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技術培訓總結(精選4篇)
農民技術培訓總結 篇1
近一年來,瀘沽湖鎮科技工作在縣科技局的領導和指導下,在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認真落實了“經濟建設必須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科學進步,就沒有社會進步。以擴大科技應用為出發點,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為突破口,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途徑,以發展經濟有利于農民增產增收為目的。在全鎮上下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為全鎮.版權所有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視,加強領導。
我鎮今年成立了專業科技工作領導組,組長由鎮長親自擔任,副組長由鎮政府主要副職擔任,成員吸收了教育、農業、林業、畜牧等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了有23人組成的專業科技領導組。各村相應成立了專抓機構,配備了以科技副村長負責的主管人員、分管人員。鎮黨委多次專題研究、布署科技工作,制定了工作計劃和措施,主要領導科技意識普遍提高,對科技工作十分重視,積極支持。
二、狠抓落實、強化培訓。
重視宣傳工作,加大力度、狠抓落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過科技下鎮、科技趕集、制作標語、舉辦講座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宣傳科技,普及種植、養殖和加工方面的實用知識,各村都訂有科技報,組織外出學習參觀,加強科技宣傳工作,營造了學科技、用科技、科技致富的`良好氛圍和社會環境。全年各種培訓次數累計30余次,參加培訓人數達1230余人次,培訓內容涉及蔬菜種植,溫室大棚的前、中、后期管理,病蟲害防治,計算機信息技術,信息搜集與發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提高了科普文明建設。
全鎮開了大量的一系列的生態農業的建設工作。利用瀘沽湖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搭溫室大棚種植大棚蔬菜。瀘沽湖水源充足村民大量養殖生態魚。瀘沽湖合理利用退耕還林的耕地養殖生態雞。通過這一系列的建設工作,農民科技素質明顯提高,推動了科學技術的應用推廣。
四、完善了科技服務組織,加強了農村信息化建設。
我們注冊成立了“瀘沽湖鎮農科信息交流協會“,吸收了各村的科技情報信息員、運輸大戶、種植大戶、養殖大戶為會員,召開例會,業務范圍涉及科技推廣、科技服務、信息交流業務培訓,更好地為農民兄弟提供了服務。
完善了“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的組織建設,召開了專門會議,明確了領導、成員及其分工,制定了工作制度、工作職責。
現代社會電腦和網絡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信息接收與發送工具。我們與各鎮網通經過協商,達成協議。為部分村村委會配備了電腦,并接通了寬帶。讓電腦真正為科技工作服務,真正成為農村科技工作人員的得力助手。
五、強化智能化農業信息處理系統的推廣應用,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推廣智能化農業信息處理系統我鎮是全區的示范戶。幾年來,我們一直對此項工作比較重視,聘請專家、技術人員進行講課,現各村已普遍有骨干人員掌握了智能化農業信息處理系統的知識并應用到實踐中,特別是查找防病治病的方法、專家講座、專家咨詢等。為農民技術需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組織實施了一批科技計劃,推廣了一批農業實用技術,引進了新產品安家落戶
今年我們把各村科技副村長定為科技情報信息員,對各村農副產品、林業、畜牧等信息,比如供、求、防、治等農民所需收集起來,有針對性的解決農民實際存在的問題。
利用遠程教育推廣了蔬菜種植、溫室大棚的前、中、后期管理,病蟲害防治等一批農業科技實用技術。
農民技術培訓總結 篇2
20xx了年終歲尾,認真的總結我村一年來農民技術培訓工作,在接到直銷的正確指導下,總支村委會的領導下,認真貫徹全國職業學校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職業教育是義務發展規劃》,市、區教育局工作重點為依據,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中央__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落實“三農”政策,圍繞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促進兩個增收為目的,村職校必須服務于農民、農業所需求的科學知識。
一、抓陣地建設
我村過去的職校文化活動室五十多平方米,為了更有效地使更多農民受到教育和技術培訓,掌握理論知識和活動場所,我村新建了11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中心,并配備了教學器材,為農民學習提供方便條件。
二、利用各種渠道幫助農民致富
20xx年為了把技術培訓工作做好,全年共上課24課,參加人數267人,1627人次。有五戶科技示范戶。在上課的時候,同志們都能夠認真聽講,遇到不明白的都及時向講師請教,直到明白為止。使我村在今年的飼養業又有了新的突破,切實增加了農民收入。
三、促進“陽光工程”的實施
為了使農民增收,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我村18—40歲的.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并幫助解決就業問題。全村今年共
解決剩余勞動力再就業47人。
四、搞好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是農業產業調整的支柱。
年我村對栽植大櫻桃的村民重點做了培訓。王家溝村民薛文和、崔世家等幾戶村民幾年前就開始栽植大櫻桃,苦于無技術,我村特聘老師來給他們講課,讓他們受益匪淺。現在他們的櫻桃已經到了盛果期,每年的收入在2萬元左右,他們嘗到了甜頭,又增加了種植數量。
