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家庭教育心得體會(精選7篇)
一年級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篇1
怎樣搞好小學生的教育呢?關鍵應該根據小學生的特征“對癥下藥”。小學生象春天的花朵,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純真無瑕,分辯是非能力差,同時有極強的好奇心及接受能力和仿照能力。所以對小學生施教,作為家長絕不能采納簡單、粗暴的方法,應善于引導,想方設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愛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做為家長要放下架子,善于和孩子們交朋友,平時少用命令的口氣,多用商量的語言,比如可以說“來,爸爸跟你一起想看這到底是為什么”,“我們來一起畫畫好不好!”等等。因為孩子膽小,如果家長常常教訓孩子,勢必使孩子產生恐懼感和厭惡感,不敢親近你,同時還往往產生逆反心理,不但不愛聽你的話,就連學校也怕去了。
其次,做為家長,平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言行舉止不能隨便亂來,因為小學生有極強的好奇心和仿照能力,同時分辯是非能力差,在家里,家長們都教育孩子,到學校后要聽老師的話,所以孩子們都認為老師的話永遠是對的,老師做的永遠都是好事,孰不知,老師在孩子們的`心中無形已經樹立了偉大的形象,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成為孩子們仿照學習的榜樣,所以在孩子們面前,家長要像老師一樣,言談舉止要文明得體。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家長在平時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對孩子今后人生道路的成長影響深遠。
再次,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要想方設法善于引導,激發孩子的學習愛好,我們都知道,孩子生性好動、貪玩,正如教育專家所言,只要他們感愛好的事,他才會真正仔細去學,仔細去做,自覺地做。否則,對他們不感趣的事,他們死活都不愿去做,趕鴨子上架在孩子們身上行不通。只有善于引導孩子,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愛好,才能讓孩子們學得更多,平時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識,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有趣的游戲等,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愛好。
另外,作為一名家長,我覺得要有極大的忍耐力和足夠的耐心對待孩子。切莫把工作生活當中遭遇到的煩惱向孩子傾訴,甚至把孩子當成發泄桶,人們常說“六月的天氣,孩子的臉”說明孩子們的表情變化無常,常常說變就變,一會兒笑哈哈,一會兒又哭又鬧,剛剛還是很乘很聽話的,一下子就淘氣起來,說什么也不聽了。經常讓家長無名火生,恨不能伸手就給兩巴掌。當然,這時做為家長是不能亂發脾氣的,只能不厭其煩地說服教育,最多也只能溫柔的說一聲“你再這樣,我真的生氣了”,然后還是耐心地引導,說服。
總之,對小學生的家庭教育,要學會用心去與孩子們溝通,即要耐心細致,又要靈活多樣,只要我們都成了孩子的好朋友,還怕教不好他們嗎?
一年級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篇2
20xx年10月19日上午,我作為一名普通小學生的家長有幸在勝利第十一中的論語廳聆聽了教育專家張厚超教授精彩的家庭教育報告。整場報告會講解生動具體、見解獨到、分析精辟,使與會的家長們感慨多多,也有很大的觸動。這次聽課太值得了,我懂得了:培養孩子是要有毅力,有方法的,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看待。應該給孩子以智慧的愛,深沉的愛……俗話說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其中舉足輕重的作用。一直以來我對孩子的教育感到非常的力不從心,為什么他更愿意聽老師的話,而不愿聽家長的意見……
一、好父母是學出來的。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自我學習提高的結果。
二、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家是孩子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家庭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絕不能經常在孩子面前拌舌頭吵嘴,那樣會使孩子產生恐懼、自卑甚至厭惡的心理。不僅會疏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在同伴之間還可能會出現偏激行為現象。給孩子一個安全、舒適、溫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和睦相處。
三、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優秀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制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者。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罵孩子之前罵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改變自己。
