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西餐的禮儀(精選3篇)
美式西餐的禮儀 篇1
頭盤:也稱為開胃品,常見的有魚子醬、鵝肝醬、熏鮭魚、雞尾酒等,一般中國消費者考慮到價格因素,很少有人會點。
開胃品的內容一般有冷頭盤或熱頭盤之分,常見的品種有魚子醬、鵝肝醬、熏鮭魚、雞尾杯、奶油雞酥盒、局蝸牛等。因為是要開胃,所以開胃菜一般都具有特色風味,味道以咸和酸為主,而且數量較少,質量較高。
湯:大致可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四類。品種有牛尾清湯、各式奶油湯、海鮮湯、美式蛤蜊周打湯、意式蔬菜湯、俄式羅宋湯、法式局蔥頭湯。冷湯的品種較少,有德式冷湯、俄式冷湯等。
副菜:通常水產類菜肴與蛋類、面包類均稱為副菜。
魚類菜肴一般作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稱為副菜。品種包括各種淡、海水魚類、貝類及軟體動物類。通常水產類菜肴與蛋類、面包類、酥盒菜肴品均稱為副菜。因為魚類等菜肴的肉質鮮嫩,比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類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類菜肴主菜有區別。西餐吃魚菜肴講究使用專用的調味汁,品種有韃靼汁、荷蘭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國汁和水手魚汁等。
主菜: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
肉、禽類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稱為主菜。肉類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豬、小牛仔等各個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牛排按其部位又可分為沙朗牛排(也稱西冷牛排)、菲利牛排、"T"骨型牛排、薄牛排等。其烹調方法常用烤、煎、鐵扒等。肉類菜肴配用的調味汁主要有西班牙汁、濃燒汁精、靡菇汁、白尼斯汁等。食類菜肴的原料取自雞、鴨、鵝,通常將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歸入禽類菜肴禽類菜肴品種最多的是雞,有山雞、火雞、竹雞、可煮、可炸、可烤、可燜,主要的調味汁有黃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沙拉:一類是生蔬菜沙拉,一類是用魚、肉、蛋類制作的。
蔬菜類菜肴可以安排在肉類菜肴之后,也可以與肉類菜肴同時上桌,所以可以算為一道菜,或稱之為一種配菜。蔬菜類菜肴在西餐中稱為沙拉。與主菜同時服務的沙拉,稱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紅柿、黃瓜、蘆筍等制作。沙拉的主要調味汁有醋油汁、法國汁、干島汁、奶酪沙拉汁等。沙拉除了蔬菜之外,還有一類是用魚、肉、蛋類制作的,這類沙拉一般不加味汁,在進餐順序上可以做為頭盤食用。還有一些蔬菜是熟食的,如花椰菜、煮菠菜、炸土豆條。熟食的蔬菜通常是與主菜的肉食類菜肴一同擺放在餐盤中上桌,稱之為配菜。
甜品:如布丁、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從真正意義上講,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餅、冰淇淋、奶酪、水果等等。
最后一道是咖啡: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飲料,咖啡或茶。飲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正式的全套餐點沒有必要全部都點,點太多卻吃不完反而失禮。稍有水準的餐廳都不歡迎只點前菜的人。前菜、主菜(魚或肉擇其一)加甜點是最恰當的組合。點菜并不是由前菜開始點,而是先選一樣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適合主菜的湯。
吃西餐,一般先吃水果或蔬菜沙拉給胃打底,增加胃的蠕動,以減少對其他油脂類的吸收,再上湯,用溫和的湯暖胃,然后吃主食。
小貼士:
點酒時不要硬裝內行。在高級餐廳里,會有精于品酒的調酒師拿酒單來.對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訴他自己挑選的菜色、預算、喜愛的酒類口味,請調酒師幫忙挑選。
主菜若是肉類應搭配紅酒,魚類則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來杯香檳、雪利酒或吉爾酒等較淡的酒。
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開。點完菜后,在前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
美式西餐的禮儀 篇2
材料
高筋面粉200克,中筋面粉100克,羅勒葉15克,熱水(85度)150克,油適量,鹽2克
做法
1.將高筋面粉、低筋面粉混合過篩于玻璃碗中
2.將鹽加入熱水中溶解,倒入作法1中混合拌勻
3.將作法2揉成面團,放置一旁松弛約20-25分鐘
4.將羅勒洗凈,放入果汁機中打爛成羅勒泥備用
5.將羅勒泥慢慢加入面團中拌勻,揉搓成面團
6.將羅勒面團每個分割成50克的小面團
7.將面團搟成薄圓餅狀
8.取一平底鍋,倒入適量油,放入圓面皮,以中火煎至兩面呈金黃色即可
美式西餐的禮儀 篇3
中西餐禮儀的差異
一、基本差別
1、入座的位置
中國
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
西方
一般說來,面對門的離門最遠的那個座位是女主人的,與之相對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邊的座位是第一主賓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邊的座位是第二主賓席、一般是主賓的夫人。女主人左邊的座位是第三主賓席,男主人的左邊的座位是第四主賓席。
2、上菜順序
中國
①湯②主食③餐酒④水果
西方
①菜和湯②水果③餐酒④主食⑤甜點和咖啡
3、餐具
中國
杯子、盤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幾種。
西方
刀、叉、匙、盤、杯等,刀又分為食用刀、魚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為食用叉、魚叉、龍蝦叉。公用刀叉的規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匙又分湯匙,茶匙等。杯的種類更多,茶杯、咖啡杯為 瓷器,并配小碟;水杯,酒杯多為玻璃制品。
