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書的寫作指導
二、因情生文
倡議書屬于書信類文書,是公開信。既然屬于“信”,就具備“信”的突出特點:滿懷情感。人們給自己的親朋摯友寫信,是為了表達衷情,撥動對方情感之弦,喚起對方感情共鳴。若無真情實感要表達,寫信就變成了應景、應付之舉,引起受文者的感情共鳴亦成空談?筆者撰寫上述倡議書,雖是奉命而為,屬“為事造文”,但寫作時的確有一種強烈的情感在胸中涌動,閃現在腦海里的第一個概念是“母校”,好似感受著母親的愛撫,心中滿溢溫馨、柔情。作為新一代的一師人,肩負造就母校新的輝煌的光榮使命,該有多么自豪!我們難道不該為母校做點什么,就像赤子回報慈母那樣?倡議書是寫給學生們的,學生與教師是命運共同體,都是母校的愛子,都是母校的主人,迎評創優是師生一致的目標,只有帶著感情去做,當作是為母親去做,才會全力以赴。筆者,何不將上述情感訴諸筆端,以之感染同學們?在這種情感和思緒引導下,筆者文思泉涌,倡議書一揮而就。
現實生活中,不少倡議書寫來觀點無誤,四平八穩,挑不出什么毛病,但總是像公事公辦的面孔,令人退避三舍,作者缺乏情感傾注恐怕難辭其咎,自己尚且無動于衷,遑論感動他人?究其原因,多半是作者將倡議書的寫作與行政公文的制作相混淆了。二者雖同為應用文體,但語體風格則由于各自適用的事物、場合不問、受文對象各界而有所不同。行政公文并非完全排斥情感,但它以訴諸理性為上,有相對固定的格式,要求、受文者照章執行就達到了制作目的;而倡議書不僅應該訴諸讀者理性,而且必須訴諸讀、者感情,這后一點對倡議書來講也許更加不可或缺,因為它畢竟缺乏仃政公文的法定性。行政公文主要是“為事造文”;而倡議書則是“為事造文”與“因情生文”二者的結合。
三、文脈貫通
常言道,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會寫的不如會讀的。倡議書發出去,是給人看、給人,讀的,要經得起讀者琢磨、回味,進而喚起受眾響應所提倡議,齊心協力奔向共同目標。因此,倡議書不僅要滿懷情感,以深情感染、鼓動受文者,還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使受眾領受文章旨趣及旨歸。但是,倡議書篇幅通常不是很長,不宜拉開“擺事實、講道理”的架勢做大段論證,這對作者謀篇布局和材料取舍的功力要求更高。
湖南省第一師范擁有“千年學府,百年師范”的美譽,詳細地總結她的光輝歷史,描述她的發展現狀,展望她的美好前景,這遠不是一封倡議書所能承擔的。但若拋開一師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文章就會空洞無物,甚至雜亂無章。筆者決定以主旨“光榮”,為隱線貫穿全文,以歷史軌跡——昨天、今天、明天為明線勾連個篇.“昨天”的“光,榮”以毛澤東語概括,當代學子好好學習,在迎評創優中做貢獻,就是“光榮著”母校的歷史;“今天”的“光榮”以一師學人(一位老師)語概括,說明一師師長們正繼往開來,為國育才,學子們要謹記師長教誨,師塵共同保持母校的光榮;“明天”的“光榮”,用學生自己的豪言壯語統領。青年是國家的未來,當然也是一師的希望。學生自己發自內心的話語更能激發他們的自豪感、使命感,激勵他們將崇高的情感化為實際行動,投身于迎評創優活動。結語為全文作結,并回應題目、強調主旨。