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愛國主義教育計劃(通用5篇)
幼兒園愛國主義教育計劃 篇1
一、活動主題:我愛祖國媽媽
二、活動目標:
通過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認識祖國、愛祖國,培養幼兒對祖國的深厚感情,牢牢記住:我是中國人,祖國永遠在我心中。
三、活動時間:
9月28日——9月30日
四、活動內容:
(一)組織全園幼兒、教師開展“升國旗”、國旗下講話“認識國旗”活動。
為幫助幼兒了解祖國媽媽的生日,激發幼兒對祖國媽媽的情感,幼兒園舉行升旗儀式,在升旗儀式中,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響起,全體幼兒、工作人員、家長,都要立正行注目禮,這代表我們熱愛祖國、尊敬祖國。
升旗儀式后開展國旗下講話:“認識國旗” ,讓孩子們知道,我們祖國全名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祖國的國旗叫“五星紅旗”,它代表我們的國家等知識,讓孩子們認識國旗,萌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分年齡段開展“我愛祖國媽媽”主題繪畫活動:
根據各年齡段特點開展繪畫活動,讓孩子知道“十月一日”是國慶節,了解國慶節的來歷。通過畫國旗、天安門、節日氣球、禮花等來表達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愛國主義情懷,感受國慶節的節日氣氛。
五、活動要求:
1、各班按要求精心策劃,認真組織、開展活動。
2、發揮聰明才智和團隊精神,創造性地開展活動,盡可能顯示本班特色。
3、布置主題墻,活動中做好圖片、材料積累和文字記錄。
4、活動中作好信息報道,活動結束后作好小結、反饋。
幼兒園愛國主義教育計劃 篇2
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宏偉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愛國主義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工程,是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道德觀、價值觀的共同基礎,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
1、愛國主義必須以鄧小平同志建設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
2、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小學生的愛國熱情引導到努力學習知識上來,把教師的愛國熱情引導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上來,自覺的培養學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
3、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重在教育的方針,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各項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4、愛國主義必須突出時代特征。現在愛國主義于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
(二)愛國主好育的主要內容:
1、進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教育。
2、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3、進行黨的基本路線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的教育。
4、進行中國國情教育。
5、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教育。
6、進行團結教育。
7、進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教育。
8、通過嘗尚奧運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措施:
1、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相結合,將愛國主義教育寓于各科教學之中去。
2、針對學生特點,運用影視、書刊、音樂、戲劇、美術、故事會、等形式,提供豐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
3、參觀祖國各地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名勝景點,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和悠久歷史文化的熱愛之情。
4、利用愛國主義教育陣地開展活動,根據學生心理特點、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結合重要節日、紀念日組織學生參觀等活動。
5、提倡必要的禮儀,增強愛國意識。培養以國旗、國歌、國徽崇敬感的必要禮儀,增強人們的愛國熱情。
6、加強典型宣傳,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
7、學習“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8、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領導,把這一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幼兒園愛國主義教育計劃 篇3
確定教育內容、設計教育專題時,主要考慮了如下四點:
一是,根據學生年齡特征,確定教育的可接收性;
二是,根據教育內容的整體內涵,確定教育內容的序列性;
三是,在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的結合方面,確定教育內容的針對性;
四是,在教育內容的漸進和深化方面,確定教育內容的連續性。
一、 根據學齡學況,注重因材施教
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有針對性地安排合適的教育內容,選擇恰當的教育活動方式。小學生心底純潔,活潑好動,熱情高,但知識面窄,缺乏理性認識能力。
在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選擇方面,重點是激發他們的主義情感,憎惡帝國主義的侵略,了解祖國的偉大,從行動上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積極向英雄人物學習,努力學習文化科學知識,長大了報效祖國。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各小學在開展“祖國在我心中”、“我是祖國的花朵”、“我要做個了不起的中國人”等專題教育活動時,形成了“九字活動系列”。
即:唱(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繪(描繪祖國錦繡河山);看(革命遺跡,歷史名勝,建設成果);讀(英雄故事、歷史故事);講(祖國變化、英雄事跡);寫(贊美祖國、贊美英雄、抒發情懷);做(學英雄做好事、努力學習);(愛國主義知識和行為規范);展(活動成果、報國之志)。這些活動深深地扣動了學生的心弦。
