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部干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以人為本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群眾,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政府一切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用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來衡量一切,把發展的目的真正落實到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實現人民群眾利益、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上。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群眾,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各項工作中體現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切實做到群眾利益大于天,不與民爭利。努力做好以下“四個建設”:
1、在經濟建設上,要著眼于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擴大就業范圍與力度,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落后地區的財政投入,加緊建設中西部地區,扶持東北地區,轉型東部沿海地區,加強對國內中小企業、高新科技企業、高環保企業的扶持,落實農村土地政策,始終關注、關心“三農”問題,減少政府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支出,降低政府行政事業性收費,杜絕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控制物價穩定,維持社會安定,整體上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2、在政治建設上,要著眼于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合法權益,加大對執政黨的監督、對政府工作人員的監督,強化對政府工作人員的法律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嚴厲懲處那些侵犯人民群眾利益和國家利益的組織與個人、懲處那些置群眾利益而不顧玩忽職守、貪污腐化的政府人員,全方位、多層面深化執政為民、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依法治國、以德治國。
3、在文化建設上,要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立足科技文化成果為民所享,提高人民群眾精神生活質量,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群眾們的精神力量。
4、在社會建設上,要著眼于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和創新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自由,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加快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各方面的機制,以期建設全體人民群眾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以具體的“人”的利益為本,尊重人權,目的就是實現個人的當下幸福。
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結合體,因而既有自然需要,又有社會需要。作為一個具體的獨立個體而言,首先是一個生命體。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生命,沒有了生命,一切都是蒼白無力的、沒有價值的,所以說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借口而換取其利益。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所倡導的革命主義犧牲精神,是在當時革命戰爭環境極端惡劣的情況下提出的,是歷史發展與中國實際所決定的,是中國革命發展所必然的選擇,是作為中國人在民族矛盾、反抗侵略、階級對立中追求民族獨立(民族)、國家主權(民權)、人民幸福(民生)而表現的大無畏精神,是個人為實現自身價值而奮斗的表現。當社會趨于日漸穩定、和平、繁榮的時候,為了延續生命、為了追求人生幸福,人第一位的就是吃、喝、住、穿,因此必須滿足的人的自然需要,主要體現在個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方面,就是要珍惜、愛護、保障個人的生命,保護人身安全,強調個人的生命權、健康權、休息權、勞動權、報酬權,滿足個人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促進個人的健康、全面、和諧發展。
從人的社會屬性來看,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社會的主體。人作為社會的主體,總是在積極、自主、創造性地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人的社會需要不僅包括政治的需要,還包括感情的需要、歸屬的需要、認同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等等。所以,以人為本就是要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尊重個人的民主權利、政治權利,尊重個人的自由,維護個人的尊嚴,關心個人的感情需要,滿足個人的自我實現需要,關注個人的價值、權益,關注個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個人的當下幸福。
總之,真正、切實、準確理解以人為本是掌握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是運用科學發展觀的前提,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