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家長心理教育講座心得體會(通用3篇)
幼兒園家長心理教育講座心得體會 篇1
5月14號我有幸參加了由陳曼麗老師主講的有關“學習性區角活動建設專題講座實施計劃”的培訓班,陳老師在講座中運用多種形式,使每位教師在討論、分享中對區角活動有了新的認識,在聽講座的理論學習和觀摩之,我受益匪淺,對學習性區角活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下面我就談談學習后的一些感想和體會。
一、對學習性區角活動有了較好的認識和更好的性質定位
通過學習,我們都清楚的認識到,區角活動是幼兒在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創設的有限環境中,自由選擇以個別或小組的方式自我操作、探索學習,從而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積累修整和表達自己的經驗感受,獲得身體、情感、認知及社會性質等方面發展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區角活動的類型有:一是把活動區視為分組教學場所,一是把活動區視為集體教學的“延伸”,一是把活動區看作集體活動之外為幼兒提供的`一個自由活動環境。學習性區角活動的目標是創設學習性區角,投放材料的依據,也是指導活動,評價結果的依據,是繼續發展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的良好品質,并逐步培養他們滿懷信心地去探究、去協作、去交流的積極愿望與行為。在區角活動的創設中,老師要把握住它的特點使學習性區角活動具有開放性、獨立性、興趣性、發現性、創造性和參與性。幼兒園的學習性區角活動是幼兒的一種有效學習方式,區角活動的設置使幼兒在學習中,主動性得到了發揮,個人的經驗、特點得以體現,也具體落實了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活動區最重要的就是創設能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大膽操作、大膽探索的環境,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趣味性、層次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所以,我們分析了解了區角活動的性質之后,我們每個教師應根據幼兒園的課程設置的實際情況,孩子的發展需要,使我們教師有方向地去操作,使孩子和教師都能更好地發展。
二、對創設學習性區角活動環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創設能關注支持引發幼兒主動探索和交往的活動環境,以滿足幼兒自主活動,自我發展的需要,使環境追隨幼兒的發展,為幼兒的發展服務。幼兒園的學習性區角活動是幼兒的一種有效學習方式,區角活動的設置使幼兒在學習中,主動性得到了發揮,個人的經驗、特點得以體現,也具體落實了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良好的環境使人心情舒暢,能增強學習的興趣。在語言區,我們把安靜的標記張貼在墻上,讓環境暗示孩子在區域內要保持安靜,哪個聲音大了馬上會有人指出,使幼兒逐步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并為幼兒提供了小腳印,以鞋印來控制人數,孩子們看到沒有鞋印放鞋子了就會選擇別的區域玩,解決了人多擁擠的問題,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幼兒的規則意識,還為幼兒提供了柔軟、舒適的墊子,讓幼兒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加強了幼兒學習的持久性。
幼兒園家長心理教育講座心得體會 篇2
我是一名高中生家長,我和廣大家長一樣都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夠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出人頭地。學校這次組織我們家長寫一寫家庭教育的心得體會,能夠相互學習,能讓我們更好地培養和教育孩子。現在,我就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一、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愛,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很多孩子認為家長的付出和愛是理所當然,不存在要感激和回報。沒有對父母的感恩意識,是孩子不聽話的一個重要原因。我認為,很有必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愛,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是很有必要的。
