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實踐教育心得體會(精選3篇)
德育實踐教育心得體會 篇1
一、德育實踐活動的由來:
學生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情感和行為習慣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舊質到新質的矛盾運動過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為參與德育活動的主體,主動積極地認識、體驗、踐行,把社會和國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規范和要求內化為精神財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結構,能夠自主地解決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這一目的的實現,無疑要通過社會實踐等一系列實踐性、活動性的德育過程。由此可見,牢牢抓住實踐環節,廣泛開展實踐活動,吸引廣大學生普遍參與,是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20世紀60年代,科爾伯格利用道德兩難問題為學生提供積極參與和決策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道德問題的討論,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作為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并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主體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層次。其基本價值就是向我們論證了主體的參與和自主活動是道德發展的前提,沒有學生的主體參與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發展。換言之,活動是德育的生命,沒有了活動,便沒有了德育。
二、德育實踐活動的意義:
德育實踐活動是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和改進中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環節,是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德育實踐是德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德育效果的試金石。在實踐中,學生可以去認識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義,進而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人生理想。因此,強化德育實踐活動,能解決“信”和“行”統一的問題,使學生的道德認識轉變。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應充分認識德育實踐的重要意義.采取多種德育實踐形式,從而提高德育效果和廣大學生的德育水平。學生的品德和個性均形成于實踐活動之中,實踐活動是人的品德和個性形成的決定因素。德育實踐活動是品德發展的基礎,是促進人格內外交流的基礎。德育實踐活動引導學校德育轉向與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從書本轉向實踐活動,從課堂轉向現實生活,從知識講授轉向社會活動的開展。
開展德育的實踐活動能注重弘揚人的主體性,挖掘和引發人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特性和創造性,從學生興趣出發,從學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發,在活動中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進行獨立思考和選擇的道德實踐的機會,使他們在實踐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動中不斷強化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促進自身品德的發展。這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主體的尊重,體現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因此教育和實踐相結合是對學生進行道德建設的有效途徑。學校要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天地,為他們搭建更多的活動平臺,學校的德育就必須要利用各種德育資源,發揮活動育人之優勢,做到寓德育于實踐活動之中。開展實際活動應要盡可能使每一個活動都能給學生的心靈以感動和啟迪,使每個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親身體驗。讓全體學生既是思想教育的參與者,也是德育體驗的受益者。
三、德育實踐活動的內涵:
所謂“德育實踐活動”,簡單來說,就是在通過開展有意識、有目的活動來進行道德教育。實踐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社會為課堂,在動手動腦中進行體驗和探究的綜合學習過程。德育實踐活動內容是為了實現德育目標而在德育實施過程中確定和安排的教育內容,是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的有關德性的規定性要求。德育實踐活動的內容結構上應包含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層次結構上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內在規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深刻。
四、德育實踐活動的目的:
