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勞動教育研討會心得體會(精選3篇)
中小學勞動教育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1
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實踐隊隊員在實踐前的準備工作。實踐前,實踐隊隊長會分配任務給隊員,隊員需要做的就是盡力做好這份工作。此外,我們需在暑期實踐前設想實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并做好相應的對策。你在實踐前所準備的每一件事都會在實踐過程中看見成效。
但是,即使實踐前的準備在我們自己看來比較完備、充分,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仍會遇到一些突發情況,比如在支教類項目中會出現學生受傷、家校對接不當等情況,這時候我們需要積極調整心態,遇事不能慌亂,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樹立團隊意識。當然,實踐過程中最重要的便是安全問題了,包括自己的人身及財產安全,實踐服務對象的安全問題。因此,實踐隊隊員需時時和團隊保持聯系,隊長也要負責成員的安全問題,并及時匯報學校。
“寶劍鋒從磨礪出”,暑期實踐是一個鍛煉的機會,它雖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輕松,但也沒那么沉重。以支教類活動為例,我們會看到學生因為你的到來而綻放童真的笑臉,同時,我們的師范技能也得到提升,更加了解教學一線情況;我們在團隊中收獲友情,收獲點點滴滴的感動……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初心不忘,牢牢樹立團隊意識,在實踐中付出汗水,在實踐中收獲成長。讓我們一起繼續奮力前行,迎接美好的暑期社會實踐生活吧!
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心得三
我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今天圓滿結束了。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讓我獲益匪淺,感受頗多,這些經驗相信是我人生中一筆珍貴的財富。
我們都俗稱大學為“小社會”,我們作為一名大學生,更作為一名成人,提前在大學生涯里感受到社會的氣息,這里有競爭,這里有進步,這里也有名利追逐?然而,我們終究是要奔向未來的大社會,我們要在這個真正的大社會里生存,我們要真正學會在大社會的生存之道,我們就有必要提前進行社會實踐,來模擬未來的社會生活。
通過這一周的社會實踐,我意識到,我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花朵,我不再逃避風吹雨打,社會磨礪了我,鍛煉了我,讓我懂得社會的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但這并意味著我對社會的失望,反而更加增加了我對將來拼搏的信心。我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我們都離不開社會,社會也不可缺少我們。正因為如此,我們要與社會和諧相處,積極投身于社會的建設,獻出我們自己的綿薄之力。正如古話所說,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
在一周的工作中,我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但是我會努力改變自己,將來踏入社會時,我會比現在更加積極負責,認真完成一天的工作量,努力贏得上司的信賴,不讓領導與家人失望,堅持不放棄。
社會實踐是大學里最重要的一課,它是我們邁出大學校門走入大社會最重要的一步,我們每個大學生都應該正視社會實踐。都說勞動最光榮,只有用自己雙手創造出的合理合法的財富,我們才是學校的驕傲,父母的驕傲,是我們自己的驕傲。雖然短短一周的時間,只讓我看到了社會的冰山一角,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可以在未來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雖然只付出了一點點的勞動,但我不會停止我的雙手,我要創造出更多的經驗來豐富我的人生。每個人都是在生活學習里不斷地成長,人生之路還有很長,我們在一生中不能碌碌無為,不能安于現狀。上帝為我們創造了雙手,我們就要用雙手創造未來。雖然一路有或多或少的坎坷,但是車到山前必有路,最重要的是堅定自己最初的信念。我們不能一輩子困在書里,我們要把書上學到的知識合理地運用到生活,讓理論變成實踐,讓文字變成經驗。
中小學勞動教育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2
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我們作為21世紀大學生,有著較高的文化素質,應當積極參加勞動,通過勞動鍛煉我們的身體素質,同時培養我們的公眾道德意識。也正是出于此目的,學校在這學年開展了勞動課程,并且把校園作為實踐的場所,讓我們在勞動中有所啟示。在這一學年里,我們勞動課的任務就是打掃校園綠化帶的落葉、垃圾等。開始的第一天,我們就感受到了勞動的艱辛,可以想到以前清潔阿姨、叔叔們的辛苦。雖然我們滿頭大汗,但我們很高興,因為我們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這源于我們收獲了人生中最有價值的知識。
張瑞敏曾說過:“把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當一學年的勞動結束了,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作為一名普通的勞動者在揮灑汗水的同時,為校園營造的那一個個清潔的環境,望著那一條條干凈的馬路,一個個被清空的垃圾桶,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這一刻那些汗水還有疲憊的身體都變得不值一提。我們不再是溫室里的花朵,我們是名勞動者,辛勤付出,只為那一片片美麗的環境,只為營造一個美麗整潔的校園。