一年級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篇3
我們家自從上一年級以來,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幫助下,漸漸地養成了一些較好的學習習慣,很快地適應了學校的生活。讀完<<小學生家長讀本>>,總結孩子在開學后這兩個月的學習生活情況,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造就了孩子良好學習習慣,而一個人擁有一個好的習慣,它將使人終身受益。
一、家庭教育首先要從自我教育開始。
父母喜歡看書,忘情工作,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同時給她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待孩子的學習,不能光說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好。現在孩子接觸信息的途徑很多,信息量也很大,有時她們提的問題,難免把大人難住。大人不學習是不行的,所以我們經常會買書、看書。當你看書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也會在旁邊看書。
有時帶孩子出去運動出去玩,常常會遇到一些常識性的問題,無論是孩子提問還是你問孩子,都要認真對待她所不了解的東西,盡可能回答的完美些,這樣既娛樂了又滿足孩子的求知欲,一舉兩得。我們要求孩子干事情要認真。孩子做完作業,我們會給她檢查一遍,發現她字寫得潦草或出現錯誤,會要求她擦了重寫。有時候,她很不愿意,但不能心軟,得讓她記住,如果第一次做不好,要負出更多的努力。要求她干所有事情都一定要認真,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不能過分寵愛,事事包攬,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現在家長都知道對孩子不能過分寵愛,不能為滿足孩子的要求,要什么就給什么。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在行為上難以約束自己,最終導致自控能力差,沒有上進心,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在家很喜歡聽故事、看書。自從在學校學會了拼音后,我們就給她買了大字的帶拼音的故事書、謎語書讓她自己看自己讀。以前我們總是擔心她拼的很困難無法獨自看懂內容,只要她不想拼就馬上拿起書講給她聽。后來在一次與老師交談中我們懂得了要讓她自已去拼讀,這樣可以提高她的拼讀能力同時還可以加大她的識字能力。
回到家后,我們就不再總是我們讀她來聽,而是要求她來讀我們聽。剛開始的時候她拼的很辛苦,很怕難,剛拼一下就不想拼了甚至連看書的興趣都沒了。我和他爸爸總會留一個人一直陪在她身邊,遇到有困難的、拼不出來的地方就一個個的拼給她聽,難點的地方拼出來一個我們就及時的給她表揚與鼓勵,給她增加信心。就這樣慢慢地她喜歡自己來拼讀,遇到有難度的時候更想表現一下,得到我們的表揚,還跟我們說:“爸爸媽媽沒關系的,不用擔心,再難的我也能拼的出來,我不怕難!”看著她一點點的進步,看著她學會了自己克服困難,我從心底里為她感到高興與自豪。
喜歡買毛絨玩具、買書,雖然家里已經有很多玩具和書了,但只要她看到特別喜歡的,我就會給她提一些要求,只要她達到了我提的要求,我就會給她買回來,這樣可以激勵她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改掉一些壞習慣。書包我要求她自己整理,她睡覺以后,我會檢查一下,看是否整齊?學習用品是否齊全?如果沒帶,我會給她放進去,但事后我會提醒她要多多注意,做事要細心。隨著孩子的長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們也都會讓她去做。有時也讓她幫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們想讓她明白不但要讀好書,而且要學會生活和關愛每一個人。
三、期望值不過高,但仍要嚴格要求,發揚優點,改正缺點。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我們同樣也有這種心理。我們不會要求她考試成績一定要達到一百分或怎么樣一個水平,也不會給她增加多大學習壓力,但要求她做事一定要用心盡力,只要盡力了爸媽是不會責備她的。在平時我們要求孩子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完成家庭作業,盡量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的習慣。如果這點做的不好,我們下班后就會嚴厲的批評她。
過去做什么事都不緊不慢、磨磨蹭蹭。起床、吃飯、做作業都要反復地叫,花去不少時間。為了提高她的做事效率,我們一般會讓她自己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按時或提前完成并做好了,我們也會給予一定表揚和獎勵。通過這樣的鍛煉,她的做事效率有所提高,同時也懂得自己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時間,盡快努力去做好每件事,事事有勇爭第一的精神。現在,已基本上能在時間上對自己的學習和其他方面做出比較準確的安排,而且可以有時間用于安排學習以外的其他活動。學習已經不成為一項沉重的負擔,而是快樂的,只要早完成學習任務,就可以有時間隨便干些自己喜歡的事。