一方面,讓孩子學會理財,養成記錄收支的習慣。前美國首富、美孚石油公司的總裁,洛克菲勒,每個星期給孩子的零花錢只有三十美分,相當于人民幣2.4元。而且他要求他的孩子們每周把自己的每一筆支出都記錄好,下周領零花錢的時候交父親檢查。后來,他的兒女,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而不要依靠億萬富翁的父親。新時代要求我們在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的同時,也應該學會理財。養成記錄收入和支出的習慣,就可以將自己的財富用在“刀刃上”,把自己的生活規劃得井井有條,而不會由于金錢問題而時時捉襟見肘,疲于應付。學會理財,也就是學會規劃人生,會理財將會使你一生受益無窮。一段時間過去后,要讓孩子算算賬,一個學期,一年要用去父母多少錢。
另一個方面也要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嘗試去賺錢,了解金錢來之不易,而且必須通過勞動獲得。這樣有利于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有一顆感恩的心,是家庭教育取得理想效果的有力保證。
二、寬容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嚴是愛,松是害”是中國的一句古話。千百年來,家長教育孩子,老師教育學生,說的最多的也是“嚴格要求”。的確,嚴格要求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能夠使孩子按照成人理想的模式發展,少走彎路,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但是對“嚴格要求”的負面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它使孩子習慣接受,不會批判的思考,個性喪失,創新意識淡薄,甚至有的孩子心靈壓抑,性格孤僻,過早地失去了童真。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嚴格,更應該寬容。嚴格不是苛責,苛求,應該嚴而有度,嚴而有序,嚴而有理,寬容不等于放縱,放任,不等于對孩子的問題視而不見,不等于可以原諒孩子的所有錯誤,寬容更多的是對孩子感情、心靈上的寬容,讓孩子有健康的心態在寬松的環境下接受嚴格的教育。
家長要處理好要求的嚴格與環境的寬松,過程的嚴格與結果的寬容的關系。寬容是對孩子的信任,使孩子有信心,有勇氣,嚴格要求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有利于培養孩子做事嚴格要求自己,善始善終良好習慣。
三、不要“智子疑師”,家長和老師配合,形成合力。
中國有個成語“智子疑鄰”,大意是大雨淋墻,兒子說要小心防盜,鄰人也跑出來如此說。當晚果然失竊,那么主人家看來,兒子是機警的,鄰人是值得懷疑的。做為家長,我們往往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尤其是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或是成長遇到問題時。面對孩子遇到的各種困境,我們的心態容易著急,不能冷靜、理智地和孩子一起分析造成問題或困難的真正原因,特別是當孩子自己不能正確歸因,選擇了推脫逃避的態度時,家長往往下意識的認為問題不是自己孩子造成的,是老師的原因,是環境的原因。不信任的心理正是教育的大忌,這會大大消減老師的教育功效。無論是成績的提升還是不良習慣的矯正,都是在一次次失敗中得到改善和提高,一名高中生要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家長更要認識到這一點。不能客觀認識自己和自己孩子的問題是無從下手解決的。所以家長要巧妙的配合老師,配合學校,形成良性的互動,這樣才能在正確的方向上解決問題。而且家長往往只從自己孩子的角度出發,很少能從班級或者年級角度出發研判一些問題,心急之下使一些原本可以通過溝通,調整解決的問題復雜化,情緒化,非常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教育在于溝通,良性的溝通就會有良性的教育效果,家長和孩子需要溝通,師生需要溝通,家長和老師同樣需要溝通,溝通的前提就是彼此信任,信任的前提是彼此理解。三方的信任可以產生最大的教育合力。試想,如果老師埋怨家長,家長抱怨孩子,孩子抵觸老師,家長又來埋怨老師,那教育便無從談起。教育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因為復雜所以難免會有失誤,家長會有失誤,老師也會有失誤,家長只需面對一個孩子,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孩子,所以我們做家長的一定不能抱怨,至少不能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師,抱怨學校,抱怨社會。應該用積極的心態引導和帶動孩子心態的積極,遇到困難多找主觀原因,少找客觀原因。
四、民主平等的交流,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
