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教學工作會講話稿
同志們:
這次教學工作會議開得很好。好的標志主要體現于以下幾點:一是劉校長作了一個好報告;二是出臺了一些好措施、文件;三是十個學院院長發言,交流了一些好經驗;四是大家經過熱烈討論,提出了一些好建議。會后,希望各職能部門、各教學單位要認真吸收,修改好文件,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落實、落實,再落實”。
最近,在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高等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大學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三類人才。我看到這個政策的出臺很高興,我們工業大學的改革舉措與之是完全一致的。“7”對應“應用型”,“2”對應“復合型”,“1”對應“創新型”,并且,我們在兩年前就提出來,現在正進行著這方面的實踐。因此,我們的721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是順應潮流的,是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律的,是符合上級要求的。我們一定要堅持把這條路走下去。
關于721人才培養模式我已經講過多次,上午劉校長的報告中也講得很清楚,龔校長在各學院也作了這樣的報告,我在暑假教學工作研討會上也做過比較系統的發言。今天,我換一個角度來講幾個問題,供大家參考、討論。
第一個問題:大學是什么?
這是一個長久的話題。我們長期生活在大學里,未必真正了解什么是大學。
大學,是大家學習的場所。凡是有資質上大學的人,都不應被拒絕。各種各樣有資質的人都可以到大學來學習、探究知識、討論問題,進實驗室、進圖書館、聽各種講座,這才是大學。這在許多國外大學已經做到了。
大學,是做大學問的機構。大學里有教授、研究生,各種專職從事研究的人員,傳授的是高深知識、專門知識,做的是大學問。
大學,還是一個文化“大染缸”。大學有各式各樣的文化,有各種不同風格的教師,有各種各樣的學生,這里允許學術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顯特色。如果說所有的學生都是一模一樣的,第一那是不可能的,第二那就不叫大學。
大學的基本特征是包容、自由、創新。大學應包容各種各樣的文化、各種各樣的老師和學生,大家在大環境中相互浸染、相互影響,共同研究學問,掌握知識技能,提高文化素養,人人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發揮。此外,大學還要不斷地進取、改革,引領創新。
因此,培養人是大學最基本的職能,其他職能都是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大學首要工作,就是搞好教學工作。重視教學工作是大學的第一責任,教授為本科生上課是大學最基本的職責。
第二個問題:教學是什么?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就是老師教學生學、教學相長。以往的教學受到很多制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課堂為中心。使用的是教育部統編教材,課堂教學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照屏宣科、“滿堂灌”。現代意義上的教學,是人對人的一種交流學習藝術,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既然是藝術,必然會因校而異,因課而異,因人而異,因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式而異,因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能力與水平而異。既然是社會活動,就應該符合國家的、社會的發展,滿足家長、學生的需求。這就為我們建立“721”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
第三個問題:改什么?
我們都知道,教學改革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并非一句話、一個措施就能完成。改革的關鍵是怎么改,改什么。我的觀點是,教學改革無禁區,教學改革的確需要常新、常思、常行。我們必須把握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擁護馬克思主義、相信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不能動搖的。可以說,教改無禁區、此處有紀律,各位老師不要踩紅線,除此之外,教學改革不設禁區。我們要相信,一個有水平的老師,一個認真負責的老師,一個有良知的老師,一個把教學當藝術的老師必然會認真研究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而一個不關心學生、不肯動腦筋、不認真負責的老師,肯定是照本宣科,而且還把這當成理由,說什么按規定辦事。
那么,到底要改什么?我想至少應該有四個方面:第一,改革陳舊的、落后的、冗長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第二,改革阻礙人才成長的教學方式。第三,改革僵化的教學組織。第四,建立科學的、與時俱進的人才觀和人才標準。
第四個問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教學改革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改革的目的實際上很簡單,就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那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到底依靠什么?最終的落腳點是要實現三個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