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國土資源局信訪工作經驗材料
近年來,萬安縣國土資源局在信訪工作中切實轉變思想認識,堅持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為領導決策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積極穩妥地做好土地信訪工作,緩解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穩定。XX年以來,全縣沒有發生一起因土地征用、土地糾紛而越級上訪和集體上訪,信訪總量明顯減少。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建章立制,確保信訪工作有序開展
信訪是一“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了解和掌握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群眾呼聲,為國土資源工作提供參考。我們從貫徹重要思想,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體察民情,了解~、凝聚民心,自覺做好信訪工作,建立規范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訪工作制度。一是把信訪工作列入局領導和各股室的崗位責任制,實行信訪工作一票否決制,同時建立了信訪辦公會議制度,研究處理信訪工作和重大疑難案件。二是在實行首問負責制、領導接待日制等普遍信訪制度外,率先實現“點名接訪”制度,設立專門接待室,公開局領導及業務股室負責人主管工作范圍、電話、家庭住址等,上訪者可選擇接訪者。縣公安局干部高某、肖某間的土地糾紛由來已久,實行點名接訪制后,高某和肖某共同選擇局紀檢組長接訪。該同志接案后,由于雙方的共同信任,糾紛得到很快的處理,雙方對處理結果都很滿意。三是建立接待群眾來訪禮儀制度。信訪接待做到“四個一”,即一句話看文明,一杯茶看態度,一接訪看素質,一名成員看隊伍。同時開展“四心”活動,即接待熱心、解釋耐心、看材料細心、工作讓群眾稱心。四是理順關系,明確分工。確定一名局領導分管信訪工作,并安排二名專職的信訪員,熱情接待來信來訪群眾,做到5日內有答復,15日內有處理結果,20日內結案。~年3月的一個周末,羅塘鄉門港村村民文某電話向縣國土局反應,其與鄰居羅某因宅基地糾紛發生沖突,拔弩相見。我們接案后,當即趕赴現場,通過做工作雙方很快就化干戈為玉帛,握手言和,糾紛得到妥善處理。事后雙方還共同送錦旗國土局表示感謝。五是建立機構,健全網絡。縣、鄉、村三級都配備土地信訪信息員,進一步發揮了基層的協調作用、耳目作用、參謀作用,形成了縣、鄉、村三級聯動,配合默契的土地信訪信息網絡。
二、深入排查,把準國土信訪工作脈搏
國土信訪工作雖說是復雜、疑難、多變,但也有一定的規律性。為進一步減少越級上訪和集體上訪,力爭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我局在對群眾上訪不躲不推、熱情服務的基礎上,采取變群眾上訪反映問題為局領導下鄉走訪了解情況。以鄉鎮為單位,每月組織國土員、信息員匯報工作,交流情況,排查問題和不穩定因素。根據國土信訪的基本規律,征地時,注意排查土地補償問題信訪;登記發證時,注意排查權屬糾紛信訪;節假日期間,注意排查違法占地建房等突發案件。局領導每年都要分片、分組、分責任區深入基層,與廣大群眾一起談心,了解群眾對國土工作的意見、要求,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全體干部職工時刻繃緊信訪這根弦,做到“人人關心信訪,個個都是信訪員”,注意了解有關國土信訪的事。深入細致的排查,使我們充分掌握了國土信訪的發展態勢,贏得處理問題的主動權,從而及早采取措施,及早解決問題。~年3月一天,地籍站長去縣政府開會,在縣政府門口看到一群農民模樣的人聚在一起議論,無意聽到他們說“土地合法權利”幾字,便向他們了解具體情況。一打聽,方知道他們是為一件土地糾紛準備去縣政府集體上訪的,便一邊向局領導匯報,一邊做工作引導他們去局里。后來這件糾紛在局里就得到了解決,避免了一起集體上訪案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