進入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顯著的特點是“變”。孩子開始發育了,生理上在變,心理上也有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你要東,他偏要西。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這個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最主要表現是獨立活動的愿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經驗不能正確理解自尊,只是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孩子來看待,他們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萌發對立的情緒。
這個時期的孩子,盡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論據不足;喜歡發表見解,卻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歡懷疑別人,卻又缺乏科學依據。
因此,家長光滿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夠的,家長必須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必須了解“心理斷乳期”的實質。心理斷乳期,實質上是青少年們隨著身心的成長發育,逐漸從
依賴于父母的心理狀態中獨立出來,自己判斷、自己解決所面臨的新的問題的時期,這是一個人的社會化過程,要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系;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這是一個人從幼稚到成熟的轉折時期。
因此,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盡可能支持他們,尤其在他們遇到困難、失敗的時候,和他們平等交流,幫助他們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確處理。另一方面,家長又不能過于遷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為,以防孩子以后總是用反抗的方式來要挾父母,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們的孩子并非無材,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是發現孩子獨特才能的“伯樂”,也應該是孩子成長的策劃大師,發現他們的長處,放大他們的優點,打造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一名別人無法替代的人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在某方面取得的成績,往往會成為他重拾自信,努力奮進的動力。
鐘立威家長
幼兒園家長心理教育講座心得體會 篇3
尊敬的老師,各位家長們:
大家下午好!我是媽媽,非常高興和大家分享我的教育心得。
是零基礎入學,沒上過學前班,剛入學時數學計算都是掰著手指頭算出來的,識字不到50個,所以上學后存在很多問題:她沒有任何學習習慣,和老師們交流時得知上課注意力特別不集中,很多時候跪在凳子上聽課,而且聽著聽著眼睛就望向窗外了。語文聽寫幾乎是六七十分,而且字也寫得很難認識,國字框她是畫圈圈,左右結構的字她是先寫右邊再寫左邊,上下結構的字她是先寫下面再寫上面。
面對這些問題,我和她爸爸特別著急,同時也很心疼,小小年紀就要面對這么多困難,所以我要和大家說的第一個分享是尊重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一、 尊重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我們一般遇到問題,都會多聽聽孩子的想法。針對跪在凳子上聽課,我問她:“寶貝,你為什么要跪在凳子上聽課啊?”她告訴我,她聽課聽著累了。聽到這個回答,第一感覺真的很生氣,但反過來站在她的角度一想,的確,之前在幼兒園從來沒有坐過這么長時間,對于她來說確實是累了。我就鼓勵他:“寶貝,媽媽知道你聽課時間長會累,但是要實現自己的小目標你就需要更堅強,明天你能不能再多堅持一會兒。”她的小目標是爭取在三年級之前考雙百,因為我和她爸爸和她交流時曾用過善意的謊言,我們是三年級的時候才考的雙百,她現在語文課本的第一頁上自己還寫著“雙百,加油!”的鼓勵語。就這樣每天鼓勵她比前一天多堅持一會兒,而且還告訴她從老師那兒得知她跪在凳子上聽課的次數少了,老師表揚她了。過了兩個月,這個毛病幾乎沒了。
還有一個方法我們也會經常用————少給她下命令,多出選擇題。比如她正在看電視,我又希望她不要看了,我就會問她,你是希望媽媽現在關電視,還是再看10分鐘你自己關。她一般會選擇后者,這也能讓孩子看到家長對她的尊重,同時她也會更尊重家長,家長說的話就更有分量了。
給孩子關愛的形式非常多,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一個家庭里父母每天都會給女兒讀書,女兒長大后特別的感謝父母,她覺得因為有了父母閱讀的陪伴,讓她的生命中時刻充滿著愛,內心特別的強大。通過這件事,我們便決定每天堅持給讀一讀書,無論是課本還是繪本,讓她知道爸爸媽媽真的很愛她!