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創造世界的真理,避免了我們形成好逸惡勞的壞習慣。勞動課也同樣加強了我們的勞動觀念,幫助我們樹立正確做人的態度。學校這次組織的勞動課讓我懂得了勞動不僅僅是為了金錢,底層的勞動者并不讓人瞧不起,他們每天都付出辛勤的勞動,為我們營造了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讓我們每天有著一個好心情行走在校園里。勞動創造財富,而我們的勞動就是營造了美麗的校園環境相對于勞動成果我們付出的再多也是值得的。同時我還懂得了勞動需要互相幫助有合作精神。這樣才能發揮出每個人最大的特點和優點。這一學年的勞動增強了我們對社會的認識。讓我們接觸、了解社會,增強我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另一方面,勞動課也讓我看到了許多自己的不足之處。平時,在家里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把我們當寶一樣的伺候,這次我們算是親身實踐了,而且我們都努力的去做了。剛開始勞動是有點累的,但很高興,有種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你做的菜,心里會很幸福很高興。我感觸深得是萬事開頭難,什么事都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只有自己不斷克服困難,才會成功。做事要腳踏實地,假如我不去認認真真地做一遍,就發現不了自己的不足。其實當我們畢業出去參加工作了,就會發現,工作也一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有自己體驗了才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報。只有認真做了,才會有所得。認真學習了,會有好成績;認真工作了,會有好成果。通過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結果如何,那個過程自己肯定是收益的。
我們是大學生還沒有走向社會,對待一些人際關系和自我評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對于我們這些大學生們,獨立的培養和社會的洗禮是多么的重要。對于現在的我們,越早接觸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就意味著我們越能適應它。為以后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只有現在了解社會才能今后順利的融入到社會里。人是在不斷前進中成長起來的,雖然會有很多坎坷,但總是會有辦法解決的。做人不怕失敗,最怕失敗后永遠不能站起來。一定要相信自己,因為我總是對自己說“勇敢點,挫折?怕什么,風雨過后一定會有彩虹的”。我便有著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克服自己在成長中的困難,堅定不移地朝著自己奮斗的目標前進。我相信,自己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勞動啟示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持之以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勞動如此,學習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認定目標,腳踏實地,才能“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我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發揚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正視一切挫折,不屈不撓,勇往直前。勞動培養了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它使我認識到:課本知識是不夠的,應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經風雨,見世面,豐富人生閱歷,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勞動還培養了我們的責任心,使我們樹立了要回報社會,回報人民的人生觀。它使我們認識到: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盡職盡責,鞠躬盡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新人。
漫漫人生路上勇挑重擔,銳意進取,不畏艱險,奮發有為!
中小學勞動教育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3
“你不用掃地,你去干你該干的事情!”“你要是這次考不好,我就罰你做一禮拜家務!”“我一天到晚干家務,你就這點分兒你對得起我嗎?”我在準備寫這篇文章之前,腦子里播放出這樣一組組畫面——我想,是時候給家務勞動平反了。