對于進入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他們有了一定的知識和理性思考能力,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課堂滲透教育為主,輔以有廣度和深度的課外活動。挖掘各學科中蘊藏的愛國主義因素,把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和學科愛國主義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課外活動方面,主要是用講座、報告會、讀書會、知識競賽、參觀等形式,有計劃、有目的的讓學生了解中國的近代史、現代史,熟悉國情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思考,堅定黨的基本路線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觀點。
二、設計教學專題,形成教育序列
根據愛國主義教育的整體內涵,設計教育專題,形成教育活動序列。愛國主義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統和整體內涵。在實施教育時,各學校分層次,精心設計專題;在序列內容安排上充分注意其階段性和連續性。
在高一年級一般設計了“偉大中華十知道”、“祖國山河多壯麗”等專題;在高二年級安排了“偉大祖國名人多”、“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等專題;在高三年級安排了“屈辱的歷史、奮斗的歷史”、“愛我中華、興我中華”等專題。
在活動安排上,由參加嚴肅、隆重升旗儀式,搶答祖國基本知識,聽講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參觀祖國名勝和革命史跡,到較系統搜集、編出《英雄譜》、《名人名言集》、《中華集錦》等。
我校學生在教育學習后說:“參加了‘了不起’的教育活動后,心中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有一種要大聲疾呼的激情:中國了不起,中國人了不起,我要做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
學習階段按照學生思維日臻理性化特點,分別安排了“知我中華”、“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騰飛的中華”等專題,系統地對學生開展了愛國主義序列教育,有的學生在演講中說道:“我們腳下是中華的熱土,身后是祖國的錦繡河山,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能忘記祖國的興衰大業。”
三、探索教育規律,優化教育方法
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各地在把握教育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內容需要,貼切地選擇教育方法,一般都采用了調查研究、比較、典型導引和情感體驗等方法,通過調查、訪問、參觀、讀書等方式,增長學生的愛國主義知識。為了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在總結各地活動經驗的同時,還有意識地定點開展這方面的實驗研究,探索愛國主義教育規律。
滲透教育法:學校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學科教學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學生在校大量活動和受教育是學科課堂學習,對于中學生尤為如此。因此,研究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從學科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中,總結出了滲透的“六有”原則。
即:有“意”有意識地發掘學科中顯性或隱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有“的”--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確定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有“機”--有機結合學科教學,融溶于載體,做到淡化痕跡、“潤物細無聲”;有“度”--適度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不沖淡學科教學本色,學生易于接受;有“序”--有步驟有秩序地實施滲透;有“效”--講求實效,克服形式主義和實用主義。
在上述原則指導下,根據不同學科和較學內容,探索出了“程序法”、“四環節法--知事、明理、動情、養成”,“聯系比較法”等。如有的數學教師講利用正切函數值解直角三角形時,引用中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稈子影長確定季節和時令的歷法作例證,利用“四環節法”學生學了知識、激發了民族自豪感。
對于歷史、地理等具有很強的顯性愛國主義因素的知識,又采用“聯系比較法”,擴大和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
幼兒園愛國主義教育計劃 篇4
地點:八年級(4)班教室。
主持人:班主任、班長。
對象:八年級(4)班全體學生。
活動目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懂得愛國與責任的關系,明白愛國首先要愛自已,從我做起,要承擔自已的責任和義務,以天下為已任。
活動程序及形式:①班長主持。②學生討論、發言。③班主任總結發言。④全體學生齊聲唱國歌。⑤結束。
活動過程:
一、由兩位同學朗誦南宋愛國名將岳飛的詩詞《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同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二、由主持人讀一段話,引入班會主題。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古以來,我國歷史上出現了許許多多象岳飛一樣的愛國人士,尤其是一九三七年滬溝橋事變后,我國處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之下,民不聊生,在經過許多先輩不惜拋頭顱,撒熱血,艱苦抗戰,才終于結束了那段屈辱的歷史。經過了眾多有志之士的多年奮戰,才使我國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要繼承先輩遺志,從我做起,承擔自已的責任和義務,以天下為已任,努力學習,把自已培養為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材,將來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三、主持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與義務,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應該對生我養我的這片國土懷著深深的熱愛與感激之情。國家需要人才,需要建國的棟梁,國家需要每一個人的貢獻,國家希望你學成長大為國效命。我們學習應該是為了我們的國家,不是為了自己,只有國家興旺了、強盛了,個人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將來同學們長大了,能為國效力,作出巨大貢獻,這才是你的前途,這才是你最大的幸福。因為天下興亡,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愛國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容。上世紀初的青年愛國,是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浪潮中。三、四十年代的青年愛國,是進行抗日救國的斗爭。五十年代的青年愛國,是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現代的青年學生,正處在和平年代,祖國又正在日益強盛起來,我們該怎樣表現我們的愛國熱情呢?
