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養老發展考察報告
啟示之三:進一步加大傳統倫理道德宣傳,形成重視養老良好風尚。
新加坡老年人有困難解決的途徑分別是:先子女、后兄弟姐妹、再社會團體協助解決,家庭里實在有困難解決不了的,經調查核實,才由政府承擔。在中國,雖然各級政府沒有明文規定家庭的“內部事務”,但隨著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老年人的問題解決好了,社會就安定,家庭就和睦。在現階段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無論是國情還是經濟、觀念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的城市老人絕大多數還是會選擇居家養老。下世紀,許多獨生子女家庭更要面臨“四二一家庭”的養老嚴峻挑戰。1996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簡稱《老年法》)的正式出臺,是時代的產物,對落實、鞏固家庭養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實踐證明,僅僅依靠《老年法》來維系家庭養老有時也難以奏效。也常在各類新聞媒體上看到子女不盡贍養義務或“空巢”老人雙雙病死在家中的負面報道。社會輿論在呼喚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同時,也呼喚傳統倫理道德——孝道的回歸。實現家庭養老,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需要傳統的孝道觀來維護。
改革開放給中國注入了空前的生機與活力,也給就業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現代生活的節奏加快,社會流動性增強,直接影響了子女對父母行孝。現在大部分城市的老年人都有退休金,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他們最期盼和渴望的是子女在精神上的慰藉。深受大家喜愛的歌曲《常回家看看》,用樸實的語言告訴年輕人:平日的電話問候,節假日的探望,看病住院的關懷,生日的溫馨祝福,都會給父母帶來安慰和溫情。關愛生命,注重生命質量,讓老年人在有生之年享受真正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孝道。
金相鄰、銀親眷。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互幫、互助——和有困難的老人“結對子”。在子女不能和老年人居住、不便及時照顧老年人的情況下,鄰居、同事、朋友要伸出援助的雙手,給予身邊的老年人適當的關心和有效幫助。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也要大力宣傳養老的重要意義和先進典型事例,通過輿論宣傳、社區教育等多種形式,廣泛動員全社會重視養老問題,增強責任和義務意識,在全社會形成尊老愛老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動員社區全體居民,共同為構建和諧社會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