當你聽到勞動這兩個字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階級斗爭?勞苦大眾?臟活累活?窮人?或者……高級勞動與低級勞動?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我想,可能這個詞是一個最能夠引起人們浮想聯翩的詞匯,你總會帶有復雜的情感去看待這個詞。你也漸漸發現,除了五一過節的時候我們會用到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再提及這個曾經處于中國人思想核心的詞匯。勞動是如此的抽象,又是如此的中性,讓我們可以忘記它的存在。在中國人,尤其是很多中國家長的眼中,勞動與大老粗是劃等號的,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卻從沒有人說勞動可以改變命運。有趣的是,成功人士在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也往往會強調知識和理念,卻不愿意大談特談他在背后付出的艱辛勞動……知識總是給人以高大上的感覺,勞動卻讓人覺得不足掛齒。
我們為什么不幸福?這個問題我想了很多年,我在與很多朋友進行深度訪談之后,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不幸福,是因為我們不欣賞自己的勞動。我畢業后到一所公立學校工作,而后由于“世界很大,想出去走走”,便來到一家出版社做少兒出版。到了出版社,很多同事們就對我的選擇表示不解,“學校多好啊?怎么選擇來這兒了呢?你看,學校有寒暑假,也不用出差!”聽到這些話,我有些發懵,但仍然堅持做了3年,后來由于明確了自己的親子教育工作方向,便辭職再一次來到一所中學任職,到了那里,新同事又來到我的身邊,對我的選擇表示好奇,“出版社多好啊?聽著就覺得高大上!能認識很多作家吧?來這兒干什么啊?”聽了這些話,我恍然大悟,原來人們都不滿意自己現在所從事的工作,都對于自己未曾接觸且不了解的工作表示向往和欣賞。于是,為了讓大家心態平和,我跟大家分享了各種工作的苦衷,聽完大家忍俊不禁。
我還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統計,教師的孩子大多有四個毛病:懶惰、邋遢、磨蹭、盲目,這確實與老師的勞動性質有關——大人過多的說教與指揮,小孩過少的自主判斷與挫折體驗。這還不是最震驚的發現,最震驚的發現是教師在談到自己孩子的擇業時,100%不同意自己的孩子繼續做教師,他們是有多么不認同自己的勞動呢!我在采訪不同行業,包括銀行、媒體記者、公務員、程序員等不同的人員時,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所以,你又會理解一個答案。中國的家長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們不要在成為想自己一樣的勞動者——雖然,他們也不知道孩子應該成為什么樣的勞動者。他們只知道努力學習,才能改變命運,考全班第一就比考全班第五更有希望。在他們拼命要求自己孩子的同時,也意味他們不再樹立自己的夢想,他們已經放棄了對于自己的改變。他們把對自己現狀不滿的內心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績成為了他們的焦點與賭注。更有荒唐的人,便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語掛在嘴邊,讓孩子放棄一切興趣愛好,一門心思功課考試。家務勞動成為了耽誤學習成績,浪費時間的事情,正好以此為說法,逼迫孩子刻苦讀書。
分數能不能改變人的命運,我們不做深談,但至少一點,我們從高考趨勢改革能夠看出未來人才需求的端倪——社會需求的是具有綜合素養的人才,這個素養便包括你的勞動意識與勞動能力。從這一點講,家務勞動乃是培養孩子這方面素養的最好的親子互動形式。曾經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瘋轉,它以圖畫的形式告訴大家中外家長在孩子1—6歲,每一年的要求有和不同。大概是這樣的,在1歲的時候中國家長要求背數字,外國家長要求1歲的孩子可以撿一些簡單家庭垃圾;在2歲的時候中國家長要求孩子背唐詩,外國家長要求孩子收拾餐具……以此類推,你會發現外國的家長非常看重家務勞動,而中國的家長非常看重“精神勞動”。在我看來,家務勞動至少有以下一些好處:
1、家務勞動增進了親子情感。任何的親子互動都可以增進親子情感,家務勞動也不例外!父母為孩子分配的簡單工作,是對孩子極大的信任!他們非常情愿與家長一道完成各種“有趣的”任務。
2、家務勞動產生家庭責任感。怎么能產生家庭責任感?只有參與家庭生活,成為家庭的共建者,才能有價值感與責任感。責任感不一定體現在做出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只要心中有家庭、能夠從家庭的角度考慮問題,便是具備家庭的責任感。
3、家務勞動激發了合作與團結意識。在家庭勞動面前,人人平等。孩子與家長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便是讓這個家庭變得干凈、有序、美麗。這個目標考一個人是完成不了的,需要每一個家庭成員共同配合完成,這也就訓練了孩子的團隊協作能力。
4、家務勞動培養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務勞動告訴了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可以堅持去做。“好的行為多了,壞的毛病便減少了”,心理咨詢也常常用這樣的思路與方法來處理孩子的一些問題行為。
5、家務勞動推動了孩子的社會化。家庭式孩子的社會化場所,通過什么讓孩子接受社會規范與文化呢?粗暴的說教,不利于孩子接受社會文化;共同的社會勞動卻讓孩子很容易明白社會規范與人之常情。參與家務勞動,必將影響孩子的一生——“愛勞動的人總是最招人喜歡!”
我的女兒不到一歲時,便喜歡坐在學步車里拿著掃帚“掃著玩”;二歲的時候她便與媽媽一起在廁所“洗衣服”,三歲的她已經成為了真正的勞動者,她愿意和外婆一起擇豆角、自己收拾碗筷、扔垃圾……她并沒有覺得勞動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反而她樂在其中!倒是有的時候,我會自私地想,她如此“賢惠”,將來會不會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