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讀書交流會演講稿(精選3篇)
學校讀書交流會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要與大家交流的是《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中第一個主題《愛上閱讀》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確, 讀書,可以拓寬我們的眼界,獲得豐富的知識;讀書,能引導我們明理,學會如何做個有修養的人;讀書,還能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育家說,書是智慧的鑰匙.史學家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政治家說,書是時代的生命.文學家說,書是人類的營養品.學生說,書是不開口的老師.那我們這些培養學生的老師們該說書是什么呢?是摯友?是恩師?是燈塔?是導航儀?是友情的行囊?是心靈的港灣?說它是什么都不為多.書是我們自己成長和幫助別人成長的扶手和階梯.因此,我們教師更要常讀書.常與書籍對話,與書中人物交談,與作者進行思維的撞擊.
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現給你,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跡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于閱讀.
閱讀,使我們和孩子們的人生更加豐厚.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指導孩子科學的閱讀,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責任.語文需要閱讀,數學需要閱讀,英語需要 閱讀,科學,思品,社會,美術,音樂,體育
都要閱讀.只是有的讀文字,有的讀圖形,有的讀肢體,有的讀音符.人在一生中要讀的書很多很多,不僅要讀有字的書,還要讀無字的書.我們只有學會閱讀才會理解.閱讀水平的高低將決定理解的對與錯,深與淺.
閱讀可以開啟我們的心智,閱讀可以展開我們聯想的翅膀,遨游古今,暢游中外.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升騰起一個個美好的夢想. 最是書香能致遠.書,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書,讓人學會思考.思考過去的得與失,對與錯,功與過.思考未來,思考未來的計劃與舉措.思考現在,思考現在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者,我們理當靜下心來讀書,潛下心來研究.從書中汲取營養來滋潤和提升自己的素養,以飽滿的精神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去.以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件細小的工作為樂趣,從而成就學生的成長,書寫自己的人生.
最后,我想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改為"書山有路趣為徑,學教無涯樂作舟"送給大家.與君共勉.
謝謝大家!
學校讀書交流會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學生會文藝部副部長劉子昕。今天,我為大家帶來了一本好書,《追風箏的人》。
“為你,千千萬萬遍”。《追風箏的人》的一句話感動了萬千的人。《追風箏的人》并不像其它以愛情,性欲噱頭吸引讀者的暢銷書,作者卡勒德·胡賽尼以四十年前的阿富汗為背景,用清淡的筆觸,講述了一個心碎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的故事是在作者的回憶下開始的,1970年的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爾與管家兒子哈桑童年美好的友誼,在一次風箏比賽之后,由于阿米爾的懦弱而破裂。當時的哈桑,為了幫助阿米爾追回風箏,受到了阿塞夫的侮辱,本應幫助哈桑的阿米爾卻沒有勇氣出面幫助哈桑,隨后,阿米爾深深的陷入了痛苦和自責當中。為了減輕自己的愧疚,阿米爾通過誣陷趕走了哈桑。阿米爾一家也因為戰爭的爆發逃到了美國,并在美國生活下來。對哈桑的背叛,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為了得到救贖,阿米爾回到了闊別二十多年的阿富汗,卻發現哈桑原來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得知真相的阿米兒,歷盡千辛萬苦救出了哈桑的孩子,并回到了美國。親情與友情,真相與謊言,背叛與救贖,阿米爾在這一切之后,慢慢的成長,最終通過為哈桑兒子追風箏完成了自己的救贖。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它可能是我們的夢想,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去為之奮斗的目標,也可能是人們一直在追求的真善美,還可能是一種崇高的理想,但無論怎樣,我們都會為了它奮進全身的力量,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在追風箏的人。
貫穿全文有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當年哈桑對阿米爾說這句話時,表達了他對好友的信任,也象征了一種奉獻;而數十載后,阿米爾對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說這句話時,則是一種救贖,一種對親情、友情,甚至是信念與追求的救贖。文中的風箏對于每個人的意義都是不同的。 但不論是曾經的奉獻,還是后來的救贖,“為你,千千萬萬遍”是注定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以愛的名義。
謝謝大家!
學校讀書交流會演講稿 篇3
第一次讀張曉風的《畏敬生命》,我同作者一樣驚異于生命的偉大無私:任何生命的延續都要付出“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本錢的代價”,每個個體生命的存活都以無數個體生命的犧牲為代價。每個生命的存活都只有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分的可能,每個生命都是一次造化,都是上天的恩賜。明白了這些,我們還會覺得生命的廉價嗎?我們還會浪費時間,虛度生命嗎?
感謝生命,給了我們一切;感謝給了我們生命的人,給了我們一切的一切。
朱自清的《背影》用樸實、深沉的語言給我們塑造了一位愛子勝己的父親,同時文中也透出了兒子感激、迷戀、酸楚、無奈、懷念等復雜的感情,讀后使人潸然淚下。是啊,面對如山的父愛,誰又能輕松起來呢?
我有一位平凡的父親,但他卻讓我感遭到了不平凡的父愛。
十幾年前陌生小城里的一家小店里,一位中年人面對桌上的小菜難以下咽。剛一舉杯卻淚流滿面,惹得店里的人也落淚。這就是我的父親。在送我走進陌生的校門后,父親可憐我闊別故鄉獨安閑外,竟在校門外的酒館里舉箸茫然,聲淚俱下。這就是我的父愛。十幾年后,每每想起我依然百感交集。
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講述了自己與恩師的相見、相處、分別及分別后恩師對自己的鼓舞和鞭策。這又使我不由想起小學里的一位老師。那年,作為全校唯一的代表我要到鄉里參加作文比賽。十幾里的山路,老師用自行車帶著我走了很久才到。作文比賽的結果,早已忘了,但老師被汗水浸濕的后背我卻清楚的記得。以后的日子里,不管學習還是工作,當我稍有懈怠的時候,我就會想起老師汗流浹背,費力蹬車的情形。
直到現在,我依然相信,我只所以有今天,老師的背影給了我莫大的鼓勵。讀書,讓我明白了生命的寶貴;讀書,讓我感遭到一段段真情;讀書,讓我明白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