幼兒園愛國主義教育計劃 篇5
活動目的:通過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對國旗、國徽的崇敬之情,會唱國歌。懂得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也是愛國的表現。活動形式:朗誦、演講、演唱。
活動過程:
一、 導入:
1、國旗是象征著國家的旗幟,它代表國家的主權和尊嚴,是國家的標志。國徽是國家民族精神的象征,工農階級的象征,我國人民大團結的象征。國歌是代表著中國人民的呼聲,代表著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反抗壓迫,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
2、國旗、國徽、國歌,它們是最崇高、最神圣、最親切的名字,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怎能不將自己的榮辱與它們聯系在一起呢?
二、了解國旗的由來和象征意義
1、五十多年前的 10 月1日,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空冉冉升起,那么這面旗面紅色,上有五顆黃色五角星的五星紅旗又象征著什么呢?
2、理解國旗的象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五星紅旗的旗形為長方形,長與高的比為三比二。旗面紅色,似紅霞滿天;紅色表達莊嚴熱烈,象征革命;紅色易引起希望、活躍、喜悅之感。五顆五角星居旗的左上方恉為黃色,顯示光明;黃色還表達中國人是黃種人的特征;黃色往往讓人和金色聯系起來,能表達優美、溫和與珍貴。
三、 了解國徽的由來和象征意義
1、國徽的由來及象征意義:國徽呈圓形,圓形的中間上方是璀璨奪目的五顆金星,下方是雄偉端莊的天安門城樓,天安門城樓的正一方部是一個金色的齒輪,齒輪兩邊的稻穗對稱地向上環抱,至居中的頂部相合,齒輪的中心又系著兩幅紅綢,呈弧形伸向兩邊,而后向下垂掛,使圓形的國徽有了堅定、穩定之感。國徽的基本色彩是紅、黃兩色,熱烈、美麗、崇高、莊嚴。天安門圖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
2、國徽上的五顆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大團結,正上方的一顆大星,代表著中國共產黨。黨是燈塔,是太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四顆小星在一面呈半圓形環抱,象征億萬人民,心心向著共產黨,堅強團結,眾志成城。
四、 知道會唱國歌也是愛國的表現
1、“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七彩光芒。”同樣,從唱國歌上就可以看出我們是否真正愛國。熱愛祖國不是一句空話,我們在唱國歌時的神情和態度,我們內心的感受,都能說明我們究竟愛不愛國,究竟有沒有民族自豪感。
2、抬頭看看那正在空中飄揚的五星紅旗,同學們讓我們想一想作為黑眼睛黃皮膚的一員,作為國旗主人的一員,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為中華的振興,為中華的繁榮富強,積累知識,增長才干,讓我們的國旗更紅,讓五顆金星更亮更輝煌。
五、總結: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浴血奮戰、硝煙彌漫的戰火已離我們久遠;歷史恩怨,國危的呼號也融進了歷史。但是,國旗,這新中國的象征;國歌,這一中國人心中最激越的旋律,穿越時空,延續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凝聚著新中國的豪情壯志,昭日月,耀千秋。國旗的光輝伴隨著我的成長,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國歌的旋律激勵我們繼承先輩的偉大事業,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