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班教育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學前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1
本學期初(9月24———28日),我有幸參加了滄源縣組織的學前班教師培訓,這次培訓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很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在這次培訓中,我積極參與各種活動,認真完成作業。培訓中我學到了許多知識,真是受益匪淺。下面是我學習后的幾點體會:
一、培訓內容新穎、組織形式多樣
本次培訓包括三大方面內容:幼兒體育器材的開發;幼兒區角活動的探索;幼兒美術活動的教與學。培訓教師帶領我們所有學員圍繞這三大方面展開了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培訓活動。
學習成果:在短暫的六天學習中,通過培訓教師精彩講授及自身積極參與實踐過程中,我學到了許多較實用的東西,在與本鄉鎮學前教師同伴的合作下我們共同參與完成了:利用廢舊物品創設區角(愛心醫院)、面具的制作、教案的設計及活動展示、拓印畫的創作、戲劇創編與表演(班洪、班老抗英斗爭)、集體操表演。
二、學習感悟:
在第一天的“幼兒體育器材的開發”學習中,讓我重新認識了什么是幼兒體育、幼兒體育器材的開發與利用以及玩法的開發。在培訓教師的講解及帶領下、參訓學員的積極配合參與中,我看到了原來幼兒體育可以這樣豐富多彩,也認識到了以往自己在組織體育活動中的不足與缺陷:形式單一、玩法局限、考慮到幼兒安全不敢放手帶領幼兒嘗試各種有利于幼兒發展的活動。
在“區角活動的探索”學習中讓我明白了教師應多站在幼兒的角度去想“如果老師是孩子?”“玩什么東西孩子會是積極的參與者?”帶著這樣的問題去創設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發展的區角,讓幼兒在活動中不斷學習,鍛煉幼兒個性及社會性的發展。
其次,在各鄉鎮利用收集的廢舊物品合作完成的“區角活動的創設”、“面具制作”過程中,讓我看到了幼兒教師的智慧、看到了集體的力量,同時通過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了什么才是幼兒真正喜歡的區教活動;參觀各鄉鎮的展示成果讓我開闊了眼界也拓展了思維,為自己在今后的區教活動創設打下基礎。
通過學習“幼兒美術的教育學”,也讓我清晰了解到幼兒美術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及教師應根據幼兒發展循序漸進地開展年齡適宜的美術活動;在活動中如何指導幼兒進行美術創作;最后通過合作共同完成拓印畫,不僅加深了體會,同時也學到了知識。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最后一天“戲劇創作與表演”,在有限的時間內各鄉鎮的集體合作下,讓我看到了一堂精彩的節目演出,各位學員教師積極參與,扮演了形象、生動的角色,內容新穎多樣,意義深刻。在本鄉鎮的“班老、班洪抗英斗爭”戲劇表演中自己也積極參與盡最大的努力扮演角色,與同伴積極配合。通過表演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肩上責任的重大,要想“給孩子一碗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確實如此,作為幼兒教師應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同時還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及高尚的品格,才能更好地帶領幼兒身心健康、全面和諧發展。
三、今后努力方向:
1、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完全有學習的能力。把機會交給孩子,俯下身子看孩子的生活,平等參與孩子的獲得。把探究的機會交給孩子,孩子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學習的過程,自己也就可以自如開展教學活動。
2、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解放孩子的大腦,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空間”。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讓孩子充分思考,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孩子說。這樣,孩子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3、加強自身的理論知識學習與拓展,扎實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多參與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多于有經驗的教師們學習,完善自我,利用業余時間給自己“充電”,為將來更好的從事教學工作打好基礎。
學前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2
一個學期的工作在緊張而忙碌中結束了,工作雖然有喜有憂,但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望著漸漸成長的孩子們,從他們身上讓我感受到一種自豪感。一個學期以來,我盡心盡責,投入于工作中,在工作中不斷實踐、總結、更新,力求做到。孩子們在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能力,我與孩子們的感情也日益深厚,看到孩子們開心的笑容,我感到了莫大的快樂。下面我總結一下學前這一學期的工作,說是總結不如說是和大家回顧和分享我們學前班這一學前的快樂與學習。
一、常規工作:
從班級的常規情況,進行了適當的調整,讓幼兒自己討論形成各項常規的規則,在班級每天選一名班長,每組一個小組長共同督促幼兒自覺遵守。在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強調各項生活自理能力的指導,請家長共同配合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和安全防護的`教育。特別是對幼兒即將進入小學生活做好準備。
二、教育工作:
學前班即將走進小學學習,幼小銜接工作很重要.所以,我們要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在常規上,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間里逐漸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盡量在活動后喝水、上洗手間。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加強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日常生活中,加強生活能力的培養。如:整理書包,管理自己的物品,按時入睡,準時上幼兒園,注重激勵幼兒發自內心的對事物的專注和興趣,培養幼兒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他們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在思想上,使孩子們意識到自己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要處處樹立好榜樣。在課桌椅的擺放上,也按照小學生的形式。使幼兒從幼兒園畢業后進入小學能迅速、自然、順利地適應小學生活和學習,確保他們的身心都能在新的環境中,得到穩定而又健康的發展。