4、表示停餐方法
中國
筵席中暫時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擱在碟子或者調羹上。如果將筷子橫擱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飯飽不再進膳了。
西方
略事休息時,刀叉的擺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盤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用餐后,將刀叉擺成四點鐘方向即可。
二、用餐的細節
1、衣著
中國
在中國,人們在餐館用餐的穿著可以隨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褲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會上才穿得隆重一些。
西方
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不可以穿休閑服到餐館里用餐(即使再昂貴的也不能)
2、入座的方法
中國
人們入座時并沒有西方那么講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的。
西方
由椅子的左側入座。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后,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后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
3、餐巾
中:傳統的中餐并沒有餐巾。只是在用餐完畢時才用溫熱的濕毛巾來擦洗一下便完了。
西: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開。點完菜后,在前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
4、喝酒的方法
中國
會喝酒的人飲酒前,應有禮貌地品嘗一下。可以欣賞酒的色彩,聞一下酒香慢慢品味。不要為顯示自己的海量,舉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飲而盡,使酒順著嘴角往下流。也不必矯揉造作地在舉杯時翹起小手指,以顯示自己的優雅舉止。不宜一邊飲酒,一邊吸煙。鑒于酒后容易失言和失禮,故在涉外活動中飲酒的酒量要控制在自己平日酒量的一半以下。不要一看對方的盛情或美酒佳肴,便忘乎所以了。有教養的飲酒者飲酒時是不會讓他人聽到吞咽之聲的,倒酒時只宜八成滿。
西方
喝湯也不能吸著喝。先用湯匙由后往前將湯舀起,湯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將湯送入口中。湯匙與嘴部呈45°角較好。身體上半部略微前傾。碗中的湯剩下不多時,可用手指將碗略微抬高。如果湯用有握環的碗裝,可直接拿住握環端起來喝。
5、餐具的使用方法
中國
如何用筷子。首先中指和無名指分別放在兩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緊貼著大拇指,小指向內曲。筷子開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動來調整。
西方
如何使用刀叉。基本原則是右手持刀或湯匙,左手拿叉。若有兩把以上,應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內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輕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湯匙則用握筆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覺不方便,可以換右手拿叉,但更換頻繁則顯得粗野。吃體積較大的蔬菜時,可用刀叉來折疊、分切。較軟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拓展:東方餐飲禮儀的特點
1、首先,中餐非常講究座位的排序。
如果是家宴首先是老人先入座,而且要坐首座,一般以正中為上座(即首座),至于什么是首座和正中位置則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待客當然是客人坐首座,而且最好左右要有陪客之人,方便招呼客人就餐。入座后不能先動筷子,要等長者和客人先起筷,你才能起筷,別看這點似乎非常簡單,其實不然。有些人也許是性格太急或是餓得饑腸轆轆,看到美食當前就將禮儀放到一邊,自顧自得大吃起來,讓人甚是尷尬。
2、其次是喝酒。
酒文化在中國太源遠流長了,或許酒能拉近彼此距離,國人在待客過節時都會頻頻舉杯。在酒桌上往往會遇到勸酒的現象,有的人總喜歡把酒場當戰場,千方百計勸別人多喝幾杯,認為不喝到一定量就是不實在。“以酒論英雄“,有時過分地勸酒,也是十分失禮的做法。
3、而敬酒更是一門學問。
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與不熟悉的人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如何稱呼,避免出現尷尬局面。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時,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要一定先給尊者、長者敬酒,這樣才能讓眾人舒服。
4、不要打嗝。
非常重要的還有一點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其他聲音,比如喝湯、吃面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些,不要發出“呼嚕”聲,會讓人生厭的。假如打了噴嚏、腸鳴、咳嗽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涼”之類的話以示歉意。這些都是中國人經常犯得錯誤,所以你務必要注意,別讓人以為你非常沒有禮貌,這些細節會非常影響你的人際關系。
5、各地的禮儀差異。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的禮儀也不盡相同。如有些地方過年的魚是不能吃的,主要是取“年年有余”的好意頭,而因為平時非常少機會吃魚,過年做了之后只是擺一下臺面,所以你要慎重起筷。有些地方女人和小孩是不能入ZX的;再有不準吃湯拌飯或胡亂挑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