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鐘散文配樂(精選3篇)
九分鐘散文配樂 篇1
走在初冬的小徑,沒有看到想象中的蕭瑟、孤寂。
路兩旁依然清影依依,碧緑,淺漾。只是,這趟過秋水的緑,顯得愈發(fā)深邃和內斂了。風,也沒有刺骨的寒,只是,相比秋日的風多了一份冷意,這冷,是極微極微的冷,微到會被你輕易略去,抑或,不記。
初冬的陽光和暮秋的陽光找不到明確的界限,就如一對孿生兄弟,讓你無法分辯誰是內斂含蓄,誰是奔放熱烈?初冬的天空,依然高遠、純凈,似一望無際的草地;云朵還是秋天那般綿軟、輕盈,飄逸,像一群飽食后,悠然、隨意的散步的羊群,又像一枚枚綻放無際曠野的白菊。
目光透過不再稠密的樹冠,驚訝發(fā)現:在一株瘦小的枝干的稀拉拉葉的間隙,二朵紅色的花朵,盡展嫵媚。我確信:四周斷然再無開花之物了。腳下,也絕無傲霜的菊朵。雖然,我無法叫出它的名字,但看得出它正處妙齡,正是風華正茂時。單單是那艷紅欲滴的色彩,就讓看到它的人,有了幾分暖意,生發(fā)了幾分羨慕,更何況,嬌艷的面頰,還佩戴著閃亮的珍珠項鏈,更是讓人嫉妒心起。
光陰荏苒,季節(jié)更替,又一個冬如約而來。季節(jié)的輪回,正如生命里的某些經歷,無論你是歡喜還是拒絕,該來的總是會來。
當我彎下腰,想拾起腳邊一枚金黃銀杏葉時,突來的一陣風,卷走了已觸碰我指尖的葉,一種若有所失的惆悵掠過心頭。人生如葉,注定有一些人只是過客,一些東西只是過眼煙云,得失之間,注定它們只是生命里的一處風景,一段記憶。
站在落葉層疊的小徑,我看到,風,輕俯葉的耳際,耳鬢廝磨的竊竊私語,一樣別離,幾多情;雨,輕輕滑入嘴角的淺笑,一種滋味,幾番味;花,孤寂開在秋陽,灼灼其華,一襲繁華,幾夢碎。遠處,細雨蒙蒙,幾頑童脖子上戴著用落葉串成的五彩項鏈,在追逐一枚被風拐走的紅葉……
冬天真的來了。冬天來的時候,我正立于秋天荷塘的木柵橋上,撫慰一株衣袂不整啼哭的蓮。看著她日漸佝僂的身子,憔悴的容顏,在深褐色的衣衫里瑟瑟發(fā)顫時,我竟然無能到找不到半句安慰她的語言。那一刻,我突然感到空前的凄涼和無助,雖然,我知道此刻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無力。從她哀婉的眼神,我知道:冬天來了。我愕然。那一刻。我踽踽獨行秋天的阡陌,與冬不期而遇。
一直以為,一個活得好壞,只是一個人的事,別人終是無法感受,就如季節(jié)交替,落葉調零的秋殤,冬又如何能感同身受。一如,總會有一些日子,是飄雨的天;總會有一些時光,是流淚的心。
冬天是雪花的舞臺。我喜歡雪花輕盈、曼妙天空的優(yōu)美舞姿;喜歡“千樹萬樹梨花開”銀裝素裹的震撼;喜歡飄雪的日打雪仗堆雪人的快樂時光;喜歡“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唯美和馨香。
記得小時候,剛剛進入十月,雪花就一場接著一場紛至沓來。整個冬天里,天地之間,是清一色的亮白。白的房,白的樹,白的草垛,白的田野,白的風,白的人,甚至連雪地覓食的雀兒都是白的。
每天上學,迎著刺骨的寒風,踩著厚厚的積雪,往往一腳踩下去,就是一個深深地白亮亮的腳印,聽著咯吱咯吱的踏雪聲從腳下傳到耳中,感覺身體也是輕飄飄,飄飛在白白的雪海上。風很大。很大很大的西北風,桀驁不馴的吹著口哨,揚起長鞭,狠命抽的著光禿禿的枝干,無助的枝干呼呼的嚎啕,像一個滿腹委屈、發(fā)泄不完的怒氣的怨婦;疊疊的冰凌包著深褐色的枝干,有雀落在上面,冰凌就會嘩啦啦落下,如若碰巧你經過樹下,那些細碎的冰花就會順著領口鉆進脖子里,那感覺……哈哈哈。怎一個涼字了得!
冰錐是冬天里又一大奇觀了。當然,也是小時候最受我們待見之物。一場大雪過后,緊接著就是天寒地凍。那時家家戶戶的屋脊,多是稻草麥稈鋪成,雪落在厚厚的草桿上,融化很慢。一般都要等到天晴,陽光好的中午才開始融化。冬天的天短,太陽早早就落山了。一部分融化了還來不及滴落地面的雪水,在滴落過程,因為氣溫低,就順著屋檐下的草桿慢慢形成冰錐,周而復始著,屋檐下就長滿一根根圓圓長長晶瑩剔透的冰錐。我們小孩子不管干凈不干凈,拽下來就往嘴里塞。冰錐在口中嚼的咯蹦咯蹦響,還不忘嘟囔“真甜,真甜”。其實,冰錐哪里有什么甜味,只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過著食不飽腹的日子,冰錐應該算是上天賜給我們一種美味小“零食”吧。有一些調皮不怕冷的男孩子,敲下粗大一些的冰錐當馬騎,或當劍舞,和同學玩對打的游戲。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在我們這樣的平原地帶,冬天能下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好像都變成一件很奢侈的事,更別說看到冰錐了。已經有好多年沒有看到小時候那樣的大雪了。即使偶爾下雪,也只不過像是為了走過場,輕描淡寫,薄薄覆蓋地面,轉瞬,就了無蹤跡。 幾天前,在空間動態(tài)里,看到有北方的好友上傳的白雪皚皚的美景,那種羨慕的情愫,真是無從言說。
期盼在這個冬天不久的一天,能邂逅一場紛紛揚揚的雪花。夜來一場雪,讓我站在潔白的天地間,打開雙臂,擁抱這來自天庭的精靈,讓我牽手雪花,邁向春的殿堂!