在教學中,我認真備課,結合幼兒的經驗、能力、興趣、需要調整教學方法,多創設活動情境,而且注意學科整合,讓幼兒獲取知識,掌握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實提高了幼兒自主學習和探索的需要。幼兒在各項活動中總體表現為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等特點。體育活動中,幼兒情緒飽滿,較好的掌握了攀爬、拍打、投跳、平衡等動作技能,學會了幾種跳繩的方法,動作協調且反應靈敏。學前班幼兒求知欲旺盛,知識面在不斷的開闊,吸收新的知識也快。在教育教學中,采用探索在前,講解在后的教學形式,大大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要的是幼兒學會了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能區分各種形體,學會等分,進一步理解整體與部分的包含關系。在我們的指導下,幼兒學會嘗試簡單的科學小實驗如:“磁鐵的特性”、“彈性”、“聲音”等,知道常見的自然科學現象及其與人們的關系,具有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利用“六一”兒童節開展《我愛世博》主題繪畫活動,在幼兒的手工技能進步較大,如:剪、折、畫。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學習、探索環境。兒童最根本的學習途徑是活動,我注意發掘每一個幼兒的潛能,讓幼兒在一個有準備的環境中得到自我發展的自由。我圍繞著每個主題活動,從本園、本班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活動中積極滲透探索性學習的理念,促進幼兒的發展。在每個主題活動中,我都在教室里布置一些與主題活動有關的知識內容圖片或其他環境的創設。讓幼兒在環境中探索、學習,通過與環境、與材料的互動中,提高了幼兒語言的運用能力及探索能力。在成功的體驗中,從而激發了幼兒再學習的興趣。
三、家長工作
一個學期以來,與家長們相處得很愉快,工作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認可。學期中我們還開展了家長會,進行家園交流,請家長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了更好的教育好孩子,互相商討可行的教育方法。平時,利用多種形式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的情況,聽取家長意見和要求,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不斷地改進工作,取得家長的理解,支持與幫助!
學前班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3
光蔭如梭,在這不經意的日子里,牛牛從曾經只會咿咿呀呀的小寶寶變成了如今的“小大人”了,家長育兒心得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的增強,也不在是你眼中曾經的那個寶寶了,她有時也會抓住大人的缺提出意見,或是在心里質疑大人的心里了。
面對這個“小大人”我們要知道,孩子是大人的“復印件”,所以我們平常也要注意什么樣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做父母的可能都喜歡給孩子設計一個雄心壯志的計劃,一但教育偏離了設計的軌道,就會認為孩子“笨”、“沒有出息”,等一系列影響家庭氣氛等不開心的問題也會急馳而來。首先我們做父母的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把自己父母曾經給自己設計的未曾完成"宏偉藍圖"拿過來讓孩子來替你去完成。曾經犯錯改了就不是問題,相同的錯誤重演就是問題了。少年的時光是金色的、自由的、和快樂的,我們要做的只是“引導”和“鼓勵”。
我們認為牛牛只是個平凡的小男孩,我們沒有給他設計任何的遠大理想,我們只是希望他開開心心上學,開開心心生活,健康的成長。所以遇到問題時,我們更多的是要幫助他找出差錯的原因,而不是開口就責罵他,對于因粗心大意的小毛病偶爾提提,不是揪住不放。尊重他自己興趣愛好的學習選擇,但也要監督他對自己的選擇不要隨便更改或后悔,培養他自己獨立決定的意識是不可以沖動和隨意的。要統一家庭的教育思想和規則,由于家庭結構問題,老人都會把孩子當做“寶”來喜歡或討孩子開心。如果祖輩和父母的意見不統一時,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孩子對大人們的洞察力也是很強的,時間一久,在家長的意見不統一時,孩子就會利用家長的意見分歧而“投機取巧”,家庭和睦聯盟,是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紀律感的最好教材。所以我們平常對孩子的教育有意見分歧時,都要采用背靠著孩子的溝通方式,而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前爭執不休。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步增長,孩子開始學會獨立思考,不再盲目服從;平時我們多采用溝通辦法,口氣婉轉,放下架子,蹲下來和孩子講話,減少居高臨下的家長制批評作風。在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認真聆聽她說話,讓她感到父母對她的重視與尊重,這樣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會被樹立起來,她也會在與大人的談話中,認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對孩子的理性思維習慣也有良好的幫助。當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也應該注意一些細節,這樣才能比較迅速的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比如說看電視、玩電腦時間長了,我們采用“提醒制”,告訴她再過幾分鐘該休息了,應該保護好自己的眼睛等等。有一種飽和原則,就是孩子們慣有的厭煩心情。雖然強烈的想擁有目的,也能夠體會把事情做完的樂趣,但是因為課程繁多在內心產生阻力,無法持續主動地去做事,如果把要求的水準降低,課業的份量減少,繼續培養孩子在低潮時的活力,那么他們在低潮過后,又會升起責任心,更主動地去做功課。
在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下,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模式化的過程,甚至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不管孩子對學習有興趣還是沒興趣,都得坐在書桌前把課本一遍又遍地看,這也是一個讓孩子產生倦意的起因.
我們提出四個建議:
1、多給孩子講一些勵志故事或典故。
2、用近期的學習目標來鼓舞孩子。
3、改掉孩子三分鐘熱度的習慣。
4、鼓勵孩子暫時落后是為最后的沖刺保存實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應該注意平時生活中的細節問題,做好榜樣,帶好頭。和孩子一起讀書學習,營造讀書學習的氛圍,偶爾也以向孩子“請教”的方式培養孩子多讀書學習、做一個有知識的人的自豪感。別在孩子面前評判老師和他人,多和其他孩子的家長學習交流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經驗,做一個有愛心、包容心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