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照市考察學習大學科技園建設的報告
四是啟動建設較早,政策優惠到位。早在XX年11月,日照市委、市政府就制定出臺了《關于積極引進大學和科研院所、建設大學科技園的意見》,啟動大學科技園建設。同時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土地政策上,興辦高等教育以劃撥方式供地;建設科技中心、研發基地和高科技公司以出讓方式供地;在收費政策上,在行政事業性收費和建設規費在市權范圍內給予最大限度的減免;在財政政策上,根據對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情況,給予適當扶持。
三、日照大學科技園建設基本運作模式
日照大學科技園建設采取以下運作模式:
一是政府主導。日照市委、市政府將大學科技園建設作為該市發展的戰略重點擺到突出位置,確立了“態度積極、步子穩妥、工作扎實、務求實效”的方針,成立了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的分管領導參加的大學科技園工委、管委,一位市委副秘書長專職擔任管委會主任,管委會下設辦公室、對外聯絡處、規劃建設處、后勤管理處等機構,工作人員多達100余人(其中12人為財政撥款,其余自收自支),具體負責科技園建設中的各項協調、服務和日常工作,同時還作出了“只要大學進園,一切手續我辦”的服務承諾。
二是自主辦學。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則,政府創造環境、引進高校辦學。引進的高校自主確定辦學規模、辦學方向、辦學思路和收費政策。
三是后勤社會化。按照“學校搞教學、社會辦后勤”的市校合作辦學模式,高校學生生活區由大學科技園統一組織社會各方投資建設,不用學校出資,不用政府拿錢,運用市場機制,完全實現社會化。在建設過程中,把推行高校后勤社會化與幫助農民轉軌就業增收結合起來,組織被占用耕地的村民利用征地補償金投資建設學生公寓,圍繞高校后勤發展服務業,有效解決了土地被征用后農民就業和生活出路問題,實現了大學、群眾、政府的“多贏”。
四是產業化。日照市在建設大學科技園的同時,依托科技園大力發展相關產業,最突出的成果是教授花園建設。教授花園位于科技園東濱海部分,
一、二期占地 余畝,建成別墅 套,吸引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首都高校和山東省內高校的教授前來購房,房價由建設初期的每平方1800元漲到每平方5000多元。既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又起到引進智慧、促進大學科技園建設的重要作用。
兩年來,日照市在引進大學、建設大學科技園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增加了日照的人氣、商氣和文氣,對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科技含量,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加快城市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建設宿遷高教園區的對策建議
招引高校、興辦高教園區,借助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科技力量,推進科教興市戰略的實施,提升城市綜合素質,促進城市與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審時度勢作出的戰略選擇,它對宿遷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結合宿遷市情,根據省內外大學科技園的發展實踐,特別是借鑒日照市興辦大學科技園的成功經驗,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是明確發展定位。以引高校、興辦高等教育為核心,通過引進大學來我市辦教育、搞科研;引進大學和科研院所來我市投資建設科技中心、研發基地和校辦產業興辦高科技公司;引進大學和科研院所與我市企事業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努力將宿遷高教園區建設成為區域性高等教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