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父母教育心得體會(通用3篇)
一年級父母教育心得體會 篇1
欣怡上完小學一個學期,老師讓家長總結一下育兒心得,我讀著自己的日志,回憶著一些關鍵的時間,不禁想起了小時候的故事:小馬過河,這一個學期也不像有些人說的是最辛苦的,也不像有些人說的很輕松。在這半年里,我們和欣怡摸著石頭過河,一直在尋找適合孩子的最好的學習和生活的方式。
一、千萬別把學習當成任務
我們很幸運,我們也很無奈,因為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是人類前所未有的年代,一不小心我們就會在這個信息海洋中迷失自己,甚至讓孩子也失去方向。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孩子說:我也不知道我以后要干嗎!家長也會說: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樣的迷惑越來越低齡化,因為這個浮躁的年代讓我們家長在所謂的素質教育和知識教育中搖擺,“學習唯一論”和“學習無用論”經常會影響著我們的判斷。
在我看來現在的“學習”更多的是一種形式和能力,而不是內容,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習唯一論和無用論都是片面的,我對小學的看法是:學習是一種生活,一種成長,一種讓他們認識世界的過程,而不是任務!
由于我們家親戚基本上都在國外,因此我受到國外的教育理念的影響比較大,那就是“從小不玩好,長大學不好”,在他們眼中,中國的孩子真的很會學習,但是他們真的不會生活!當然我不能完全照搬這個觀點,畢竟這是在中國,誰也說不好將來會如何,所以作為家長不可能在教育方面做任何的賭注,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吸收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且要針對家庭的環境和孩子的具體情況實施。因此我在這半年里大約1-2個月會總結一下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現在回頭看看寫的總結日志,我發現出現最多的幾個概念:“學習為先,因材施教,為己讀書;順其自然,慢慢學習,學以致用;換位思考,信任理解,平等交流”。
二、學習為先,因材施教,為己讀書
我們有時候同樣迷茫,迷茫的時候出路就是多學習,多借鑒,現在到新華書店會發現有太多的關于素質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書,都是很多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比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反復的看其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比如針對小學時期的“做作業陪還是不陪”的問題,為什么“不考100分”,什么是“不管是最好的管”等。還有《1-2年級,塑造孩子一生的關鍵》一書, 這兩本書我是在孩子上一年級之前就很認真地閱讀過,而且在第一學期真的很派上用場。在這個寒假我還買了《樂在小學》、《陪女兒說說話》、《怎么教孩子才肯主動學》,正準備看,這些書中的學習我想并不僅局限在學習知識上,而更多的是如何培養學習的能力。
除了書本,我關注相關的微博和博客,也經常和其他家長進行交流,因為書本上的畢竟和我們所處的環境差異很大,而身邊的家長,甚至是我學校的大學生,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更重要的是針對孩子的特點,我的女兒是一個在外不太愛表現自己,而內心是比較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我在很多時候都是要征求她的意見,讓她自己做決定,“但是必須要對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這是我和她爸爸說的最多的話。
讀懂孩子是家長最需要學習的,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是我們最需要培養孩子的一項能力。因此我也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分析孩子的內心活動,采取積極的對策。比如有一次孩子因為數學口算未能得到星星而埋怨我沒有給她檢查,非常生氣發脾氣還哭了,我一開始也有點不知所措,是否應該馬上承認自己的失誤以導致孩子心理受到傷害,后來我還是讓速度慢下來,先分析一下孩子的狀況再進行交流。從這個事情上可以看出孩子其實還是很好強,雖然她平時在外面表現并不突出,但是在她的內心深處還是很希望得到別人的贊賞和認可,并不是無所謂的,而有時候不愛表現是不自信在作怪。
于是我和孩子坐下來仔細分析了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哪些地方應該是由誰來負責,而不都是歸咎于一個人,而我也對孩子的上進心作了很好的表揚,同時也指出她對媽媽大吼大叫的不禮貌行為。很多時候家長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學會分析和有耐心,最終達到的目的就是告訴孩子讀書為了自己,任何情況應該先想想自己是否做好了,再去考慮是否需要家長的幫助!
三、順其自然,慢慢學習,學以致用
我一直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熱愛學習的,因為人類的發展就是學習的過程,所以我覺得我們不能把學習只是看成是學校的知識學習,而更多的是學習如何做人,學習培養自己的興趣,最終學習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為自己和家人,進而為社會做貢獻。胡老師讓孩子們學習的“弟子規”我非常的贊同,這是孩子必須要學習的第一堂課,因此我自己和孩子一起學習弟子規,一起理解里面的意思,只有學好做人,才能學好知識。現在每天我們吃晚飯,遲遲都會自己把碗拿到洗碗槽,然后和大家說聲:我吃好了,你們慢慢吃!
一年級父母教育心得體會 篇2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的愿望,作為父母,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秀,誰都渴望孩子成為自己的驕傲。 作為父母首先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快樂的童年,培養健康快樂的對自己終身受益的人格.。下面幾點是我個人的幾點心得:
1.父母更要為孩子營造一個祥和的生活環境,父母的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父母一定好好尊重善待自己的父母,讓他學會孝敬長輩,長大以后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的愛心和善良需要家庭和社會的滋養。
2.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最好也靜下心來看看報紙,不要在房間弄出聲音影響孩子的注意力,看電視打牌更是不行,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氛圍。
3.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成績跟不上,不要一味的批評,要客觀地幫孩子查找原因.但大多數原因都是這一階段孩子學習不認真,態度沒有端正造成的.平時從孩子作業上的字是否端正,清晰,錯別字是否多,口算題錯誤率是否高等都可以反映孩子這一階段的學習態度.要讓孩子知道,做任何事寧愿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得最好,不能允許對自己的一點粗心大意輕描淡寫,平時對自己錯一點無所謂,考試就會錯兩點,三點,更多.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會對孩子一生受益.