我們知道在家還好,在學校就膽子很小,怕老師,不善于與小朋友交往。上課老師提問的時候,也很少舉手回答問題,即使偶爾回答老師的提問,聲音也很小很小。我們在家常常鼓勵她要多多舉手回答課堂問題,哪怕老師總是沒有叫你也沒關系的,只要舉手就表示你已經學會老師講的內容了;如果老師叫了,你就大聲說出來,哪怕錯了也沒關系,老師會告訴你正確答案的。
這樣你會記得比別人更加牢些,以后就不會再錯了。還鼓勵她下課后要多和同學一起玩,多交幾個好朋友。有時間的話我們會常常向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對孩子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我們都表現出極大的興奮,并且配合老師不斷地給孩子以鼓勵和信心。對說錯了的話,我們一般都不予指責,始終鼓勵孩子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在家里,營造一個和諧而民主的家庭氛圍,真正把孩子看成家里的一員,給孩子較大的自由度和一個民主的環境。利用一切機會鼓勵孩子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想法。學校的教育,尤其是老師的鼓勵與培養,給孩子增添了信心。現在,我們已漸漸發現在這個方面有所進步了,她敢于向我們提問,也敢于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在閑暇時間還會與我們聊一些有關學校的、有趣的事情。
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只要我們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我們相信自己也能夠發揚優點改掉缺點,發出自己最耀眼的光芒。
一年級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篇4
每一個家庭里的孩子都寄托著太多長輩的厚望,從家庭的角度來說這一下子也感覺給了孩子更多的關心和壓力。作為一個活潑的孩子來說,貪玩好動好奇是天性,這也是最純真的童年特質,但作為一個人來說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需各自的自由活動空間,無論哪一個父母都無法代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最終的一切都需要靠孩子自己去努力完成。所以我認為培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最重要,在以后學習和生活中真正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在其中父母長輩做好適當的輔助和引導就可以了。
在一天孩子放學回家說“爸爸、媽媽,我今天考試得了97分、100分”,我們夫妻倆都很高興,作為獎勵同意給她買一個冰糖葫蘆。小孩也高興,同時要求她回家做作業時要認真,她也點頭并回答說好的。可真回家做作業時,總還是東摸西摸,不專心,開始父母怎么說都不行,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監督,雖然孩子還是會有些動作,但在大人一瞪眼時還是會規矩很多。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少從大人的角度去考慮孩子身上的學習和生活問題,讓孩子慢慢形成習慣和潛意識。
學習之余的個人生活也很重要,學習和生活是不可分離的,剛開始上學的頭幾天,我們都得經常督促孩子在做好作業后早點上床睡覺,并說了明天要早起上學的原因。現在只要說聲睡覺時間到了,她就自覺地停下手里一切活動去準備睡覺。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港灣,就算是受到父母嚴厲的批評了,過后孩子還是親切的叫著爸媽。適當批評是必要的,如果不是大錯誤盡量別太嚴厲了,會壓制了孩子的天性,要盡量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她有一個快樂而又充實的童年。
這個年齡的小孩在很多方面沒有太多的概念,學習和生活上更是如此,本身就需要在父母、老師的正確引導下慢慢養成,循序漸進地去完成人生的課堂。
一年級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篇5
說到陪孩子讀書,又要有很多一年級家長出來反對了,很多人認為讀書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們小時候也沒有要誰來陪才讀書,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毛病,而且這個毛病會越慣越大,最后發展到沒有家長陪孩子就不寫作業的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有的家長不陪,一天都不陪!
其實我看不然,孩子剛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很多事情都不太懂,比如填空是什么意思?劃線怎么劃?都要家長的幫助,還有現在一個6、7歲的孩子并不太愿意一個人坐在房間里做作業,家長不在,就會這里看看、那里摸摸,玩玩橡皮削削鉛筆,反正就是不做作業,邊做邊玩不專心的壞習慣也就此養成;如果有家長在旁邊陪著,孩子有了約束力就好多了,就可以安心的做作業,家長也可以在旁邊做一些必要的輔導,比如劃線應該用直尺,用橡皮時不要把其他好的字也擦掉了等等,久而久之,不僅孩子掌握了正確使用文具、做作業的一些必要的知識,做作業時專業致志的好習慣也養成了,再大一些,習慣成自然,自己也就有約束力了,我家星現在就說:“嗯,星真是個好人,可以自己管得住自己!”
