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核心價值觀發言稿:核心價值觀,是學校德育之魂
其次,價值目標高大空,導致學生無法仿效,影響學生認同的趨向力。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為主要內容的價值觀是我國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基于此的學校價值觀教育內容往往是純而又純的做人道理。這種單一的高于學生實際能夠達到水平的價值觀,內容上遠離生活,容易導致部分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日常行動相背離,學生在自我調整情意結構中產生嚴重的價值觀沖突,感覺無助,價值迷惘,無以適從。
三、建議和對策
核心價值觀就是指學校德育中全體師生員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條,它是學校做人教育的基本主張,是學生持久和最根本的信仰,是每一個學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價值評價標準和所崇尚的精神。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做人教育要求從根本上樹立三種意識,面對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維度建構學生的核心價值觀。
做人教育的首要核心是樹立尊重的意識。尊重原則在人際關系中被稱“黃金法則”,做人教育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尊重。
1. 培養學生對父母感恩。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現在許多學生對父母長輩的愛已經習慣接受,理所當然地享受著他們的照顧和無私奉獻,失去了對父母愛的尊重。可見,個人意識越濃厚,學校的感恩教育就越重要。學校感恩教育重在讓學生享受父母關愛的同時,能學會理解父母的付出,學會珍惜,學會延續。為父母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小事能讓他們感受回報的幸福。
2. 培養學生對同學友愛。同學是親密的伙伴,同學間關系的好壞,對教育過程發生潛在的影響。對同學友愛是尊重同學的表現。
要讓學生對同學友愛就要培養團結友愛的班級人際關系,使學生學會愛別人,關心別人,給需要幫助的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抓住一些涉及班級同學情感基礎問題的“小事”,激發群體情感,引導學生理解并寬容,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3. 培養學生對人有禮貌。文明禮貌是文明社會做人的起碼要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共同行為準則。讓學生講禮貌,首先要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充分利用視頻等手段使學生對各種公共禮儀有基本的感性認識;其次要利用各種機會、各種場合讓學生得到練習和鍛煉,培養學生文明禮貌的習慣;最后要注意的是學校禮儀教育重在引導和示范,讓學生在理解對人禮貌重要意義的基礎上通過模仿,逐步潛移默化。
做人教育的核心之二是樹立誠信意識。誠信是社會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倫理價值需要,是一種人們在立身處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實踐中必須而且應當具有的真誠無欺、實事求是的態度和信守承諾的行為品質。
1. 培養學生對家庭講責任。學生形成價值選擇真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責任感,不了解責任心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基礎,不懂得人因不同的社會角色負有不同的責任。
培養學生對家庭負責,意味著首先要讓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責任以及這種責任所要達成的結果;引導學生做父母的老實孩子,向他們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教育學生生活節儉,不攀比,不擺闊氣,不亂花錢;讓學生學會并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學會料理個人生活;要求學生體貼父母,在家庭出現困難時,學會主動為父母分憂。
2. 培養學生在學校講誠實。其基本要求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因此要從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入手,通過低起點、有針對性的循序漸進,讓學生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堅持不懈,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誠實品格,首先要創設以誠信為主題的學校文化氛圍,使學生牢記“誠信為本、做人在先”的道理;其次要強化措施,規范誠信行為,調整行為偏差,矯正不良習慣,將養成的良好習慣由自覺狀態走向自主、自動,把外顯的動力逐步內化為個性品質,使習慣穩固化。
3. 培養學生對社會有合作。合作是當代社會特別強調的一種精神,知識經濟時代單靠個人能力已很難完全處理各種錯綜復雜的信息并采取切實高效的行動,必然要求組織成員之間進一步相互依賴、相互合作。
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首先在于建立對他人的信任感,通過各種學生喜愛的團隊合作活動,讓學生感受彼此之間開誠布公,互相交心的樂趣;其次要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學會在溝通中實現互相理解,尋找到共同的目標和方向;培養合作精神還要克服人性中過于個人主義的傾向,警覺“自私之心”影響合作的誠意。
做人教育的關鍵核心之三是樹立規則意識。“無規矩不能成方圓”,規則不是指懲罰,是通過施加外來約束達到糾正行為目的的手段,是對自身行為起作用的內在約束力,規則是社會的穩定器,是和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