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手抄報資料(精選5篇)
臘八節手抄報資料 篇1
臘八節的習俗與風俗習慣
1、喝臘八粥
煮臘八粥、喝臘八粥是最主要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也叫“福壽粥”,是以很多種瓜果、豆、米等五谷雜糧煮成。各地區所用材料不一。根據口味,還有甜、咸之分。部分地區還有用臘八粥祭祀的習俗;佛教用臘八粥供佛;部分寺廟還會煮臘八粥分給信徒吃。
2、祭祀
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祭祀的對象包括: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蟲神等。唐宋后來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習慣在這天祭佛。部分地區很隆重。
3、吃冰
據說這天的冰吃了以后可以在一年里都不會肚子疼。前一天,人們就用鋼盆舀水等結成冰,等到臘八節就把冰敲成碎塊。
4、泡制臘八蒜
北京、華北大部分地區還有在這天泡制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直到蒜變成綠色。
5、制臘八豆腐
安徽黔縣民間習俗,是當地的風味特產,將自制豆腐曬干可留日后吃。
6、吃臘八面
陜西地區不產大米,所用沒有臘八粥,而是吃喇叭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
臘八節手抄報資料 篇2
臘八節詩歌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買豆腐,
二十六買斤肉,二十七宰只雞,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除夕的餃子年年有。
臘八節手抄報資料 篇3
臘八節介紹
臘八節,即每年農歷十二月八日,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本為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節日,后逐漸也成為民間節日。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臘八粥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宋代。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臘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在我國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過臘八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每到臘八節,北方地區忙著剝蒜制醋,泡臘八蒜,吃臘八面臘八粥。在南方臘八很少提,臘八節是典型的北方節日。
臘八節手抄報資料 篇4
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粥也稱八寶粥,是由很多種糧食材料一起煮成的粥。所用材料有:大米、玉米、小麥、各種豆類、蓮子、桂圓、薏米、紅棗等,凡主食輔食都被加進去了,一般是挑選其中的幾種。吃臘八粥是農歷臘八節的傳統風俗。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于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并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釋迦族人,后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節手抄報資料 篇5
臘八節的由來
臘月極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很久很久以前,佛祖釋珈牟尼為了尋找人生的真諦。像苦行僧一樣游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也嘗盡了人間的苦難。有一天,他云游到印度的比哈爾邦的尼連河畔,因為又冷又餓,終于昏到在河邊。這時,正巧有個放羊的姑娘路過河畔時發現了他,她連忙拿出了自己背囊里僅有的一些干糧,又去采集了一些野果,用泉水將野果和干糧煮成了一鍋稀粥,喂給佛祖吃。吃完粥,他感到渾身熱乎乎的,元氣好象又回到他的身上。于是,他又下到尼連河里洗了個澡,頓時覺得神輕氣爽起來,所有的'疲勞都一掃而光。此后,釋珈牟尼告別了牧羊女,一個人坐到了一棵菩提樹下冥思苦想,他想參透人生的真諦到底是什么。喝了牧羊女的粥以后,釋珈牟尼的思路好像特別清晰敏捷了。突然間,靈光一閃,他腦子里似閃電般亮了一下———他終于悟到了人生的真理:佛道。從那一天起,他就成了佛祖。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以后,佛門弟子為了紀念佛祖得道的這個日子,也為了感激救活了釋珈牟尼的牧羊女,就在這一天用牧羊女熬粥的方法,以雜糧加野果熬稀粥敬獻佛祖。由于佛祖在中國傳播廣泛,佛教弟子們用稀粥敬獻佛祖的習俗,也在中國的民間傳播開來,便成了大家在這一天煮粥祭組,喝粥的民間習俗。這種粥,也就被稱為“臘八粥”。當然,臘月初八,天寒地凍,人們圍坐在家里喝著用糯米和紅豆,棗子,花生,芝麻等加糖熬成的香甜可口的粥,暖和溫馨,也給人們平添了一種過年前的節日氣氛,這也是喝“臘八粥”的習俗得以長久沿襲下來的原因之一。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
佛教的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