助、多一點安慰,和他們一起分享快樂。正如李鎮西老師所說: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愛心與教育》個人讀書心得 篇3
寧小燕的自殺,楊守豐的病故,接著在《愛心與教育》一文的手記五六中出現,帶給我的是不同的震撼。一個是看破世界,為自己的精神得到解脫;一個是珍惜生命,與什么病癥做斗爭,卻爭不過惡劣的環境與病痛,不服地離去。這是為什么?
風華正茂的高中生,是什么使其對生命失去了眷戀,難道整個世界就沒有值得好留戀的嗎?其實正是太單純致使這樣的結果,因為沒有對社會的清楚認真,過于一向情愿認為社會應當純為凈水,她的眼中容不得沙子。她已經被自己的理想社會所當浸透,所以看不服看不慣,于是她追隨的夢想而去了,稱之為解脫。
相比之下,生性要強,不甘心落后,總以積極心態的應對自己的磨難,最終仍是堅持學習,只因身體狀況與大學無緣,最終抱著遺憾而去。
兩個截然不同的生命,最總都是走向了不歸路。
對寧小燕來講,此時的教育是慘白無力的,或是說根本就針對寧小燕落到實處,班主任家長沒能關注到她的不一樣的言談表現,做為好朋友也沒能及時發現異樣行動。李老師的德育教育似乎也無能了,只能防患于未然。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做人,是具體到生活中與人相處,更重要是要了解社會不是一個人兩個個能扭轉的,但可以漸漸去影響他人,這事急不得,是個長期的工程。其實寧也是這樣做的,用自己單純的行為,自己單純的個性,影響到周圍人。只是在她看來,她的力量太薄弱,看不服的事情太多;相比之下重病在身的楊守豐不但以自己早熟的心理解讀著身邊的不平事,同樣也能以豁達開朗的性格影響著周圍的人們。那怕是她已離世多年,同學,老師甚至于沒見面的筆友老師的牽掛,總以證明她走過的短短的人生之路是值得的,留給人們的不僅是思考,更是一種精神,用她同學所講就是一種對真善美的追求。
楊守豐雖不是英雄,但帶給同學,老師的那種執著,令人感受到的平凡人格的偉大,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堅強。
希望能給其他學生以做人的啟迪,做人真的比做事更重要,一個人健康的心理永遠比健康的身體更重要。
《愛心與教育》個人讀書心得 篇4
在暑假閑暇之余,我有幸讀了《愛心與教育》。這是一本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和他的學生們之間一則則深動感人的故事。
讀完李鎮西老師的這本教育手記,讓我思考到這樣一個問題: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愛的教育”。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必定是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李老師就是帶著這樣的一個基本條件去做好老師的。他說:“愛學生就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每個孩子都會引起他的興趣,如孩子們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么上面,孩子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孩子們的快樂和痛苦有哪些,這使李老師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并且連他不曾教過課的那些孩子也成為了他的朋友,可想而知李老師在孩子們的心中是多么富有影響力的一位老師啊!
在書中一個典型的案例深深吸引了我。有一個學生是一個典型的雙差生。它父母離異,家庭復雜,先后和父母的新家庭居住過,和爺爺奶奶共同生活過,也和社會上的一些混混有過一段流浪的生活。李鎮西從激勵其自信心入手,讓自己和班集體共同關心他,用愛感化他,使其脫離過去那種不良的生活,從最初的勉強接受,到后來自覺的去除身上的不良習慣,行為反復,以致后來堅決與社會上的小混混斷絕往來。然后再想方設法從萬同的學習基礎出發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共同為其留特殊的作業,進行特殊的考試,讓一個在絕望、孤獨中長大的孩子看到了希望,成為一個因為自己活著而讓別人感到幸福的人。實際上,李老師的做法已經超越了一般的師愛,也可以說是他對學生所做的越過我們一般教師能夠做到的。尤其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功利的社會里,作為教師還是應該有最為純潔的思想,用一顆純凈的心去對待我們的學生,為學生的生活注入一股清泉。
如果每一位老師都能像李老師一樣覺得工作是幸福和快樂的,那么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將會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和諧。作為老師,不求轟轟烈烈,只求對得起我們的孩子們,讓他們能共享教育的陽光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