二、適當示弱,共同學習,適時放手
針對學習,我們主要是適當示弱,共同學習,適時放手。前面有和大家提到過,一年級的拼音特別差,其實與我普通話不好也有很大的關系。當時,我就提了個建議,我說:“寶貝,媽媽拼音也不好,我和你一起學拼音吧,你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講,回來好教媽媽。”于是每天我們一起讀書,她給我讀課文,我給她讀故事,互相糾正,更多的時候讓她給我糾正。還有個方法,對她很肯定的讀音,我故意讀錯,她就會指出來,我會肯定地說我是對的,然后我們一起查書或是字典,結果證明她是對的,這樣也大大地提高了她的自信心。
在一年級上學期,我每天都得給她檢查作業,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在一年級下學期,數學開始自己檢查了,因為我告訴她,數學題我知道方法,但是答案我總是出錯,并且好幾次我們口算比賽時,我故意出錯得分很低;還有幾次讓我校對數學大冊,錯的我故意沒告訴她,這些越讓她覺得題難了,媽媽不會校對了。從此以后,數學都是自己校對,剛開始每天看看她的作業,錯題會換個方式提醒他,比如:寶貝,這個題怎么是這樣子的,我有點不懂,你幫我講講吧。每次一講,她就知道自己錯了。現在基本不用偷偷給她檢查了,她已經建立了這方面的責任心。每周都會看她做的題,做好的表揚一下她,做錯的出相應的題再讓她做一做。語文是二年級上學期開始放手的,幾乎也是用同樣的辦法。下一步我們準備讓她把錯題重視起來。期中考試后,我告訴她雖然進步了,但是老師對她單獨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防退步:每個錯題都要用錯題本認真記下來,然后自己出兩個類似的題鞏固一下。她信心很大,欣然接受。當然錯題本確實是老師期中考試后很重視的一個方面,我只是換了一個方式告訴她。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應該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還有針對孩子經常出錯的題,我們會經常和她討論,總結方法。針對這段時間選擇題和判斷題經常出錯的現象,經過討論,我們總結了個方法:做選擇題時,把答案捂住,直接得出答案后再選ABCD;做判斷題時,把題分成兩部分,看前部分的結果與后部分的結果是否一致,一致就是對的。因為錯得多了,我們發現選擇題的選項對她干擾很大,不能用選擇題最常用的排出法做,判斷題也是不能太直觀去看。孩子畢竟沒有我們有經驗,大人也需要在方法上多指導一下他們,讓他們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試著去找方法,往往就會事半功倍!
還有一點,我覺得特別重要,把“老師的話當真理”重視起來!首先,老師肯定是會全心全意為整個班集體、每個孩子們著想的,他們比我們更有經驗,老師不能說完全是對的,但肯定讓我們少走彎路。“班班有讀”讓我深有感觸,識字量很少,書上我得給她注音幾乎達90%,每天讀得也很慢,讓我感覺每天的“班班有讀”都是一種煎熬,對于她估計也是,但我們相信陳老師,覺得這是她大家提供的學習捷徑。每天我們都會認真閱讀,第二天和她一起看陳老師寫的“美篇”,一起找她的影子。甚至下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她識字不多、普通話不好、聲音不大、個性膽怯的狀態下,商量后決定報一次小主持人。那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我們排練了不小于20次。自那以后,每次小主持人報名,我都會在她的允許下第一個報上。“班班有讀”的過程真的很艱辛,但走下來后,發現收獲很大,現在讀書不用我陪著教讀音,當小主持人時幾乎是自信地脫口而出。家長積極地跟隨老師的步伐,孩子也會積極地配合老師,也會有更大的進步。同時,家長也要多在孩子面前表達對老師的信任,這樣也能增加孩子對老師的信任,上課更會認真聽講了。經常陳老師獲得了榮譽,我都會告訴,讓她也為自己的老師自豪,這樣她就會更信任老師了。
三、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每天她在寫作業,我也在一旁學習看書。由于英語發音不太標準,最近一直在學英語,需要每天打卡,我一直堅持做著,也想通過這件事告訴她,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努力,需要堅持。爸爸在家也是經常地學習,通過學習現在是北理的一名研究生。所以,以身作則,營造濃烈的學習氛圍,讓孩子知道,人生必須努力,少做無意義的事。
關于教育心得,相信每個家長都是一本書,希望我的分享能讓大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