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城鎮化建設經驗交流
尊敬的各位領導: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xx鎮委、鎮政府衷心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關心xx鎮發展,幫助我們研究特色城鎮化建設工作。現將我鎮特色城鎮化建設的有關情況作一匯報,懇請各位領導能對我們的工作給予幫助和支持。
一、xx鎮特色城鎮化建設項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xx鎮位于xx縣縣城東南隅5公里處,是一個多山多水多林的農業鎮。現有11個行政村,63個自然村,分山上山下兩大部分。全鎮現有人口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千余人,山下6村2168戶7748人,山上5村427戶1163人。山下6村現有耕地畝,仍然以果樹、糧食等傳統種植為主,沒有形成新的上風產業,增收渠道不暢。近年來,其人均純收進持續在3000元左右徘徊,明顯低于全省、全市、全縣均勻水平。長期以來,由于城鎮建設多屬自發的短期行為,政府治理不到位,缺少長遠規劃,廠商居三區交叉分布、市場經營秩序混亂、城鎮公共設施功能不全、社會經濟發展緩慢、農民增收困難,群眾意見較大。目前,建設治理有序、基礎設施配套、城鎮功能齊全、安全文明整潔的新城鎮是xx鎮一萬名群眾的熱切期盼和迫切要求。 山上5村原有3858畝耕地,全部退耕還林,他們由于長期受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的影響,普遍存在行路難、住房難、看病難、上學難、增收難、婚姻難等“六難”題目。2012年山區居民人均純收進還不足1500元,大部分村民生活仍十分困苦。為了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近幾年,他們采取購買、租住、借居等不同形式臨時遷居山下。然而,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制約,他們的生活狀況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分析其原因:
1、從國家政策來看,近年來盡管實施了多項惠農政策,尤其是退耕還林政策對于農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xx鎮受地理條件等各種因素的制約,農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惠。山區農民的耕地全部退耕后,每畝每年只能領取到150多元的退耕補助款,而現有的大部分林木沒有成材,還很難給他們帶來理想的經濟收進,他們基本上失往了用以維持生計的土地,同時也無法得到國家給與的每畝每年兩季100多元的糧食直接補貼,與山下糧農相比,退耕還林沒有使山區農民真正受益。
2、從周邊環境看,涑水河源頭的兩峪水庫限制了山區的經濟發展。70年代,全縣大搞水利工程,無償占用了山區農民群眾的大量耕地
,村民們不講條件,積極主動為水庫建設出資出力,他們曾經為xx縣的水利建設事業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和貢獻。可是,山區五村都分別位于峪、紫家峪兩大庫區上游,兩大水庫每年幾百萬立方的蓄水全部澆灌了山下十幾個行政村的幾萬畝耕地,而山區5村沒有任何受益。此外,為保證水庫大壩的安全,山區各村無法使用爆破技術拓寬和修建農村公路,導致出山的農村公路坡陡彎急,一方面使較大型載貨車輛無法通行,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給山區人民群眾的通行帶來了極大的交通安全隱患。
3、從生存條件看,xx鎮山區環境惡劣,條件艱苦,農民增收極度困難。目前,國家實行封山禁牧政策給山區農牧民亮起了紅燈,他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大規模依靠放牧掙錢,這基本上斷了他們的生存后路,他們只有依靠外出打工、上山采藥等辦法掙錢維持生計,此外,再也沒有其它經濟來源,與山下平垣地帶的農民收進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另外,國家的各種惠農支農政策也沒能順德團購網使他們真正增收,政府投資的農村道路、電力電信、廣播電視等公益設施人均維護本錢和因交通不便帶來的上學、就醫、買賣等其它用度都相對較高,山區居民無力承擔。在我鎮,農民增收難的題目越顯突出,這也逐漸成為我們廣大農村基層干部關心關注和急需破解的困難。經過多方調查研究和廣泛征求意見,我們發現把山區居民整體搬遷工程列進xx鎮特色城鎮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增加山區農民收進,改變山區居民生存環境,進步山區農民生活質量的必然和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