九分鐘散文配樂 篇2
同學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x學院20xx屆學生畢業(yè)典禮,這是回顧大學生活,展望美好未來的重要時刻。
同學們,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合作與競爭同在的時代,也是一個設計師成就事業(yè)的時代。希望同學們順應時代要求,變革就業(yè)觀念,立志自主創(chuàng)業(yè),給自己一片更廣闊的天地,在搏擊風浪中鍛煉成長,實現自我價值。希望你們敢于創(chuàng)業(yè)、勇于創(chuàng)新,為明天,為母校,為這個設計藝術的時代而不懈努力!
同學們,希望你們到新的崗位以后,扎實工作,開拓進取,成就事業(yè),恪守誠信,奉獻社會,以優(yōu)異的成績證明自己的價值。在你們即將告別大學校園、奔赴廣闊社會之際,祝愿各位同學:事業(yè)有成、一帆風順!
謝謝。
九分鐘散文配樂 篇3
一座豐碑的紀念
今天,有一個青年,懷揣著一顆滾燙的心來到這里,等待記憶用她那滄桑的雙手翻過歷史七十張厚重的扉頁。今天,同樣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青年,在祖國的天南海北,飽含深情的等待歲月神圣而又莊嚴的送來一個七十六年的輪回。
當一種叫作紀念與緬懷的情結,穿過那個激-情燃燒的崢嶸的時代,在歷史的天空中,劃出一條紅色的軌跡;當一種涌動熾熱的民族情懷,化成一座不老的豐碑,矗立在時間的彼岸,鐫刻著又一次青春勃發(fā)的寓意。回眸處,我正閱讀著一部浩瀚的史書,在里面努力尋找那些曾經為了民族和青春吶喊過的名字,但日月卻把它鍍成鎏金的經典,幻化成那個時代最絢麗的史詩。
于是,我開始讀懂了七十六年前用英勇與年輕所書寫的似千鈞雷霆、萬里長風、歷經風雨而光華不褪的那個紅色故事。
也許,那是一場注定了的關于血與火的洗禮,滅絕人性的侵略無情的把浸泡過淚水的屈辱拋向了正昏昏欲睡的中國。東北淪陷,華北告急,北方五省告急,中國告急,全民族在告急。可悲啊!鐵蹄與刺刀就這樣把渴求平靜的夢踐踏與分割的支離破碎。可恥啊!內戰(zhàn)與妥協更讓巨人來不急抵抗,雙手卻扼住了自己的喉嚨。痛心疾首啊!望著不曾蘇醒的天穹,望著布滿傷痕的土地,望著只剩下麻木的面孔,望著在亡國滅種邊緣的彳亍與徘徊,中國怎還有供奉祖先靈位之地!不,決不!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
1935年12月9日,一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波瀾壯闊、聲勢浩大、挽狂瀾于即倒,扶大廈于將傾的抗日救國學生運動由北平一觸即發(fā),席卷了中華大地。街道上飄揚的旗幟,半空中緊握的拳頭,那沖鋒的身影,那激昂的呼喊。那時書生的文弱卻裂變成一場洪水、一次風暴、一座噴涌的火山。一條捍衛(wèi)炎黃子孫尊嚴的長城在拼得十萬頭顱血,需把乾坤力轉回的中國青年學生的熱血中拔地而起。
從此,一個民族蘇醒了、憤怒了、沸騰了。怒發(fā)沖冠沖的天驚石崩,氣貫長虹。抗爭的大幕由一雙雙還緊握著筆桿的手奮力拉開,一次改變華夏蒼生的劃時代的合作也由此孕育于前赴后繼的共鳴之中。
一群學生與一個民族一種精神的契合描繪出了70年前中國近代史上最感人與欣慰,振奮與激昂的悲壯剪影。
穿越歲月的烽火,伴著歷史的煙云,追尋火紅的足跡,踏平坎坷的旅程,不能忘卻的是誰點醒民族的迷懵與復興的明燈。即使青春不回,年輕不回,生命不回,但她早已在一二•九這個只屬于青春的祭壇上雕琢出又一幅中華民族瑰麗的精神圖騰。
當逝者如斯,今天的我們是否還要以先鋒的姿態(tài)連同悲昂的呼吸一同叩問靈魂?從遠方,從記憶,從年輕的心臟迸發(fā)出一聲響雷,洞穿無數熾熱的胸膛。
聽吧!沖鋒的號角依舊響徹在每個當代大學生的心中,面對著一座紀念的豐碑,高舉起一二•九運動不息的圣火,接過振興老工業(yè)基地戰(zhàn)斗的旌旗,時刻報效這生于斯長于斯的中華故土。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不正是我們演繹與挑戰(zhàn)的舞臺嗎?第四次產業(yè)革命的金鼓也就成了我們一代驕子律動的脈搏。為了一座豐碑的紀念,只要把青春寫成鏗鏘的誓言,讓閃光的年華綻放在振興遼寧、建設遼寧、發(fā)展遼寧的大潮中。因為我相信,錚錚鐵骨揚炎黃子孫之浩氣,烈烈丹心鑄千古華夏之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