人們都說小學一、二年級時看不出孩子間的差異,到了三年級,問題就突顯了,哪個是那發亮的金子這時候就顯示出來了,其實,這時除了智力方面的些許差異,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習慣的差異,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所以,在一、二年級這個培養習慣的關鍵時候你陪孩子一段,后面的十幾年根本就不用你太操心了,這也是我訪問了好幾個名牌大學學生的家長時她們說得很重要的一個關鍵。當然,在陪的過程中,家長不要干預太多,讓孩子養成獨立(善于)思考、獨立收拾書包、書桌等好習慣,否則,一切都白費。如果你覺得干坐著很浪費時間,就在孩子邊上看看書吧,這樣也可以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一年級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篇6
小朋友從幼兒園來到小學,是一個轉變,在幼兒園的時候,以玩為主,上了小學,就是以學習為主,作為一年級小朋友的家長,也需要和小朋友一齊轉變,需要加倍的耐心。
我也是小學一年級的家長,在這之前,很多朋友都說,孩子上小學后,家長要操的心要比幼兒園多得多。的確,我也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不管是生活上的,還是學習上的,都會因此而改變,所花的時間也更多。
因此,在她將要上小學的時候,我就不斷地向她灌輸小學生是如何光榮,如何有趣,如何長大的,是一個很聰明,很有才能的人。可能也因為這樣,我的孩子很快就適應了上小學的`生活作息。再加上學校老師的和藹可親,到目前為主,她每天上學都是高高興興的。
在市面上有很多育兒書籍,我也看了不少,專家門都有各式各樣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說要讓孩子自由學習,有的說要讓孩子放松,有的說要讓孩子玩夠了,就會用功學習了。然而,我卻認為要根據不同孩子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說,自從孩子出生以來,就是我與孩子之間的摩合,不但要讓孩子聽話,而且要讓孩子真心地聽話,要讓孩子學會學習,還要讓孩子學會做人。每當孩子不聽話,刁蠻任性的時候,就是我和她斗智斗勇的時候了。我認為在適當地時候放任一下是可以的,但原則上的事情絕不能放松。
我和我先生每天都很晚才下班,家里沒人可以帶她。所以放學后,她都要待在托管中心。女兒回家的時候,基本上已經完成作業了。我的任務是檢查功課就行了。
在一次家長會上,與幾個平時和女兒比較要好的同學家長談起,她們都覺得孩子粗心大意,功課做得慢,在家輔導比較吃力。我非常明白他們的心情。很多家長會問:“去托管是不是真的好呢?”答案是否定的。每天我檢查作業的時候,總會發現托管的老師沒有認真地對作業進行檢查,時不時會出現檢不出錯誤的情況。所以我會更加留意,特別是一些在作業本上有擦過改過痕跡的地方和一些有難度的題目,我總會問女兒是不是真懂了。
然后,我會出一道相似的題目讓她做,如果她會做,那證明她真懂了,如果不會做,那就是說那個答案只是純粹抄下來的。當然,我不是否定托管中心的老師,說實話,在托管中心的老師水平也不過如此,再加上七八個小孩子一齊,而且不是來自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難免會疏忽,所以這個責任還是應該由家長去負責。
每個小朋友出錯,基本上都是因為粗心大意而造成的,女兒也不例外,她經常都會把不經檢查的作業或習題扔給我,我會發現很多不應該錯的地方。
于是,我發現一個好方法:每次發現她是屬于粗心大意的錯題時,我會讓她自己拿一本小冊子抄一遍,錯得越多抄得越多。這種既是一種懲罰也是一種鍛煉的手段。有些題目比較長,字也多,她要花的時間也不少。所以發展到后來,她為了不用抄這些題目,自覺地認真地檢查過之后,才交到我的手里,慢慢地我發現她出錯的機會越來越少,我也變得輕松一了些。這種方法對她來說還是比較湊效的。
另一個方法:這是一個關于數學的方法,我會在她玩其它玩具的時候,問她一些數學加減法,(因為她現在才一年級)讓她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脫口而出,這樣會比較真實地反映出她是否清晰地算對題目。有時,會和她比賽算數的速度。如果可以的話和爸爸一齊比賽,作為父母,有時會故意地算錯,看她是否有信心把錯誤的答案糾正過來。這樣可以讓她有榮譽感,增強她的信心。
一年級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篇7
星期六,一年級舉行了“”家教交流活動,主要講了關于“識字”“親子閱讀”“健康快樂堅強的學習生活”三方面內容。聽了三位優秀的家長講述了自己的育兒故事后,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覺得對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的重視與關愛遠遠不夠。她們每個人的一席話,讓我對家庭教育有了重新的定位,也明白了做為家長應擔負的責任。
白媽媽講的親子閱讀讓我感觸頗深。她講了親子閱讀的三個方面:選書,講故事和從心開始。她說到給孩子講故事不但要左手拿書右手指字,而且要有感情,有技巧。講到閱讀要從心開始的時候,我臉紅了。兒子幾乎每天睡覺前都要我給他讀一個故事,我都是應付差事,自己拿書讓孩子躺在被窩里聽著,不帶任何感情快速的把它讀完,讓孩子趕快睡覺,自己好看電視,玩電腦。聽完白媽媽分享的故事,才覺得自己以前做的太差了。如果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自己不能投入地享受這個親子時光的話,孩子對故事功能的領受,就會大打折扣了!她還推薦了給孩子講故事的幾種技巧,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運用正確的方法和技巧不但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還能促進親子交流。好的故事還能幫助孩子明辨是非,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品德。
總之,對孩子的教育,家長應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她們需要我們家長的引導,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注意方法,因材施教,他們一定能茁壯成長。每個家長的育兒故事都是一本說不完的書,讓我們共同努力,互相學習,快樂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