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聽課教育心得體會(通用3篇)
數學課堂聽課教育心得體會 篇1
XX月、XX日我有幸到XX小學參加了“XX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專題研討會XX市小學數學教學研討會”,聆聽了全省四位小學數學教師的展示課,此次聽課收獲很大,受益匪淺,不僅讓我領略到了各位教師的講學風采,也讓我從中發覺到了在課堂教學方面自身的淺薄與不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上好每一節課,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一,教師善于創設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標明確,能為教學服務。
第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源于生活,體現于生活。讓學生感覺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又令學生明白:生活處處用數學。
第三,變抽象為直觀。
每堂課細細的聽下來后,感覺每位授課教師都煞費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細致的準備,所以每堂課都有很閃光的亮點供我們參考、學習、借鑒。當然有比較就會有鑒別,所以我會把其中的精華加以吸取,嘗試運用到以后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來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通過本次學習,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做為一名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利用新課改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它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展示自我的平臺。
總之,平時一定要多學習新課改理念,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授課能力,多聽同任教師的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取得好成績。
數學課堂聽課教育心得體會 篇2
我覺得,對幼兒進行“幼兒園禮儀教育”,不僅是教他們讀過幾句禮儀的話語,更重要的是讓幼兒學會運用禮儀、逐漸養成習慣,所以,禮儀教育應用于幼兒一日生活中,否則光說不練是沒用的。
我是這樣做的:先教幼兒誦念《幼兒園禮儀教育》書中的白話三字經,然后經常結合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實景引導幼兒練習。例如幼兒學過“來園禮儀”的“三字經”后,我在晨間接待時就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如果他未與父母說“再見”,我就用“三字經”的有關句子提醒道“X X小朋友,‘別父母,勿忘掉’呵!”若不是父母送來園的,我就改說:“別家人,勿忘掉。”幼兒上廁時遇到小小班弟弟妹妹在里面,我就引導幼兒復習誦念“如廁禮儀”,于是幼兒就知道“有人在,須等待”了。幼兒要到戶外活動,我就說“人離開,椅收起”(椅子的禮儀);午睡時我說:“不蒙頭,不趴睡,”發現個別幼兒玩席子、被子,我提醒他“小手空”。這些都是午睡禮儀中的語句……如此這般將幼兒誦念過的禮儀三字經與幼兒在園的生活情景結合起來,才能幫助幼兒記憶、理解學過的禮儀內容,了解什么場合用什么禮儀。幼兒經常說、經常練,久而久之才能逐漸養成習慣,才能達到禮儀教育的'目的。
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可以影響你的學習,你的生活,甚至將來的一生都將受用不盡,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我們每播下一個動作,學生將收獲一個習慣;我們播下一個習慣,學生將收獲一個品格,讓我們把文明禮儀放在心上,時時刻刻與文明交談,用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營造出一個文明美好的校園氛圍。
數學課堂聽課教育心得體會 篇3
第一段:“感恩”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突出特點,對于資助學前教育這樣一項具體的教育事業來說,也同樣需要我們心存感恩之心。在我的人生中不乏資助我的經歷,例如父母為了讓我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辛勤工作,學校的獎學金和資助計劃,以及社會公益機構的幫助等等。如今,我已經成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經歷過教育事業中的歡樂和辛酸,明白資助的重要性,所以我自始至終都懷著感恩之心,并且會盡力回饋社會。
第二段: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我經常會跟家長溝通,他們常常提到資助學前教育的困難,表達出對孩子未來的焦慮和不安。孩子們的教育成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呵護,如果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孩子的教育機會就會受到限制,從而影響他們未來的'發展。然而,幸運的是,許多慈善機構和社會愛心人士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幫助貧困家庭孩子獲得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第三段:作為一個受益者,我切身體驗了資助學前教育的重要性。10年前,我來到一所政府支持成立的幼兒園工作,當時,這所幼兒園的文化氛圍和環境條件相對較為簡陋。然而,在政府資金和慈善機構的大力支持下,這所幼兒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學校增設了多個安全、衛生的教室,購進先進的教育器材、玩具和教育材料,同時引入了高素質的教育人才,提高了教師素質,使這所幼兒園實現了重點幼兒園的標準。
第四段:除了來自政府和社會輿論的支持,幼兒園的家長們也是幼兒園發展不可缺少的力量。幼兒園的家長組織“愛,家園,共同體”的社區活動,為幼兒園提供了不少的助力。家長們為幼兒園籌集資金、捐贈教育器材、以及參與幼兒園的各種活動與決策,讓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更加豐富、多元,體現了家、校、社區的緊密聯系。
第五段:總結一下,感恩資助學前教育,正是通過復雜而協調的努力,為孩子們的未來創造了優良的環境。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教育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尤其是學前教育,從源頭上促進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爭取得到更好的教育環境和機會,應當是每位家長和社會所有成員的責任,并且要我們心懷感激,付出回報。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事業才會有良好的發展,我們的孩子們才會擁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