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書節開幕式上的講話
3月是我們的“讀書節”,讀書節屬于我們的活動課程,今年已經是第四屆了。為什么要把讀書節設在3月份呢?因為,春天是迷人的季節,陽光燦爛,風兒清涼,花草芬芳,生活多彩,到處是拔節萌動的生命,催人奮起。春天也是人的氣色最旺、生命力最盛的時期,是抓緊“春讀”的好時候。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閱讀,更能讓我們有回歸大自然的感覺;更能讓我們產生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更能讓我們享受美好春天的同時,體驗讀書的樂趣。“與春相伴讀好書”,在春天這個美好的季節里,讓我們行動起來,只爭朝夕,多讀書,讀好書吧。
我想與你們交流三個話題。
一、我們為什么要讀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的這首詩,道出了讀書對我們成長的意義。高爾基在《論青年》一書中寫到:“每一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每爬一級,就更脫離畜生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這書……。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
人類發展的歷史也已經證明,一個國家的發展取決于國民的素養,國民素養的高低取決于國民的思想,而國民的思想來源于國民讀書的數量和質量。
以色列有句出自《圣經》的老話:“人不能只靠面包活著。”猶太人以此激勵自己,養成了讀書好學的習慣。他們視書如命、崇尚讀書。所以,在這個小小的族群里,誕生了享譽世界的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一批世界級的杰出大家。據統計,猶太人每人每年平均閱讀64本,前蘇聯55本,美國50本,而我國只有4.5本。猶太人只占全球人口的0.23%,但是在20世紀64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卻擁有121位,占18.5%,是其人口比例的80倍,獲獎人數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讀書成就了這個偉大的民族。
剛剛赴美游學歸來的游學團成員董旭倫說,在美國圖書館,他受到了強烈的震撼:美國的孩子3歲就可以辦圖書卡,到圖書館里借閱圖書;而且借書越多,獎勵越大,獎勵的仍是圖書。參觀美國大學,校園里到處都是學生讀書的身影。游學團的18位成員,都深深嘆服美國人的文明素養,共同認為,我們中國人必須在這方面趕超和努力。從哪里開始?讀書!
二、我們該讀怎樣的書?
朱光潛曾說過,“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叔本華認為,“測量一本書的偉大,在思想和身體方面各用彼此相反的定律,身體的大小由于距離的加大而縮小,思想上的偉大由于距離加大而加大”。《易經》中也有這樣的話:“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這些話都告訴我們,讀書要慎加選擇。我們的追求是,讀經典的書,與經典為友!
陶行知為我們提供了選擇書籍的三個標準:一是看這本書有沒有引導我們“干了一個動作又干一個動作的力量”;二是看這本書有沒有引導我們“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要看這本書有沒有引導我們“追求新益新價值的力量”。世界最優秀的書籍體現出持久的理性和睿智,讀經典名著是是“以一當十”含金量最高的文化閱讀。與經典相遇,會使我們達到人性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