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及注意事項
九、 采訪時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語速、說話的清晰和明了。在采訪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表情,盡量讓自己的表情和采訪的內容相一致,并通過點頭等肢體語言來回應對方的話語。還需要注意的是在采訪中要把自己的通訊設備打到靜音或者關機狀態,避免在采訪過程中出現聲響。
十、 在采訪中一定要仔細聽對方說話,并從他的話語中搜集新的采訪點。無論是在提出問題時還是在傾聽對方回答時,記者都要專注,不要在提出問題后就覺得和自己沒有關系了,而是要看著對方,專心致志地傾聽對方的談話內容。這樣一是顯得尊重對方,同時也可以了解對方的所要表達的意思,在被采訪對象沒有表達清楚或者偏離主題的時候,適時地進行引導。
十一、 要學會隨機應變。不管你事先采訪提綱準備得多么充分,真正采訪時,我們總會發現有很多內容出乎我們的想像。這時候,就需要隨機應變,抓住對方回答中的新線索、新疑問,繼續提問。
十二、 善于觀察與傾聽,捕捉采訪問答中所不能顯現的事實。艾豐提醒所有的記者“在采訪時別忘了帶上眼睛和耳朵”。我們強調觀察和傾聽是因為深度報道采訪需要記者全身心地投入,許多鮮為人知的原因和珍貴的新聞事實,都是記者調動所有感官包括心靈去感知到的。采訪人的行為舉止,甚至說某些話時他的眼神表情,這些細微之處常常凸顯他的價值判斷和他的性格。這個細節寫進了文章,讀者能夠通過我們的眼睛看到被采訪者的處境。
十三、 采訪時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時提問,絕對避免主觀編造和添加。
十四、 采訪時間不要太長,除非你和被采訪者惺惺相惜而引發了別的討論(那個時候采訪其實也已經結束)。你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把該問的問題問完,不要浪費時間在無效的問題上,否則會讓被采訪者不耐煩。
十五、 采訪后可詢問是否可以提供相關資料。
十六、 在采訪結束后,如果有時間,可以和被采訪對象進一步交流,就采訪報道進行一些探討,這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更多訊息,也可以對我們的采訪進行一些補充。同時也能拉近我們和被采訪對象的距離,和他們成為朋友。
十七、 爭取全面了解被采訪人。在采訪中,注意采訪被采訪者的聯系人,他們無意的流露有時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十八、 將完成的采訪稿寄回給被采訪人,請其過目并可適當讓其修改。將最終出版物寄送一份給被采訪人并再次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