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延安學習考察報告
大家在學習考察中,對照延安的革命斗爭史,深刻反思了一個人的成長與成才,覺得深受啟發.理想與現實是對立的統一體,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理想才有實現的可能,現實才有被改變的希望.黨在延安戰斗的13年,已經用偉大的實踐證明了一個黨,一個國家可以把握自己的命運,可以將符合歷史規律,符合人民利益的理想變為現實.對黨和國家來講是大道理,對于一個人也同樣如此.尤其是一個志在創業的青年人,這個道理非常重要.大家都有一個同感,觀今鑒古,學史明理,借鑒歷史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對于自己的理想,我們應有更清醒的認識,特別是一些近期的目標,要更客觀一點,更實際一些;既要有人生的遠大抱負,更要有實實在在的每一步所能達到的具體設想;不僅要從自己出發設計理想,更要從社會角度和發展條件考慮規劃;對于理想的實現,不能驕傲自滿,要多想黨的教導,組織的培養和同志們的幫助;對于未實現的理想,應及時調整和完善,不在不現實的理想上消耗時間走彎路.而對于現實,則要站在客觀的角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就是有,無就是無,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讓主觀迷亂了眼睛,不讓情緒模糊了視線;時常把問題和困難看得多些,重些,不忽視前進中隨機的,難以預料的不利因素;凡事十分把握也做三分勝算,學習扎扎實實地進行,成績一滴一滴地積累,每走一步都踏踏實實,平平穩穩.
三,關于努力與毅力
現在的青年人,大都沒有經過艱苦環境的磨煉,沒有吃過苦,受過累.普遍有個特點即沒有耐力,缺乏韌勁.在延安,大家感悟到,任何一項事業,哪怕是一件小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甚至要經過多次反復.在這個過程中,不是一般努力就能解決問題,必須不懈地努力.這就特別需要堅強的毅力.看看老一輩革命家和革命前輩走過的路,當時他們大都是學生出身,熱血青年,也未在惡劣的環境中經受考驗.但他們憑著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執著,同甘共苦,以苦為樂,不屈不撓,戰天斗地,成為最堅強的一代,鑄就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可見,一個人的毅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要經過實踐的鍛煉和艱苦的錘煉,也要經過幾個回合戰勝自己,才能培養起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
在黨的七大會堂舊址,我們面對莊嚴的黨旗,我們感慨萬千,肅然起敬,心中涌起陣陣漣漪,久久不能平靜.
面對莊嚴的黨旗,我們仿佛看見--毛澤東揮手之間,一次次撥正革命的航向,終于推倒了"三座大山",創建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面對莊嚴的黨旗,我們仿佛看見--周恩來握手之間,在亞非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國重新回到了世界的舞臺.
面對莊嚴的黨旗,我們仿佛看見--鄧小平抬手之間,繪就了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敲響了新時代的鑼鼓.
面對莊嚴的黨旗,我們仿佛看見--舉手之間,高擎起民族復興的圣火.香港,澳門回歸,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世貿,好戲連連.
面對莊嚴的黨旗,我們仿佛看到了--拉手之間,取得了抗擊非典的勝利,詮釋,使中國踏上了世界的航線.
面對黨旗,我們議改革,求創新,謀發展.黨旗下我們年輕人以怎樣嶄新的形象,風貌,姿態,斗志,迎接新的挑戰,在這里我找到了最好的答案,那就是艱苦奮斗,開拓創新.
難忘延安,難忘延安之行,難忘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