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廣東學習教科研考察報告
三、思考啟迪
對照先進的教育理念、嚴謹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質量,反思我們自己的教育工作實際,我們深深地感到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緊迫與壓力,在今后一段時間里必須大膽改革,敢于創新,嚴格管理,精細求實,發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將教育科研作為“一把手工程”,進一步強化推進措施
強化教學科研,夯實課題研究,讓教研直接為教學一線服務。作為地區教研室,要加大人員的配備,將一批學科專業扎實,立志教學研究的優秀教師充實到地區教研室,形成對全地區各學校學科的“研究、引領、服務”工作。教研人員應該不少于15人(小學、初中、高中階段語文2人、數學2人、藏文2人、英語2人、史地政2人、物理1人、生化1人、音體美3人);期末考試統一管理,以差異系數為依據對各校教學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從而大面積提高地區教學質量。學校應當努力配合教研室抓好教科研,從自己的優勢出發,以問題為紐帶,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隊伍。大力推廣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課堂教學效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走內涵發展之路應當成為學校長期發展的戰略決策
這些學校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這樣驕人的成績,保持這樣一種“高位持續走強”的態勢,的確是與其苦練內功,堅持內涵發展分不開的。走內涵發展之路,是他們從自身實際出發作出的現實而明智的選擇,這一點給我們的啟迪是深刻的。學校的發展需要一流的、現代化的教育設施,但這不能成為學校上等級、上臺階的根本標志。在確立發展規劃時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從長遠利益出發,實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個性”上下功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辦學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師隊伍建設要創新、教學質量控制體系要優化、校園文化建設也要重新整合,這些都是需要管理者不斷思考、探索和實踐的。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不完全在規模上,而在內涵建設、科學管理上。惟有如此,學校才能保持強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創出品牌,才能將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推向新的高度。
(三)積淀校園文化,發展學校特色,努力增強學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強學校的文化建設,打造學校的獨特文化內涵,形成學校的辦學風格與理念。我們以往在學校的辦學質量上強調了管理、師資和生源等顯性要素,但卻忽視一個極其重要的隱性因素——學校文化。一所學校的發展,要有內涵的東西,這種內涵就是一所學校的精髓和精神,也是一所學校的個性所在。學校文化可以分為四個層面:一是表層的物態文化。物態文化首先是師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課、論文發表等,其次,比如校園環境、學校建筑等等;二是淺層的行為文化,包括聽課評課、學術交流等等;三是中層的制度文化,包括學校常規制度等等;四是深層的精神文化,這是學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辦學理念、學校精神、團隊風貌等等。一所學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種精神文化存在于師生員工的腦海和心靈之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正是這種精神文化才產生強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思我們自己缺少的正是這種學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因此,我們應當學習他們,立足學校實際,充分挖掘學校內涵發展的要素,如辦學理念、治學風格、優質師資、優良傳統等。努力積淀自己的校園文化,發展自己的校園特色,提煉出自己的學校精神內核,聚結成學校最寶貴的財富,激發出廣大師生奮發向上的情緒與敬業勤奮的精神,推動學校工作不斷前進。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使全地區教師盡快形成良性的梯狀發展格局
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興教之本。“以教師為本,以人才為貴”會產生巨大的核聚變能量,這一點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才難之嘆,古今共之。”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教師隊伍的素質與水平,直接影響著教育事業的興衰成敗。學校內涵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和教師隊伍的整體優化。針對我地區現實狀況,建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一定要嚴把教師入口關,把合格的教師安排到教育行業,不能因為就業和穩定就把一些專業知識和能力差的人員調到教育行業做教師,為什么實施了幾十年的西藏基礎教育,高考成績始終沒有一點提高?雖然因素很多,但教師素質的低下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學校一方面要精心打造名師隊伍,另一方面也要扎扎實實、持之以恒地推進自己的“青藍工程”,逐步建立起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本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