總之我們職校工作能夠解決農民所需所求,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多做貢獻,達到“經濟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社區而努力,切實把富民工作做扎實”。以科技致富“為我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做好服務工作。
農民技術培訓總結 篇3
開展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是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20xx年縣農委將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養殖業方面9個村培訓工作交給畜牧局實施。為扎實做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確保按質按量完成培訓任務,根據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各項目村實際,畜牧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主要成效
按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實施要求,我們以村為基本單元實施,重點在9個村培訓專業農民360人。由于各項目村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實施,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11月底,縣畜牧局累計進村辦班135場次,培訓基本學員360人;現場指導5400人次,均完成進度任務的100%。
通過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培養了一批觀念新、懂科技、技能強、善經營的養殖生產能手和致富帶頭人,促進了養殖科技成果轉化和實用技術的推廣,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加快了“一村一品”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一)培養了一批學以致用的專業農民。我們在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時,對培植專業農民進行重點指導、重點培養、重點扶持,幫助解決生產和技術難題,促進他們發展壯大。9個項目村參訓農民,85%的學員掌握了1至2項實用技術;10%的成為當地科技致富帶頭人;10%的成為當地養、加和營銷大戶。如雨壇鄉新民村水產專業基本學員張文才,通過項目培訓和自己鉆研掌握了一套高效養殖螃蟹技術。。雨壇鄉的高峰、雨壇、新民三個村圍繞水產生產,重點開展了淡水養殖技術培訓,引導農民擴大生產規模,20xx年三個村新發展養殖水面200畝。xx鎮龍橋、團山、陸崗三村和湯溝鎮少豐、勤儉二村充分發揮蛋鴨生產優勢,通過培訓擴大養殖規模,20xx年蛋鴨養殖量比去年增加24%。老洲鎮下圩村圍繞土種蛋雞養殖優勢,該村發展養殖1萬只以上的大戶18家、1千到1萬只的126家,存欄達120萬只。總之,通過新型農民培訓,每個村基本上形成了一個主導產業,“一村一品”正在發展壯大。
(四)大幅度增加了農民收入。各項目培訓村今年養殖業生產形勢好、農民培訓什么、增收什么、培訓到哪,農民就增收到哪里,而且還帶動周圍農民收入的增加。如新民村圍繞水產產業,重點開展了河蟹、對蝦、龍蝦、回魚等水產技術培訓,20xx年全村40位基本學員每人增收20xx元;陸崗村圍繞蛋鴨養殖業,學員通過學習新知識,采用新技術,改變傳統養殖觀念,科學養鴨,效益穩步增長,養殖戶戶均增收20xx元,全村農民增收50余萬元。
(五)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的普遍歡迎。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為“一村一品”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實用性人才。通過進村辦班開展科技培訓、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指導和跟蹤配套服務,讓農民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及時掌握養殖技能,促進了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增強了無公害畜產品標準化生產的認識,強化了畜產品質量安全、品牌開發和市場風險意識,提高了畜產品生產經營水平,要求參加培訓的人越來越多,在培訓示范村流傳著“老師進了村,技術不用愁,不懂多請教,增產又增收”,這是廣大農民朋友對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認可程度的具體表現。如少豐村目前參加科技培訓的人多了,打牌賭博的`人少了;忙于養殖業生產的人多了,游手好閑的人少了;瞄準市場的農民人多了,等、靠、要的人少了。
(六)增強了畜牧技術人員的服務意識。一是增強了服務意識,大多數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老師,通過參與實施政府公益性培訓項目,認識到此項工作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工作,而是一項重要的“富民強縣”工程。我們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點,狠抓工作難點,不斷創新培訓模式,把科技培訓和本職工作結合起來,有效提升了培訓效果,實現了自身價值。二是增強了專業技術人員加強自我學習的動力,特別是一批進村老師在培訓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知識的不足,加強了自身的知識更新,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三是教學人員在教學期間得到鍛煉和提高,收到了在教中學和在學中教的良好效果。四是通過合同管理、制度約束和培訓服務補貼,鼓勵培訓老師進村辦班開展培訓和現場進行指導,做到了按照計劃進村培訓農民,按照生產關鍵環節進行現場指導,按照信息技術咨詢盡快解答,按
照項目要求進行實施,成為了農民的貼心人。
二、主要做法
20xx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啟動實施以來,我們按照項目管理辦法和要求,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機制,加大培訓力度,加強培訓效果,狠抓工作落實。
(一)加強領導,成立組織