4.我們教育孩子不僅要教給孩子多少知識,也要教會孩子做人做事的方法。播下善良的種子,收獲善良的果實。一個好孩子的身后一定有好的父母,因為父母給予了他深厚的愛。
教育孩子沒有固定的模式,對于一百個孩子可能要用一百種教育的方法,家長在教育孩子上的責任之重,三言兩語是無法說清的,希望能跟老師和家長們多多探討交流。
一年級父母教育心得體會 篇3
初一是整個中學時代的起始階段,也是由小學教育到中學教育的過渡時期。學生感到既好奇又迷茫,很多家長也為孩子能否適應這儀特殊時期的教育而有些擔憂。如何幫助初一學生渡過這一教育時期,順利進入中學階段,這里就個人工作經驗談幾點看法:
一、正確認識自己,樹立自信心
一個人只有能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教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己,樹立自信心。這是跨入中學的必修課,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1、抓住入學教育的契機,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優缺點。自個兒的愛好是什么?最擅長做什么?談談對將來的打算,確定人生奮斗的目標。充分抓住學生對新環境的好奇,對新學校的熱情,對新事物的美好期待,找到自信,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開始自己的中學生活。教師也趁此機會深入實際了解學生,為以后展開教育教學工作,因材施教做好準備工作。
2、開展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為他們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華,在活動中認識自己,感受成功,找到自信。老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獨特之處,放手培養,從而在活動中獲得發展。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從自己的身上而不僅僅是從別人的贊賞中獲得自信。
二、明確規章,養成習慣
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這個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習慣比喻為一根繩索,每次行為的重復,就相當于又為它纏上了一股繩索。很顯然,每天纏,不斷纏,纜繩會越來越粗,終于有一天,會粗到牢不可破。從這個意義上講,壞習慣如果開了頭,每做一次,纜繩就粗了一些,以后要去掉就困難了。而好習慣一旦養成,也便會終身受益。所以學生一進入中學,就要求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學習規章,明確方向。可以通過學習《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十不準》《學校恔規》等,讓學生明確自己該怎么做,平時要按照這些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并嚴格要求,可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制定出班規,實行量化考核,建立學生個人擋案。堅持每周進行總結。并和家長隨時保持聯系,了解校外學生的表現,對他們一開始就要提出嚴格的要求。
2、注重養成,培養習慣。教師在這方面要講究耐心、細致,比如學習習慣的培養,要教給具體的一些方法,怎樣預習、復習,上課怎樣聽講、作業的完成等等,并且要監督督促到位、發現問題及時指出、糾正。有利于縮短習慣養成的周期,可適當建立一些激勵機制,讓學生時時處處感受進步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同時教師也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一開始就為學生指明方向,養成習慣這一環節顯得尤其重要。
三、創設優良班級,增強凝聚力
良好的班集體能幫助初一學生很快的適應初中生活,為學習、成長提供健康、向上的氛圍,可以讓優生更優秀,差生更努力,是由班體集每一個學生建立起來的成長家園。
1、成立班委會。班委成員在確定以前,要先明確各成員的職責,再采取自我推薦,同學選舉等方式確定,并要求班委成員要各施其責,一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作好表率、另一方面還要當好老師的助手,為共同創造良好的班集體努力。
2、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老師要做到放手讓班干部去展開工作,不要包辦代替;隨時觀察班干部的表現,有針對性的幫助他們,教給他們工作方法;對班干部既要熱情鼓勵,又要嚴格要求,幫助他們樹立自己的威信。針對班級中出現的問題,指導班委有計劃地開展班會活動。有利于實現教育目標,有利于全面發展,符合青少年特點,能夠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四、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對他們將來是否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應貫穿教育教學始終。
1、初一學生已開始步入青春期,身體發育處于人生第二高峰期。老師和家長應多了解他們,多關心他們。和他們交朋友,讓他們隨時保持健康的情緒。學會及時調整心態,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習上,正確對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敢于面對失敗和挫折,學會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爭取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
2、老師對學生犯的錯誤要正確的對待。“找到了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往往也就是他們的轉折點”、“孩子的成長需要欣賞”、“孩子所犯的錯誤都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可愛的錯誤”、“成功是孩子進步的階梯”——這幾句話要成為教師的教育格言。作為教師要敢于和善于運用贊揚的方法,既要贊揚學生的優點,又要“贊揚”學生可愛的缺點,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心理氛圍
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人,過去,大家總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學生。總以為老師這樣說了,學生就應該這樣做好,不能容忍學生出現缺點、錯誤和問題。人們片面地認為嚴師出高徒,把批評、懲罰當作與引導、鼓勵同等重要的方法加以運用,導致強制教育方式的盛行,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當我們從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角度出發,認識到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人,而不是一個成熟的人,學生在認識世界、探索生活、學習做人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這樣那些樣的缺點、錯誤和問題時,就會發現,這正是學生積極成長的個性特征的生動體現。因此,學生身上的缺點、錯誤和問題,都可以稱作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可愛的缺點、錯誤和問題。”老師學會包容,給他們創造改錯的機會。
初中一年級作為中學時代的起始階段,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影響,只要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做好耐心細致的工作,奉獻一片愛心,學生就一定能很快的適應中學生活,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