德育目標是一定社會對青少年要達到的德性方面的要求。而德育實踐活動目標就是學生通過德育活動,預期產生的思想,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和能力以及行為方面的變化的一種明確具體的要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科技、國防、勞動、法制、環保、歷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學生關心社會和科技進步、關心地球和生存環境,獲得直接感受和問題解決的經驗;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組織紀律性;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認識社會、探究社會問題的基本能力,形成綜合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養成良好的勞動觀念,形成一般勞動技能;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協作能力、組織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和勤于實踐、勇于探索、精誠合作的精神,不斷提升學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識和能力,完善學生人格,最終指向于學習者個性健全發展。
德育實踐教育心得體會 篇2
如何在教育教學一線深刻領會與落實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精神,成了當前我們學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全體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去進一步學習、領悟、踐行。為推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量,為教育的發展、國民素質的提高、人民生活富裕多發一份光多發一份熱。學習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精神,必須從學校的發展做起,從自己做起,只有無愧于職責,無愧于使命,才無愧于黨和人民,無愧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的要求。
作為黨員教師,要做到“三個堅持”:一是緊扣教育發展,堅持與群眾合轍,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二是多干平凡實事,堅持與群眾合意,為了一切孩子。三是樹立平民意識,堅持與群眾合群,把黨的先進性落實到自己的每一個行動中。
書記對黨員提出要懂得照鏡子是富含哲理的,古人照 “鏡”修身,往往是個人的潔身自好。今天我們教師照鏡子,則是為了飾面和修心、使教師做到內秀與外修的合一、使教師找到自己工作上的缺點、更可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作為教師黨員的我,對自己更應有正確的定位。教師首先是教己,然后才是教人。如何在學生的心靈之中撒播下理想、信念的種子,給予學生鼓勵、幫助,使他們充滿自信、力量,為他們以后的人生之路導航,這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根本點。
作為黨員教師應該擁有慈母般的愛心,做一名盡心盡責的護花使者。盡一切可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無條件地愛每一個學生,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親疏,不以成績好壞分優劣,對不同學生以不同的鼓勵,只有師愛才能凝聚學生的心,使其“親其師,信其道”。只有熱愛,才能噴涌出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和事業心,才能使教師成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德育實踐教育心得體會 篇3
近日來,我校開展了責任主題教育活動,并組織學習了《責任比能力更重要》一書,我在學習中失去了提升,在提升中品味著快樂。
所謂責任,就是職責與任務,是分內應該做的事情,是做好應該做好的工作,承擔應該承擔的任務,完成應該完成的使命。責任自身就是一種能力。那,何謂能力?能力是人依托自我的智力和知識、技能等去意識和改造世界所體現出來的能量,能力總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動相聯系在一同的。能力,永遠都由責任來承載。能力體如今細節中,細節表現責任,責任決定成敗。
責任因人而異,因職而異。丈夫的責任在于對妻子的呵護與家庭責任的承擔,妻子的責任基于對丈夫的照料和家庭的打理;父母的責任體如今對子女的關懷、養育,使他們瘦弱成長、成才,子女的責任是對雙親的關懷照顧與贍養;先生的責任是學習,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領導有領導的責任,員工有員工的責任,責任有輕有重,有大有小。是責任產生了人類文化,是責任促進了社會的提高。
對于咱們教育工作者來說,責任與能力,前者是一種內驅力,后者是一種外顯力。責任使咱們愛崗,堅守三尺講臺,守衛心靈的那份凈土,呵護教育的神圣;責任讓咱們敬業,傳承人類文化,甘做燃燒的紅燭,忠心于神圣的教育。能力的強弱關乎教育的強盛。責任,是教育的基礎,能力,是教育的保障。缺少基礎,就談不上保障,沒有保障,基礎也不牢。
責任比能力重要。曾記得以前看過的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某公司因效益不好要進行裁員,公司決定按學歷高低和能力強弱來進行裁員,有一個員工既沒有高的學歷,也沒有較強的能力,被歸為裁去的那部分員工行列,臨近解聘的最后一天,遭裁去的那部分工都唉聲嘆息,無意工作,只要這個員工仍不聲不響地認真地在做本人的工作。總經理發現后就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說這是他的職責,結果這位員工最終被公司保留上去了。這個故事通知你一個簡單的道理:你有能力不一定勝任工作,由于缺少責任心;擔任任卻會讓人創造奇跡,即便你能力平平。責任能使人把平凡的事情做得非常出色,能使人在日常工作中發現成績,處理成績,彌補能力,提升能力,那是擔任任者對責任的理解。“一樹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所有本來都是由細節造成的,如果所有歸于有序,決定成敗的必將是微若沙礫的細節,細節的競爭才是最終和最高的競爭層面。因此,咱們要擔負起本人的責任。
成功始于責任,責任創造奇跡。責任是人優良素養的表現,有素養就有責任感。責任感的缺失比能力無余后果更重大。一句能成就先生的將來,也可以毀滅學子的前途,那是教育者對責任的感悟。責任重在落實與執行,三流的計整齊流的執行,強于一流的計劃三流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