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講座心得體會(精選3篇)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講座心得體會 篇1
大學是一個大的集體,我們每天生活在其中,每天總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接觸,而如果而我們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就無法與人正常的相處,無法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網,這將會導致我們覺得生活是孤單的,是無助的,從而產生一種迷茫的時生活狀態,這對我們的大學生活是致命的,畢竟大學生活是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歷,我們也將通過大學慢慢的融入社會,而不完整的大學生活將無法為以后步入社會做好鋪墊,這就導致我們無法對每天的生活充滿激情。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于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我們大學生更應該有一個健康的心態,積極的態度去面對。
為了我們的心理健康,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是必不可少的,這對于增強與維護我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我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
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要想擁有一個完滿的大學生活,心理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也就是說,我們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去面對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情,而至于因為一點小事就悶悶不樂好長時間,也不至于因為一點挫折而自暴自棄,產生各種沮喪悲觀的想法。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并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于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于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于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通過這次的講座,我深刻的看到了健康的心理對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講座心得體會 篇2
20xx年11月12日晚上6:30,作為x學院心理委員的一員,我聽了一場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這個講座是我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的心理委員的第一課。
通過上大學心理健康課程,我了解了許多關于心理方面的問題,也使我更好的認識了自己,懂得了心理健康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然而,不少大學生自己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危機或疾病,不會主動向心理咨詢中心或是專家尋求解決方法。例如一些大學生經常口口聲聲說“郁悶”、“空虛”或是“寂寞”、“無奈”等,這就有可能是產生心理問題的初期癥狀;而失戀、考試不及格、不會做家務、受到同學嘲諷等在平時看來沒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可能成為導致他們情緒崩潰的導火索。但這些小問題、細節平時都不為他們所重視,他們意識不到容易引發的危機,也就不會主動尋求幫助,直至最后問題日積月累、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大學生應該更主動一些,關注自己的心理動態,主動向專家說出自己的所想。
我們應該都知道,如今,心理健康這個話題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身體健康固然很重要,但心理健康也不可缺少。我們要追求的是身心健康,即身體、心理都要健康。心理老師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使我受益匪淺,她給我們定義了心理健康的標準,提出了大學生面臨的成長問題。如何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理財習慣、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交、人際關系及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分析等。讓我們感觸最深的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要適應社會角色,環境的變化。我們應該要很清晰的認識到自己已是成年人,不再是未成年人。既然如此,就要更多一份主動心,責任心,很多問題及事情都要靠我們自己主動去做,去解決。要能盡快的適應一個新的環境,不要總是懷念過去的時光。每到一個新的環境,習慣就好。就像我們剛來到大學,也應該讓自己盡快的適應。否則就會出現許多的心理困擾,從而影響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第二方面: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雖然有句話叫“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但很多時候你還是需要別人的幫助。或是你不可能離開一個群體獨立存在。所以就需要我們建立好人際關系。比如學會傾聽別人或是贊美別人。總之就不要讓自己脫離大眾。其實,我自認為自己在這方面做得不好。雖然自己也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但人際交往方面很狹窄,不敢主動與別人交流等。現在也要深刻的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相信自己以后也會在這方面多加注意。
第三方面:大學生常見的失落、自卑心理。自己覺得自己在這方面表現得很明顯。首先,來到這里也不是自己最初的夢想,因為某些原因,只能選擇到這里來。看著班上的同學進入了自己心儀的學校,自己不免有些許的失落。再者,來到這里,在學習上遇到了許多困難。生活中同學多才多藝。這更添加了我自卑的感。但現在的我,不再自卑,不再失落。老師的教導、師兄、師姐和同學們的關心讓我更加堅定: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一切都會過去。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心理健康利于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征,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征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于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于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
在心理課講座上老師提到心理委員必備的條件。如知識條件、技術條件、咨詢人員的道德禁忌等,讓我們一下子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情感,作為心理委員,自己首先不能對那些不法的行為或錯誤的態度置之不理,如果心理委員都麻木不仁,同學在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這方面就又可能陷入盲區。心理委員責任重大,不能掉以輕心。
我不泄露他們的隱私,我會盡最大的努力做到的,我希望我能成為一個稱職的有責任心的心理委員。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講座心得體會 篇3
前幾天,我讀觀看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專題》這教育專題節目。節目里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拖一天是一天。這篇文章寫的是:有的小朋友在做事或學習的時候,會有“拖一天是一天”這種想法。這種想法的害處很多,他會讓我們養成懶散的壞習慣。而且,我們偷懶的時候不安心,“惡補”的時候太疲憊。最后,會把事情做得一團糟。比如:我有一個小妹妹,一放暑假,她就不想學習。整天不是在家看電視,就是去外面玩。總是想著:“拖一天是一天”,離開學還早著呢!
每年,快開學的時候,他就開始不停的寫作業。這就是“拖一天是一天”這種想法的壞處,暑假既沒玩好,也沒學好。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不能有“拖一天是一天”這種想法。今天,電視上播放了一段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的一段話:讀書啊沒有什么竅門只有認認真真踏踏實實才能把書讀好......我認為,他說得很好。
我們學習,做事堅決不能有“拖一天是一天”的想法,不然,什么也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