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把培訓工作落到實處,畜牧局成立了實施小組,齊明任組長,姚尚久、付和平任副組長,吳太生、錢門紅為成員。教學工作由齊明同志負責,組織工作由姚尚久同志負責,檔案資料保管工作由錢門紅同志負責。實行分片、包村、包戶開展集中培訓和現場指導;對學員實行登記注冊,發放培訓卡,記錄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和培訓教師。建立培訓臺帳,寫明每次辦班時間、培訓內容、參加培訓人員及培訓教師;定期對授課教師的備課筆記、教學內容、學員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
(二)創新培訓模式,千方百計提高培訓效果
根據項目要求,我們確定雨壇鄉的雨壇、高峰、新民三個示范村以水產業為主導產業,開展水產養殖技術培訓;湯溝鎮的勤儉、少豐村,老洲鎮的下圩村,xx鎮的團山、龍橋、陸崗村以畜牧業為主導產業,開展畜牧獸醫技術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實施初期,按照“進村入戶,核心培訓,包教包會,示范帶動,全面覆蓋”的原則,在4個鄉鎮9個村全面展開,其中水產養殖專業120戶、蛋鴨專業160戶、土雞專業80戶。確保通過基本學員的示范,帶動全村及周邊村的畜牧業發展,結合“四個一”(即一張培訓卡、一張明白紙、一本科技教材、每個培訓點一張技術光盤)的發送,在20xx年初夏農閑時節,首先在4個項目實施鄉鎮分別召開了由項目涉及村的支部書記、村長參加的科技培訓進村入戶動員會。為了圓滿完成培訓任務,確保培訓效果,我們不斷創新培訓模式,豐富培訓內容。采取基本學員專業性培訓與普及性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巡回指導相結合,教室授課和現場觀摩相結合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培訓效果。
農民技術培訓總結 篇4
X學校校園占地面積33畝,有教職工103人,主要從事全日制職業高中教育、短期培訓、繼續教育培訓和學歷補償教育。自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方向,在XX縣委、縣政府的正確指導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直接領導下,我們大力實施科教強縣戰略,堅持面向“三農”大力開展各類短期實用技術培訓,形成了職前、職中、職后教育相連通,校內、校外教育相結合,學歷教育、非學歷培訓于一體,輻射全縣的職業教育網絡;同時,結合區域實際,選擇性地開發、推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培訓項目,形成了本地培訓、異地就業的職業培訓網絡。
學校針對可耕用面積少,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轉移到異地就業困難的現狀,我們充分發揮職業學校辦學靈活的優勢,大力開辦針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短期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結今年的短期培訓工作,我們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根據用人市場的需求狀況,合理設臵短期培訓專
業。目前,我校開辦的電子電工技術、計算機操作與維修、種植、養殖、酒店管理、焊接等專業,市場用人需求旺盛。1
學校建設有電子電工實訓室、計算機實訓室,我們依據該專業過硬的師資、先進的設備,開展培訓服務,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著重于培訓電子技術、計算機操作與維修等技能勞動者,相關的這些企業對工人的文化程度要求不是很高,但必須有相關的技能,非常適合農村勞動力實際狀況,我校近幾年開辦這些專業的培訓班,重在教會如何在流水作業線下進行正確的操作,培訓時間短,見效快,農民經過短期培訓,就可以掌握操作技能。
二、是采用靈活多變的`培訓方式,方便農村勞動力培訓。
我校在開展各類短期培訓時,培訓地點并不局限在校內,有條件的可以來校參加培訓,農忙時節在勞動力需要培訓較為集中的鄉鎮及行政村,我們往往把培訓班辦在鄉下,甚至田間地頭,通過“大篷車”培訓的方式,實行上門服務。這樣既保證外出務工農民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培訓,又大大節約了農民的培訓費用和時間,不耽誤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深受農民的歡迎。
三、是根據用工單位的要求,采用“定單式”培訓。
為了及時準確地得到用工單位的用工信息,我們利用網絡上網查詢、利用電話咨詢、派人到用工單位實地考察等形式密切關注各地的用工信息,根據用工單位在不同時期對用工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對進行培訓,與部分大型企業簽訂委托培訓協議,為企業定向培訓急需的一線工人。
四、是學校根據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結合當前開展的“雙聯”工作,實行免費培訓。
我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也處在連片貧困區域,為此,學校對參加短期培訓的農民全部實行免費培訓。既有我們雙聯村的農民參加培訓,也有雙聯村之外別的地方的農民參加培訓。學校從師資、教材、考試到送培訓下鄉的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不向培訓者收取任何費用。
今年,我校完成各類短期培訓共124人,其中電子電工專業30人,計算機應用專業26人,種植養殖專業23人,酒店管理專業20人,焊接專業25人,全部通過考核。經過我校培訓轉移出去的勞動力,每年人均可增加收入1萬元,發展了“打工經濟”,也極大地促進了貧困山區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展望未來,X學校將在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依托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這個平臺,發揮培訓的資源優勢和輻射功能,創新工作思路,優化培訓模式,勤奮工作,開拓進取,把這項惠及XX30萬多農民的富民工程做得更好,為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做出我們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