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領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時代意義
XX年年11月,省委宣傳部對全省新聞媒體負責人進行了分期分批的集中培訓學習,學員們連續四天,學習了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學者專家們關于河北經濟發展形勢及重大問題和新形勢下新聞職業道德的基本內涵和具體要求等精彩報告。
通過學習,提高了理論水平,特別是對黨中央關于科學發展觀理論提出的時代意義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1、科學發展觀是在汲取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借鑒國外發展理論有益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提供了廣闊的世界背景環境。
20世紀四十年代,在飽受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巨大災難之后,海外殖民擴張被世人拋棄,加快經濟增長成為各國的共識,傳統的經濟發展觀開始盛行。但是,在傳統的發展觀念指導下,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環境保護和能源、資源節約,不重視社會發展和社會公平,導致一些國家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后,能源、資源日趨緊張,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以及社會兩極分化、失業增加、政治動蕩等問題,經濟增長并沒有給廣大人民帶來更多的實惠,未能實現持續的增長和真正的發展。人們開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經濟增長卻帶來越來越多的發展問題的。
到1960年代末期,各國越來越認識到了傳統的發展觀念的缺陷,開始更多關注生態問題,認為生態快到極限了,而伴隨著生態極限的到來,經濟增長也就會到極限了,于是產生了“發展=經濟增長+自然生態”的發展極限論。這種發展思想是在1969-1973年間由羅馬俱樂部的未來學派提出的,他們把自然生態納入到整個發展系統,指出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共生關系,對于幫助人們從傳統的經濟發展觀的種種誤區中走出來,發揮了巨大作用。發展極限論有力地沖擊了傳統的發展觀,但其自身也存在諸如忽視科技進步的作用、忽視人的積極能動作用等多方面不足。
到1970年代中期,可持續發展理念開始出現。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會議上主持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的發表,可持續發展概念開始逐步確立。與此同時,對于人的關注不斷得以在新的發展理念中體現出來,產生了“發展=經濟+自然+社會+人”的綜合發展觀、“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等等新的發展思想。綜合起來看,相對于傳統發展觀,新的發展觀念主要實現了三個方面大的轉變:一是從以工業化為目標的“增長第一”的經濟發展導向轉到提倡社會的綜合協調發展;二是從以物為中心的發展轉到以人為中心的發展;三是從不惜以破壞資源、環境、生態為代價追求經濟的一時繁榮,轉到主張可持續發展。伴隨著人們對發展問題在認識上的逐步深入,以人為中心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等觀念得以在實踐中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所推崇。對此,科學發展觀在科學判斷國際形勢和世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強調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快發展,把中國的發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來思考,反映了當代世界最新的發展理念,順應了世界發展潮流,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
2、科學發展觀是在總結長期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50多年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特別是2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是科學發展觀形成和提出的國內背景。
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就長期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以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完成了第一個歷史任務。新中國成立后,第二個歷史任務就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蘇聯社會主義發展模式”。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初,蘇聯模式的弊端已經暴露出來,面對資本主義的嚴峻挑戰,面對“一窮二白”的國家面貌,發展問題成為我們黨亟待解決的中心任務。因此,開始提出“以蘇為鑒”,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的任務。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進一步提出了中國要走“工業化道路”的想法。黨的八大是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次重要的會議,八大提出的許多觀點,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強調要保護與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等,后來被證實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此外,“統籌兼顧,適當安排”、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正確處理各方面的矛盾和問題等重要方針的提出,都是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探索的成果。但是,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我國的發展事實上走了彎路。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逐步開辟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強調,我國目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特別是提出了“發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以及實行改革開放、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講質量講效益等一系列戰略思想和方針原則,實現了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認識的一次飛躍,為中國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南,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