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生產技術總結
4、越冬—返青階段(12月21日—09年2月5日)
此階段積溫157.7℃,降水4.2mm,光照時數190.5小時,降水仍偏少,旱情仍在發展,小麥苗情持續惡化。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市委、市政府及早動員部署、精心組織安排,各地狠抓落實,迅速掀起了抗旱澆麥奪豐收的麥田管理高潮,澆水面積達130萬畝左右。
5、返青-拔節階段(2月6日—3月10日)
此階段積溫240.2℃,降水16.2mm光照時數75.4小時,2月8日、16日、17日、26日和3月2日有明顯降水,連降小到中雨,加之抗旱澆麥取得了顯著成效,多數麥田旱情得到有效緩解,受旱麥田苗情明顯好轉,其中一、二類麥田比例已較冬前上升10個百分點左右。
6、拔節—抽穗階段(3月11日—4月10日)
此階段積溫369.3℃,降水33.6mm,光照時數144.4小時,3月12日降水17mm,23日降水6.2mm,27-28日降水4.2mm,由于降雨有所增加,旱情基本解除,光照充足、溫度較適宜,小穗小花發育較好,結實率高,這是今年小麥穗粒數增加的原因之一。這時小麥病蟲害有所抬頭,3月18日在構林鎮五道崗發現了條銹病發病中心,蚜蟲也逐漸增多,吸漿蟲也開始羽化出土,病蟲害防治到了關鍵時期。
7、抽穗—成熟階段(4月11日—5月31日)
此階段積溫974.2℃,降水204.1mm,光照時數271.9小時,此時是形成籽粒和千粒重的關鍵時期,降水量達204.1mm,占全生育期總降水量的六成多,光照略顯不足,但基本上能滿足小麥從灌漿到成熟的整個過程的需要,溫度適宜,適合灌漿,且灌漿時間長,較去年長2—3天,晝夜溫差大,利于干物質的積累,所以今年穗粒數和千粒重也都比較高。
四、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1、今年小麥即將收獲時,5月27日—28日全市突降大雨,降雨量達83.5mm,持續時間長達48小時,造成我市95%以上麥田出現穗發芽現象,粒發芽達56%以上。成熟早、種子休眠期短的品種發芽、霉變更加嚴重,對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有很大影響,提醒我們在品種利用上應考慮到后期穗發芽的問題,注意推廣和培育種子休眠期長的品種,要做到半冬性品種和弱春性品種合理搭配。
2、建議我市各級領導以繼續搞好鄧州小麥生產為抓手,重視和狠抓糧食生產,同時我們也要請求上級職能部門對鄧州糧食生產大縣予以關注和支持。促進鄧州市糧食高產、穩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3、以完成各級下達的項目為依托,搞好小麥技術集成推廣,加大推廣力度,突出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提高覆蓋面,使科學技術在夏糧生產中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4、建議繼續加大農業投入,強化和鞏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夏糧生產提供可靠的保障。
5、建議在夏糧生產中,認真研究并積極推行專業合作社(協會)模式,以促進鄧州夏糧產量和質量再上新臺階。
6、圍繞夏糧生產,著重研究“統”的功能,解決一家一戶不能辦理的事情。
7、近年來,由于青壯年勞力的外出務工,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力凸顯不足,旋耕和撒播面積有擴大趨勢,導致麥田耕層變淺,土壤橋空不實,抵御旱災的能力差,特別是今年問題尤為突出,前期干旱造成的黃苗、死苗現象,多數發生在這類地塊中。建議為搶時播種而采用旋耕和撒播方式的農戶,在播種后,要趁早對這類麥田進行鎮壓,踏實土壤,以預防越冬干旱造成死苗而導致產量降低。
2010-2010年度小麥播種基礎情況調查統計表
單位 : 萬畝、公斤、方、萬人次、萬份、元
項目
縣區
麥播
面積
良種
補貼
面積
集中
播種
時期
畝
播
量
統一
供種
種子
包衣
藥劑
拌種
精量半
精量播
種
預留
行間
秸稈
還田
畝施有
機肥
配方
施肥
機耕
面積
深耕
面積
機播
面積
土壤
處理
畝肥
料投
入
技術
培訓
印發
資料
鄧州市
210
200
10.25—11.2
12.5
200
100
70
50
25
80
2
205
202
150
160
50
120
80
80
比上年
+、-
+3.5
0
-10
-20
0
+10
-3
0
0
-20
-50
0
+10
備 注
注:麥套面積折成實麥面積填報 2010 年 11 月 9 日
附表2: 2010-2010年度小麥品種種植情況調查統計表
單位 : 萬畝、公斤
項
縣
目
區
麥
播
面
積
種植
小麥
面積
優質
強筋
小麥
面積
普通
小麥
面積
弱春
性品
種面
積
半冬
性品
種面
積
鄭麥9023
豫麥
70-36
西農979
偃展4110
豫農
949
其它品種(系)播種面積
播
量
面
積
播
量
面
積
播
量
面
積
播
量
面
積
播
量
面
積
鄭麥
366
衡觀
35
矮抗
58
豫農
202
洛麥
21
鑫麥
1998
平安
6號
新 麥
208
內農科201
04
中36
新麥
18
豫麥
18
鄧麥996
鄧州市
210
60
170
40
140
70
12.5
110
12
5
9
10
10
12
20
20
4
8
比上年
+、-
備 注
注:麥套面積折成實麥面積填報,若有其他種植面積較大品種,在表下面一并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