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在讀書節開幕式的講話三分鐘(通用3篇)
校長在讀書節開幕式的講話三分鐘 篇1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我們隆重集會,舉行定陶一中第一屆讀書節啟動儀式,這個儀式預示著一場轟轟烈烈的讀書熱潮將在我校開展起來了。
同學們,近年來,定陶一中始終堅持素質教育,走特色辦學的路子,著力打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極大地豐富了全校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一種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我校選課走班富有特色,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德育工作卓有成效;教育教學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前些年,我們有句標語:今天你為進入定陶一中而驕傲,明天定陶一中將因你而自豪。同學們,你們怎樣才能成為定陶一中的自豪呢?那就要努力學習,發奮讀書。我們之所以舉辦這次讀書節,目的就是要提高同學們的讀書興趣,培養同學們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從而拓寬視野,豐富閱歷,陶冶情操。彌爾頓說:“好書是偉大心靈的富貴血脈。”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他還說:“我撲在書籍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尼科拉耶娃說:“書籍是生活的加速器。”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我國漢代大學者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皮羅果夫說:“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與氣質,使人高尚。”
多么精彩的比喻,何等至理的名言。同學們,名人尚且如此喜歡讀書,我們該怎么辦?你要想成為一個有修養、有品位的人就讀書吧!你
要想在中考中從容應考、金榜題名就讀書吧!你要想在未來的人生發展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就讀書吧!讀書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一個人要想從蒙昧走向智慧,從自然的人走向社會的人必須讀書。通過讀書,我們可以獲得生存的技能;通過讀書,我們可以獲得審美的享受;通過讀書,我們可以獲得大師們鮮活的思想。明代大思想家朱熹在他的《觀書有感》中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緋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就是讀書。蘇軾一生喜愛讀書,他曾說:“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不讀書,又怎能成就蘇軾這樣一個多才的作家?沒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又怎能成就周恩來的治國安邦之才?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雖有些夸張,但不也說明了讀書的作用嗎?
那么,我們該讀什么樣的書呢?當然要讀經典、讀名著。不要沉迷于網絡快餐文學、地攤文學,只有經典才可能給同學們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糧。就像大家都熟悉的韓寒之所以少年成名,就得益于他博覽群書,在初、高中階段他就廣泛閱讀了中西方一些哲學名著、文學名著和歷史方面的著作。沒有這些經典著作的滋養,他又如何能夠寫出一些膾炙人口的文章呢?如果他只讀一些快餐文學,他的文章又怎能有思想、有見地呢?
因此,要讀書,就必須讀經典。但我們又該怎樣讀呢?朱熹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我這里還要加上一到,叫做“手到”。我們不僅要用眼讀、用口讀、還要用心讀,更要動手摘抄,動手寫讀書筆記,動手寫心得體會,這才是一個好的讀書方法。我們偉大的領袖毛
澤東同志就不僅喜歡讀書,更喜歡對書中的對自己有有觸動的地方加以評論,他評注的《二十四史》《容齋隨筆》《資治通鑒》都成了我們今天難得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所以說讀書必須動手。
同學們,我們這次讀書節從今天開始就正式啟動了,請同學們拿起書來,到知識的海洋里邀游,與先哲們對話,去感受他們偉大的靈魂,高尚的品格吧!讓書籍把我們引入最美好的社會,使我們認識各個時代的偉大智者吧!
校長在讀書節開幕式的講話三分鐘 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春風和煦,百花競艷,這是一個溫暖的季節,是一個詩意的天地。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舉行韓陵中學20--年“品味書香,幸福成長”的讀書演講會,就是為了營造韓陵中學濃厚的讀書氛圍,推動韓陵中學讀書活動的開展,倡導全校師生積極讀書。在此,我代表學校對本次演講會表示熱烈的祝賀!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8年的一次調查,在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年人均讀64本書,平均每人的讀書量高居世界各國之首。接下來的效應是: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他們創造了許多的世界第一,科學發明世界人均第一,節能節水世界第一,諾貝爾獎獲得最多,世界上人均擁有論文發展量第一,其轉化為科學技術的比例世界第一。
我國新教育實驗的倡導者朱永新教授說:“在一定意義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發育水平,在很大程度是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狀況。傳承文明的橋梁,是延續文化的中介。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應該伴隨著讀書而發展。”讀書是每個人生命的需要。閱讀一本好書,能夠豐富我們的知識,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點燃我們實現理想的希望之火,手捧書籍,就是手捧希望;開卷讀書,就是打開窗戶。
近幾年來,我們韓陵中學開展的親子共讀,展示的韓陵文化,誦讀的國學經典,使我校全體師生沐浴在書香中,徜徉在書海里,我們驚喜的發現,
讀書讓師生變的更聰慧,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敏捷,氣質更高雅,讓我們的校園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讓我們的教室彌漫了幽幽的詩意。
老師們,同學們,當今時代是一個喧囂浮躁的時代,受影視視頻和暴力游戲的影響,不少人遠離了書籍,遠離了知識,成為了低俗文化的俘虜,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受低級傳媒影響,更有甚者,扭曲了自己的靈魂,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同學們,影視視頻是不能代替讀書的,因為書籍會給我們傳播視頻中無法傳遞的心靈感應。因此,選好書,讀好書,就顯得尤為重要。
老師們、同學們,愛好讀書是中華的美德。立身以求學為先,求學以讀書為本,讀書的魅力就在于知識所呼喚的熱情的鼓蕩;讀書是一種樂趣,以樂讀書,樂,就在心中;讀書是一種雅趣,以雅讀書,雅,就在言中;讀書是一種志趣,以志讀書,志,就在胸中。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同學們,期待快樂愉悅的學習,憧憬美好幸福的生活,就讓我們從讀書開始,從今天開始,從本次讀書演講會開始,讓我們與書為友,讓我們捧起書本,在安徒生童話里陶醉,在唐詩宋詞中穿行,在無聲的語言里,看人文與科技共舞,看經典與時尚齊飛。
老師們,同學們,積極行動起來吧!讓濃郁的書香能夠充盈校園的每一個班級。天道終酬勤,寧靜定致遠!讓我們的校園里處處彌漫書香,讓書香伴我們一路成長。
最后,預祝本次讀書演講會圓滿成功!
校長在讀書節開幕式的講話三分鐘 篇3
老師們,同學們:
秋濃了,月圓了,又一個中秋就要到了!農歷的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處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稱為“中秋”,它僅僅次于春節,是我國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的月最圓,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稱為“團圓節”。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中秋是中華瑰寶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特別珍視團圓,中秋節尤為甚。中秋,是一個飄溢親情的節日;中秋,是一個彌漫團圓的時節。這個時節,感受親情、釋放親情、增進親情;這個時節,盼望團圓、追求團圓、享受團圓……這些,都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主旋律。
同學們,一定能背誦出許多關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歷史的時空流傳至今,正是中秋節的魅力所在。
中秋最美是親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訴說著人們同一個心聲: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過思念;月亮最高,高不過想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
中秋最美是感恩!無須多言,給父母一個微笑,給親友一個問候,遞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餅,這是我們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父母給予的培養……老師們,同學們,這個中秋,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度過!心懷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們的人,感恩一切幫助我們成長的人!心懷感恩,我們才懂得尊敬師長,才懂得關心幫助他人,才懂得勤奮學習、珍愛自己,才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
老師們,同學們,中秋最美,美不過一顆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過真心的祝福!
在此,我代表學校,祝老師們、同學們中秋快樂,一切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